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三项清单” 提升审计质效
2019-12-13姚晓娟
姚晓娟
摘 要:为理顺审计思路、锻炼审计队伍,结合信息化服务外包审计,通过建立“任务清单、问题清单、流程清单”三项清单,明确审计项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做实做细审前准备,提升审计质效。
关键词:审前准备 审计质效 三项清单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审计任务清单,精准掌握审计范围
坚持全面覆盖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分析“一套数据、两本台账”,建立审计任务清单,拓宽审计的深度和广度。
一是分析财务序时账数据,初步建立审计任务清单。首先分析与信息化服务外包项目列支渠道相关的“电子设备购置费”、“电子设备运转费”、“安全防卫费”等账户,通过摘要等关键词筛选审计期内组织实施的信息化项目。其次分析“暂收款项-质保金”账户,筛选审计期内尚在服务的信息化项目。通过对以上项目的筛查,初步搭建审计任务清单。
二是分析固定资产台账,充实审计任务清单。依托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统计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应用系统的基本情况,重点分析支撑核心业务开展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如重要网络设备、核心服务器、重要业务系统等资产,核查其维护保养情况,充实审计任务清单。
三是分析合同管理台账,完善审计任务清单。结合合同文本内容,详细列示项目金额、合同范围、供应商信息等,并从三个维度标识重点关注项目。从花钱问效出发,关注大额资金项目;从信息安全出发,关注驻场式服务外包项目;从保障核心业务服务连续性出发,关注核心网络设备、重要服务器等设备的服务外包项目。通过建立审计任务清单,精准掌握审计范围,确保对重点项目查深查透。
(二)建立审计问题清单,精准把握潜在风险
坚持问题导向,梳理关键环节和风险易发节点的问题,建立审计问题清单,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能力。一是立足标准词条,建立问题清单。依托内审综合管理系统,梳理信息化服务外包问题词条,同时纳入采购管理、应用系统建设、合同管理等专项审计的问题词条,分门别类建立审计问题清单。二是对标优秀审计项目,完善问题清单。与系统内其它优秀项目对标,将历年来的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应用系统建设等审计项目整理分类,建立优秀项目审计发现问题分析清单。
(三)建立流程检查清单,精准发现流程漏洞
聚焦管理制度,建立流程检查清单,不仅关注制度执行“对不对”,同时审视制度制定“好不好”。一是制度流程化,直观审视制度执行“对不对”,评价程序合规性。根据总行、同级的相关制度,绘制了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流程图、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流程图、集中采购及分散采购流程图等5项流程图,从项目规划开始、到项目立项、项目采购、合同签订、合同执行等环节全过程跟踪项目实施,直观审视制度执行情况,提高审计人员比照制度发现问题能力。二是制度流程化,直观审视制度制定“好不好”,评价制度有效性。通过绘制流程图和分析制度发现,零星采购程序存在缺陷。
二、取得成效
(一)完善审计程序,提升审计质量
从以往的重审计实施、轻审前准备向做实审前准备转变,逐步固化审前准备工作模式,完善审计程序。一是明确了审前准备工作规划。对审计标准制定、审计资源配置、审计方法创新等内容进行明确规范。二是制定了严格的审计标准。按照审计目标、审计内容等要求,制定适合审计项目的审计标准,做到审计深度、广度的标准化,防范因审计标准不一引起的审计质量风险。三是形成審计实务操作指南。在审计过程中,形成了可推广的审计实务,如:数据分析方法、业务流程、审计辅助工具、操作手册等等审计实务在审计项目中推广使用,提升了审计质量。
(二)推动非现场审计模式,提高审计效率
从以往的埋头现场审计向非现场和现场审计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初步形成了“数据+制度”的非现场审计模式,即有效运用信息化手段充分收集分析业务数据,为后续现场审计提供有价值的线索。转变传统制度学习模式,灵活运用流程图跟踪目标活动情况,直观审计制度合规性、有效性。
(三)强化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审计专业性
将理论培训和实务操作相结合,打造“一专多能”的审计队伍。一是重积累,以理论培训提升业务素质。在审计过程中,邀请采购部门、法律部门、科技部门的专家开展“微讲堂”,结合审计内容详细讲解审计人员遇到的业务知识盲点,增加知识积累。二是重锤炼,以审计实战提升专业水平。内审人员参与上级行的审计项目,接触优秀做法,开拓审计视野、转变审计思维,提高基层行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