浅谈博物馆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019-12-13肇峰辉
肇峰辉
摘 要:博物馆身为非营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肩负着传承和发扬我国悠久历史的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正不断被赋予新的职能,从最初的以收藏和保护文物为目的,到开展社会宣传教育、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现在博物馆已然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本文主要阐述了博物馆教育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同时深入探究了强化博物馆教育作用的具体措施,以供相关工作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 青少年 作用 建议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11-0-02
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机构,在社会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博物馆由于具有公益性特征,其本质就是为社会公众服务,通过强化社会体验,让社会公众在博物馆游览过程中获得认同,最终提升综合认知和接受能力,目前主要的服务形式有展专题展览活动、文化讲座等。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现阶段博物馆已经发展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博物馆作为校外文化服务机构,不仅是文化的传承地,也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优秀教育平台。
一、博物馆教育的概述
博物馆教育智能最早兴起于十八世纪末,法国将卢浮宫变为共和国艺术博物馆,1869年美国也出现普及科技知识的自然博物馆,直到20世纪以后,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愈加扩大[1],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又一个教育系统。博物馆里记载着人类文明的發展、优秀文化的传承、古今时代的变迁以及民族的灵魂,博物馆里的文物不仅仅是用来纪念、保存和参观,还应该继承和发扬,博物馆教育涉及天文地理、诗词歌舞、农业工业、自然科技等方方面面,可以满足社会群众和青少年儿童追求各个方面知识的要求。同时博物馆教育具有直观形象,寓教于乐的特点,没有学校的条条框框,没有考试,人们可以根据自己所需、自己所好在博物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内涵。现阶段博物馆俨然成为了青少年的“第二课堂”。
二、博物馆教育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
1.了解历史,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时光一去不复返,虽然青少年无法回到历史,但是在博物馆中青少年可以近距离、全面的见证历史长河的发展。石器时代的发展、夏朝的世袭制度的建立、商朝鼎盛的冶炼和制造业、周朝分封制度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国的建立、隋朝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唐诗宋词蕴含的丰富情感,直到近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们那个年代所付出的辛劳等等,这些历史使我们铭记,使我们自豪。另外博物馆中也蕴含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尊老爱幼、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博爱、正直等等,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拓展青少年的视野
博物馆不仅包含了数学、语文、历史、天文、地理等理论知识,同时也涵盖了民俗、科研、诗歌等多种文化,这是学校所不能给予的,青少年在博物馆不仅可以通过博物馆教育巩固、延伸学校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在博物馆中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有关知识,逐渐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博物馆直观教育的方式可以让青少年从枯燥的学校教育中脱离出来,认识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对相关知识进行吸收 [2]。
3.顺应时代潮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化、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人才是时代的骄阳,相较于其他教育形式,博物馆教育不仅可以利用馆内资源对青少年进行直观教育,还可以通过自身环境,如人文环境、观赏环境以及建筑环境等非直接性的方式,使青少年在参观过程中技能拓展自己事业,同时也可以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产生新的感悟,提升文化素养,这也就意味着青少年可以在博物馆良好的环境中,通过观赏、交流以及互动等形式有效接受社会教育。博物馆的建筑景观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教育作用的公共资源,其是青少年在参观时最先接触到的景观,不仅对其情绪有着一定的影响,还能够促进其心理发生转变[3]。博物馆中的展品资源是青少年观赏的主要目的,而在这种浓厚的观赏氛围下,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人文环境指的就是博物馆具有服务功能,会尽可能满足观赏者的需求。针对青少年群体,博物馆可以结合其心理发展特点与实际需求,通过生动、合理的讲解,调动青少年学习积极性,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强化博物馆教育作用的有效措施
1.加强校馆合作
博物馆不仅是公益性社会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巩固理论知识、创新思维、拓展青少年视野的重要机构[4]。因此学校与博物馆要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合作,共同为我国培养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的优秀青少年。首先要让教师认识到博物馆资源的重要性,加强教师的培训教育,通过开展教师培训、实地参观、课程开发等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使教师通过博物馆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案,将博物馆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精髓部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博物馆与学校要联合举办教育活动,例如历史课堂上讲解《青铜器与甲骨文》时,博物馆可以事先将有关青铜器实物和甲骨文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出来,由教师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开展实地讲课,通过学生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另外博物馆与学校也可以一起出资举办主题活动,像辛亥革命、抗战胜利等,由学生担任现场的志愿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主题活动中提升综合素质。
