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初心:实现两次跨越

2019-12-13张军红

经济 2019年11期
关键词:贫困村攻坚发展

张军红

第一次采访四川省高县县委书记李康是在去年的12月份,《经济》杂志社专家团前往高县进行区域高质量发展调研,由于日程紧张,调研点较多,直到最后一天记者才提出与李书记对话采访,经过协调安排,最后将时间定在了他去宜宾开会的路上。

一个多小时的路程,除了与记者交谈,李康大多数时间都在接电话和打电话,彼时的高县仍是四川省级贫困县,发展压力可想而知。

2019年4月,高县顺利通过四川省验收,实现贫困县脱贫“摘帽”。为了进一步稳固成果,高县在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明确了高县发展的“两次跨越”:一是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对照“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标准,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从贫困县到全面小康的第一次跨越;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高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2019—2021年)攻坚行动》,到2021年实现撤县设市,为宜宾加快建成四川省经济副中心多做贡献,实现从全面小康到撤县设市的第二次跨越。

此次,《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再一次对话李康,从两次跨越中探寻高县领导班子的发展初心。

脱贫奔康: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

《经济》: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其中第一个目标是全面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高县县委书记,您如何看待党员和领导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

李康: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高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牢固树立“党员干部辛苦努力一阵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一辈子”理念,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头雁作用和广大党员脱贫攻坚“主力军”的先锋模范作用,既是脱贫攻坚的谋划者、组织者、实践者,又是脱贫攻坚的宣传员、联络员、领航员。2019年4月高县已成功脱贫“摘帽”,5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目前,1.7万户5万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全面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这些成绩,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动,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的辛勤奉献和忘我付出。

比如,县扶贫开发局党组书记周剑同志,从事扶贫工作近10年,始终情系贫困群众,克服了年龄较大、身体七级伤残等困难,任劳任怨、夜以继日地工作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带领广大扶贫干部解决了无数工作难题与困惑。高县创新设立查漏补缺扶持资金、建立“心连网”信息扶贫工程、设立励志扶贫“爱心超市”、探索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推行流动红黄旗评比机制……这些脱贫攻坚特色做法,记载着我县高质量脱贫攻坚的历程,镌刻着同周剑一样的高县扶贫干部夜以继日、任劳任怨的为民情怀,他们用行动树立了广大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公仆形象。

比如,省级重点贫困村――来复镇太平村的“第一书记”李亚林同志,她本是县委宣传部的一名机关干部,主动申请到脱贫攻坚最前线,在太平村一干就是4年。这位新时代的穆桂英发挥女同志在基层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克服家庭、工作和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坚持吃住在村,用脚步丈量每寸土地,用真情浇灌每个心房,带领父老乡亲打破思想桎梏、实干脱贫奔康,帮助全村179名贫困人口顺利脱贫,赢得群众的广泛称赞。昔日贫困村破茧成蝶,蜕变为现在的幸福美丽新村、乡村旅游示范村。李亚林同志也因出色的帮扶成效,当选为中国妇女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高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坚持从细处着手、从实处着力,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绝不松懈、毫不放松,持续用力打好打赢巩固提升战。

《经济》:“摘帽”后,为巩固成果,防止返贫,高县又做了哪些工作?

李康: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一种动态现象,既要打攻坚战,还要打持久战。高县是典型的西南丘陵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虽然通过这些年集中攻坚,全县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等有了明显改善,但群众脱贫增收致富发展的支柱产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部分脱贫群众仍有一定返贫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久久为功、持续用力。脱贫摘帽后,我们把“全域提升、全面小康”作为更高目标,坚持“四个不摘”,做到标准不降、力度不减、投入不少、步子不停。与此同时,脱贫攻坚战术的精准性和脱贫增收发展的工作重点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比如,工作目标从以前的实现达标变成了实现稳定脱贫,群众增收从以前的集中攻坚变成了常态提升,整村推进从以前的向贫困村倾斜变成了更加注重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协调发展等。

具体而言,一方面扎实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工作,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发挥高县党建·扶贫“心连网”作用,健全完善贫困动态监管机制,重点关注脱贫监测户、边缘户“两户人员”情况,对有返贫风险的户进行重点帮扶,真正实现脱贫路上不掉一户一人,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另一方面,统筹各类保障措施,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体,以社会帮扶、社工助力为辅助的综合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兜底保障,确保特殊群体稳定脱贫不返贫。

与此同时,始终把产业扶持作为巩固提升的重要抓手,依托茶叶、蚕桑、种养殖等產业,突出长短并重、种养结合、产业融合,推广股份合作、资产收益扶贫、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有效做法,确保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不断完善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进一步增加对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地区的资金项目倾斜和投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确保到2020年高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乡村振兴:一手抓党的建设,一手抓产业融合发展

《经济》:今年是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是高县的发展目标,为此高县是如何寻找抓手的?

