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发展的策略分析

2019-12-13李明童志强

财经界·下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精准扶贫

李明 童志强

摘 要:精准扶贫视域下,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形成基于电商的农村精准扶贫协同体系具有现实的意义。文章在对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意义进行简述的基础上,重点从依托产业经济推动电商扶贫系统构建、政企合力形成支撑示范协同效应及借助大数据实现精准推广三方面阐述了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发展的策略,以期为具体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  精准扶贫  发展策略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发展模式的研究”(编号:JJ161006)研究成果。

一、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现实意义

近年来,精准扶贫成为我国政府关注并推行的重点项目。2017年提出“以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号召,拉开了以电子商务推动农村精准扶贫的大幕,基于此,探讨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发展策略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一方面,理论意义。对知网和万方等国内权威数据库的查阅发现,与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发展有关的学术文献有400余篇,说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仍然偏少,因此以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发展策略为主题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应用意义。农村电商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一定基础,但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呈现的区域、地理、人文等差异,将农村电商作为一项产业去支持精准扶贫发展仍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究应用型策略,以突显实践应用价值。

二、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发展策略

(一)依托产业经济推动电商扶贫系统构建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表现为:不同地区的农村有差异化的农副特色产品和经济发展现状,而基于电子商务的商业经济模式,以“网络营销-物流运输-线上线下整合”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依托各级农村天然的特色产品和经济发展现状有效地整合本地资源,并融入电子商务发展的元素,更有利于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的发展。例如:江苏沙集的家具产业、江西弋阳的年糕产业、福建泉州农村的服饰产业等,这些地区依托已打造的产业链形成了成熟且颇具规模的经济体系,将这些传统经济体系与电子商务结合起来,打造进一步产业化发展的精准扶贫体系,既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又能够借助电商渠道推广不同农村地区的特色农副产品,激活区域经济发展的电商产业,达到特色化精准扶贫的成效。

(二)政企合力形成支撑示范协同效应

在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的发展中,政府承担重要角色,各类电商企业则扮演助推主力军角色,政企合力齐头推进能够产生精准扶贫发展的协同效应,这是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发展的关键策略。一方面,各级政府应积極响应中央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扶贫的号召,从财力支持、产业发展、经济协同等角度颁布相关的辅助性政策,同时极力完善本地农村的交通、金融、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另一方面,各类电商企业应将业务范围逐渐拓展至广大农村地区,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扶贫系统,以支持精准扶贫的发展。目前,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国内知名的电商企业已陆续建立了农村电商扶贫网络,以阿里巴巴为例,截至2017年底,阿里巴巴在全国29个省的3万多个农村推广了“农村淘宝”项目,致力于农村电商产业打造运维,有力地辅助了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工作。

(三)借助大数据实现精准推广

与我国的城市相比,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比较薄弱,尤其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山区,支持电商产业和精准扶贫发展的网络、交通、金融和物流等硬件设施建设十分落后,解决这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与农村电商扶贫发展的矛盾问题,是精准扶贫发展中需要迫切攻克的难关。在地方政府大力投入完善这些农村地区与电商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的同时,应积极地采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发展中的有效信息,如:不同农村地区消费者的购买偏好、特色化农副产品的集中区域、最优化的农村山区物流路线、农村电商产品的市场潜力、电商精准扶贫农村人口的数量及聚集区域等,依托这些信息逐步构建起农村电商大数据精准扶贫云平台,实现基于电子商务的农村“点对点”精准扶贫。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各级政府应大力改善农村地区与电商产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系统,相关的电商企业也应尽力扮演好精准扶贫中的角色,尽好企业发展中应尽的扶贫社会责任,让广大农村地区贫困人口能够真正感知到电商产业发展带来的精准扶贫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文会,陈显中.精准扶贫下农村电商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20):109-111.

猜你喜欢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精准扶贫
农村电子商务下电商企业物流运作模式思考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几点建议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