2.开展青少年志愿者活动
积极开展青少年志愿者活动也是对博物馆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与利用的一种方式。但我国的志愿者活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开展的活动规模较小,无法满足青少年的热情与愿望。同时,在某些地方人们缺乏对志愿者活动的正确认识,仅仅是将志愿者当成义务人员或者是无需报酬的临时工作者,这也就阻碍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因此博物馆应该促进自身服务意识与能力的提升,为青少年开展志愿者活动提供便利,并让其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社会教育,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首先,博物馆应该安排相关人员对青少年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让其了解到博物馆工作的具体内容,为其做好志愿者服务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博物馆可以让志愿者参与到参观者组织、内容讲解、意见收集以及活动设计宣传等工作中,让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博物馆资源的了解,并不断提高自身组织能力、思考能力以及交流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5]。最后,博物馆还应该让志愿者参与到展品收藏、整理以及清洁工作中,让青少年在直观欣赏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青少年志愿者不但可以丰富知识储备,还可以促进心理与情感的转变,有利于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3.利用互联网完善博物馆教育体系
现代是互联网高速发达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在教育领域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很多,像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形象的展现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更加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还有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网上涵盖了大量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整理与学习相关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在网上查阅平时接触不到的信息等。当代的青少年都喜欢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因此,在博物馆教育过程中,也要与时俱进构建完善的网络教育体系。一方面博物馆可以通过自媒体、微博、短视频APP等,宣传博物馆的价值和意义,逐渐扩大宣传范围和影响力度,切实增强博物馆教育的辐射力、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构建博物馆教育网络平台,使青少年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博物馆资源学习,实现博物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4.积极开展多元化的主题活动
在博物馆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新媒体、校园宣传、社区宣传等方式,向社会群众和青少年儿童展现博物馆的魅力,同时通过丰富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和青少年儿童走进博物馆接受教育。目前展览服务是博物馆的主要社会功能之一,而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一般十几年都不会变动,很多观众也不会三番五次的来参观同一内容,因此,博物馆要顺应当下潮流举办一些主体性的展览,或者策划适合青少年参与的主题活动,就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不足。利用博物馆的平台,整合博物馆方、民间收藏者方以及其他各方的优势资源,筹备策划不同主题的展览,并根据展览的实际受欢迎程度,进行周期更换。例如:(1)在儿童节期间,博物馆可以举办亲子互动活动,像“你画我猜”、“吹气球”、“抢椅子”等活动,然后进入“讲故事”环节,由教师为小朋友们讲述我国儿童节起源的故事,这样既可以使青少年感受到节日的快乐,也是使青少年拓展自己的视野,了解我国优秀文化。(2)《博物馆奇妙夜》讲述的时发生在博物馆的奇幻故事,当地博物馆也可以结合电影举办自己的“博物馆奇妙之旅”,結合实际在展览台上放置青少年感兴趣的东西, 像动物雕塑、色彩斑斓的壁画、古代的有趣发明等,通过这些内容使青少年感受博物馆的其妙魅力。
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博物馆已经发展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不仅可以拓展青少年的视野,还可以使青少年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促进博物馆教育与社会公众文化教育的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志愿者活动和主题活动等方式,强化博物馆的作用,让更多的青少年感受博物馆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梦阳. 浅谈儿童博物馆教育对青少年儿童成长的作用[J]. 艺术品鉴, 2018(5):245-246.
[2]黄燕. 从博物馆教育到课堂变革:美国盖蒂博物馆的教育探索及启示[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7(11):28-34.
[3]何佳. 论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以扎赉诺尔博物馆为例[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7(3):47-48.
[4]李玉, 郑琴华, 徐华楠. 论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演进与本土化革新[J]. 继续教育研究, 2017(2):14-15.
[5]柏安茹, 王楠, 马婷婷,等. 我国博物馆教育课程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 2017(4):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