李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一方面,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建引领统揽发展全局,积极深化以“党心示范引领、民心紧随相融、党心连民心、心心相连”为核心要义的“心连”党建行动,以兴“五学”(学政治理论、学党章党规、学法治思维、学先进典型、学创新机制)为前提练强“五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嘴力),做好“面对面”服务;以转“五风”(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为载体抓实“五+”(“党员+能人”递进培养、“党员干部+联系点”共抓共建、“支部+产业”融合發展、“乡镇+功能型党组织”推动全域振兴、“心连网+大数据”提升治理能力),推动“手牵手”发展;以强“五化”(党员干部习惯养成教育政治化、法治化、规范化、责任化、常态化)为保障融合“五心”(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守初心),实现“心连心”领导。持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着力构建“党心连连出鱼水情,党建+加快新发展”的大党建生动格局,不断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另一方面,立足“蚕、茶、竹、畜、粮”等传统支柱产业优势,培育壮大茶产业、蚕桑产业、乡村旅游等乡村特色产业,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茶产业发展上,高县有3000多年的种茶史,是巴蜀历史上的著名产茶区,全国优质茶叶原产地之一,出口红茶“川红”的故乡,也是秦五尺道、茶马古道和南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近年来,我们紧扣“基地、园区、品牌、市场”四个关键环节,依托“互联网+”和“农业+”等现代化发展模式,推动茶产业从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茶产业效益和质量大幅度提升。截至目前,全县茶园面积31.2万亩、年产茶叶2.5万吨,综合产值65亿元,茶园面积和产量均居宜宾市首位、四川省第二位;建成茶叶产业带6个、茶叶万亩示范区8个、茶叶现代农业园区4个;有茶叶加工企业98个,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2家,专业合作社34个。在发展壮大产业的同时,我们探索创新“企业+基地+特殊贫困户+市场”的投资收益扶贫模式,通过培育出早白尖茶业集团、龙溪茶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把扶贫资金量化入股到产业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户当股东,按股分红、收益保底,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今年10月,在第十五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高县上榜“2019年中国茶业百强县”(35位)。

蚕桑产业发展上,高县的海拔、热量、水资源等条件十分适宜优质蚕茧生产,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是全国闻名的蚕茧之乡,是“全国优质茧丝基地重点县”。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蚕桑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发展,坚持全产业链提档升级、全资源高效开发,致力建设“两园区三基地”,即现代农业(蚕桑)产业园区、丝绸产业科技园区,桑蚕良繁基地、30万亩优质茧基地、百里茶桑旅产业长廊三产融合发展基地,聚力打造“蜀南桑海”品牌,做大做强蚕桑产业。截至目前,全县桑园面积达20.9万亩、年发蚕种20.4万张、年产茧8447.9吨、综合产值达11.5亿元,这四项重要指标均居宜宾市首位、四川省第二位;建成省级现代农业(蚕桑)万亩示范区5个、丝绸产业科技园1个、培育龙头企业3家。蚕桑产业覆盖全县13个镇、249个村,现有蚕农2.95万户、10万余人。2016年-2018年,全县有18984名贫困人口通过栽桑养蚕实现脱贫,50个贫困村中有37个通过养蚕增收等措施实现整村退出。蚕桑产业成为高县覆盖面最广、从业人口最多、脱贫增收见效最快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

文旅产业发展上,我们依托长江第一支流南广河“原山原水原生态”的自然生态本底优势和南方丝绸之路“原乡原味原生活”的人文生活本色禀赋,蓬勃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南丝路·新坐标”。已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2019年中国茶旅融合十强示范县”和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旅游扶贫示范区、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县、乡村旅游强县,建成国家级旅游景区6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9个、省级生态乡镇12个、旅游扶贫示范村11个,星级农家乐42户。2018年实现旅游收入30.93亿元,同比增长65.22%。

同时,我们狠抓“路”和“水”这两个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大力实施三年交通大会战,全力配合渝昆高铁、宜彝高速、宜威高速(高县段)建设加快推进,宜庆路(高县段)建成通车,全县公路里程达2300km,农村等级公路里程达1429公里,公路路网密度达1.73公里/平方公里,实现100%镇通油路、100%建制村通水泥路、100%的组通公路,已创建为四川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已通过国家交通运输部对高县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的复核检查;大力实施农村人饮工程巩固提升三年大会战,扎实推进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健全高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信息体系。

李康(右2)在来复镇石坝村调研桑蚕产业发展

《经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的保障,为此高县都做了哪些探索?

李康:招商引资方面,一是围绕主导产业“招”,不断巩固提升茶叶、蚕桑传统优势产业和培育能源化工、先进材料两大百亿产业集群,充分挖掘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成渝片区产业转移潜能,增强四大片区招商实效,充分利用四川广东(东莞)商会、川商联合促进会、陈新滋院士团队等牵线搭桥优势,筑牢织密开放合作网络,提升招大引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蜀南桑海优质桑园核心示范区(罗马镇马村店)

阳翰筱故居

县城东区市政广场

二是优化政策环境“招”,一方面,出台《鼓励投资若干优惠政策的暂行规定》《高县优化营商环境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十条政策》等8个专项扶持政策,涵盖招商奖励、产业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与农商银行高县支行合作,设立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风险补偿基金,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授权授信专项制度,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另一方面,构筑“保姆式”服务平台,破解企业“办事难”问题。全面优化和精简行政许可、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和涉企服务的审批流程、审批要件和办理方式,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县域审批事项应交材料压缩60%以上,事项办结时限提速90%以上,办理“最多跑一次”事项1412项,占全部审批事项的97.32%。同时,我们也在积极筹备建立“政府保姆”免费代办服务制度,探索建立行政许可办理的“项目专员”和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对一”专人负责制度,分别解决企业入驻阶段和企业落地后生产经营方面的问题。

2016年以来高县共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5个,实际利用国内市外投资249亿元。今年1月-9月,完成实际利用国内市外投资40.93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1.86%;签约投资项目29个,协议投资金额111.94亿元;新开工亿元项目11个。

猜你喜欢

贫困村攻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