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专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2019-12-13李喆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下,新课标要求能力培养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所以,在职专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建民主的教学氛围,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本文对我国职专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职专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途径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11-0-01
习近平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培养历史思维,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善于向历史学习,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无论对民族、国家、政党还是个人都极其重要。
那么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科为什么要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目标?职专历史课堂教学中又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职专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初浅尝试。
一、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论内涵
“历史思维能力”这一概念较早提出是在国外,如美国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国家界定标准包括:时序思维能力、历史理解能力、历史分析和解释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和决策能力。而我国至今尚未界定,史学界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历史思维是一般思维活动与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活动的融合,是实现由对历史感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提示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的思维过程,它散现于历史学科的各种能力之中,如历史材料的搜集应用能力、历史事实的理解阐释能力,历史现象的再现再认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评价能力、历史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等。
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究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社会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他们不但要有强健的体魄,更要有独立思考、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历史学科同样承担起培养新时代人才的任务。历史课堂教学要做到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就要培养能力,而历史思维能力就是本学科的特殊能力。所以说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应该是获得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能力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进行正确分析和评价,进而对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做科学的认知和把握;才能以史为鉴,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对未来作出科学的预测。所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职专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构建民主课堂,以学生为主、讨论探究成为课堂的主线
首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处理好课堂上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让原有的求知欲望能以极其自然且又最佳的形态发挥出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课堂上信任学生,尊重、理解、赏识、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营造出“学生敢说、老师让說”的宽松学习氛围。其次,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讨论情景,鼓励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丰富知识、增长智慧,同时又可使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归纳等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要“随波助逐流”。积极调动学生“查资料、找证据、求事实”,让他们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断创新。
比如在讲“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有一男生提出 “洪秀全就是个流氓”,引起同学们哄堂大笑,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议论开来,该生列举:洪秀全称王建制后生活奢侈,沉迷享乐、无心进取,建造宫殿、组织选美、妻妾成群,统治集团内乱不断,从而削弱了太平军的战斗力……最终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听完他的表述,我及时称赞他:掌握的史实多、善于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增强了他的自信;同时引导他:评价历史人物,要把人物还原到所处的时代辩证公正、一分为二的看,既看到他的不足,更要看到他对历史、对社会的贡献……经过一番引导和解释后,同学们得出“洪秀全是农民领袖,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的结论。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及求知欲。比如:讲三国时,通过展示《三国杀》的游戏画面,一样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开始议论、纷纷好奇老师为什么在课堂上讲游戏?这与印象中枯燥呆板的历史课堂截然相反,好奇心促使他们想要知道老师要讲什么?很快课堂就进入到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3.质疑导思,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贵在有疑。有疑问,才可能有深入的思考,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1]真正高明的教育,不是传授知识,更不是灌输什么标准答案,而是解疑释惑开发学生内在的觉性,启发原本的智慧,教会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敢于突破权威。“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激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问题,促使他们在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能想、会想、多想、善想,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如前,学生在看到《三国杀》游戏画面开始热议后,我顺势提出:“画面中都有哪些游戏人物?他们是什么身份?你知道三国时期真实的历史吗?……”很快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历史事件上来。通过影像资料和图片,再现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历史形象和情景,增进对该段历史知识的理解。随即设计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曹操是治世之能臣,还是乱世之英雄?”“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目中已达到神圣的程度,是忠诚和智慧的化身,你心目中的诸葛亮又是怎样呢?”通过对“曹操的出身、生平、做过有影响的大事件”等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进行史实归纳,分析曹操的这些经历对他本人、对当时社会都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通过层层深入的思考分析,学生归纳得出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与规律,进而举一反三去练习评价其他历史人物,这样做既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历史判断能力。
4.扩展延伸,开扩学生历史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历史教材大多是按通史的时序体例来讲述,史事零碎、平铺直叙。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站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能力目标高度,重新组合历史知识,教会学生使用“时间轴”,梳理凌乱的历史事件、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将同类事物之间的纵横联系通过制作表格来进行归纳整理、梳理成知识体系;最后统筹规划设计成思维导图,简明清晰地展示出来,变平铺直叙的记忆为综合思维,努力使学生将散见于教材中的零碎史事,在头脑中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有助于宏观掌握教材。通过借用“时间轴”、表格等学习工具,设计制作思维导图方式等的学习过程,既拓宽学生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又培养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具体操作方法有两种,或以时间为线索,进行纵向的联系;或以专题为线索把相似的问题进行横向的联系。比如: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政权多、人物多、民族多、事件多,杂乱无章,学起来无从下手。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脉络图来讲解,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立体把握时代的脉搏。这对学生形成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能力大有裨益。在运用图
三国两晋南北朝结构图(来源360图片)
表时,通过对比异同、突破难点、专题归类、思路周全等方法拓展图表的教学功能,并使之成为“历史学习的第二境界”,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起一个桥梁作用。比如:“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通过设计“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产生影响”四个问题,制成表格进行横向比较,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总之,“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综上所述,历史学科担负的教育任务,是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历史学科素养和能力,它是架构历史与未来联系的重要桥梁。历史学科能力,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在不久的将来学生步入社会后,可以用于实际生活,“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事实证明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作为职专历史教师有责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培养学生无限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方法,使学生获得有益的知识,并助其能力提高与自身成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 摘自“学习强国”珠海特区报2018.07.06.
[2]《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能力研究》郑林等著.
[3]《试谈历史能力的培养》摘自百度文庫,作者:杭冬珠.
[4]《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素养》摘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十人谈〉,作者凌宗伟,江苏省特级教师.
作者简介:李喆,女,46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教育硕士学位,高级讲师,现任职于大连职工大学·大连商业学校,研究方向为历史核心素养、德育教学等,兼职作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