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碎片化与板块化:时政类视频新闻的融合传播

2019-12-13卫原霜张扬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融合传播碎片化

卫原霜 张扬

摘  要  以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的时政类视频新闻为例,探讨其板块化和碎片化的内容及其在融合传播方面有哪些特点。

关键词  视频新闻;板块化;碎片化;融合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8-0091-03

融媒体时代,视频新闻正在成为一种主流的新闻形式,根据腾讯新闻企鹅智酷于2019年发布的《2019-2020中国互联网趋势报告》显示:视频对图片、文字的侵蚀还将持续并极有可能加速,在新网民中,视频可能是他们触网的第一介质[1]。本文通过分析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板块化和碎片化的时政类视频新闻内容,分析时政类视频新闻报道中的融合传播策略。

1  碎片化与多样态供给

不同性别、地域、学历的受众在接收和浏览新闻时有不同的习惯,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提出:“参与式文化”是融媒体时代的特色,消费者在去中心化的环境中更可能在公共领域获得自由[2]。在时政类视频新闻报道中,碎片化的内容也不再停留于程序化的内容,而是给与大众以更为多样、可自由选择的视频新闻产品。

1.1  短视频新闻:纪实与情感一揽而尽

2019年的全国两会报道短视频主要可分为非即时类短视频和即时资讯类短视频两大类,这些短视频既为两会的召开进行预热,又介绍了两会期间的核心议题,再配合有趣的片段,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融合传播。

1)非即时类短视频。这类短视频通常经过提前策划,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对内容和画面的构成进行精心的挑选。非即时的短视频能够较好的勾勒主题的氛围或较为精妙的把握故事的进行,因而在营造情感氛围方面较为见长,而“情感在网民的话语中占据重要位置”[3]。比如,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的《中国24小时》两会特别纪录片,以一天的时间线为轴,纪录了平时难得一见的中国场景。通过展现锦绣中国,营造与网民的情感共鸣,被评价为“每一帧都是屏保”,截至3月7日,两集视频播放量累计超1.8亿次,点赞量超50万。

2)即时资讯类短视频。即时资讯类的短视频则注重在第一时间内,对当前的重要会议进展和重要议题进行介绍。即时资讯类短视频在提供资讯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各类媒体都会根据自己的定位制作相关视频新闻。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媒体发布的短视频内容较为综合,如人民网和人民视频推出的《穿越时空说两会》对两会召开的历史等结合现实状况做出了梳理和展示。而地方媒体则重点关注的是与地方相关的内容,如河南中原网打造的两会专题就仅仅围绕河南地区的情况发布短视频,其系列短视频《豫先生生活大数据》都是围绕河南特色展开报道。

1.2  游戏化与娱乐化:互动与资讯相映成趣

两会期间,推出了一些运用游戏化与娱乐化思维来解读两会的新闻视频,通过这种思维方式能够“在完成新闻报道的同时,也向读者或玩家提供了具有娱乐性、强交互性的虚构体验场景。”[4]

1)交互式H5产品。微信交互式H5产品能够使大众较为轻松的了解会议议程,丰富可视化新闻报道的种类。但H5产品的类型不仅仅有交互式,“目前,微信上媒体用H5来表现新闻的主流方式有三种:幻灯片式展示、交互式动画和功能性页面”[5]。交互式的H5产品较其他两类能够更好地提供给用户游戏化的体验。这类产品既能展现创意,又能提升社交网络中对相关新闻话题的讨论活跃度。3月3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了《点击!你将随机和一位陌生人视频通话》,这一产品采用模拟视频通话的形式,用H5呈现模拟与40位不同地区、职业的快手用户中的随机一位“在线视频”的情景,展现近年来中国的发展风貌,這一H5交互式作品在24小时内的点击互动量就超过了360万。

2)动新闻。动新闻是在3D虚拟技术驱动下,以三维图片、动画等方式呈现新闻的全新操作理念和信息产品[6]。动画新闻能够对新闻现场的情况有较为逼真的还原,并在讲故事方面能够显示出一技之长。从故事的叙述中,我们经常能获得乐趣,因而在情境中讲故事,有较强的代入感,有助于“激励我们更积极主动、热情洋溢、自我激励地参与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当中”[7]。新京报动新闻栏目每年两会期间都会推出一系列相关的动新闻,今年《一封家书读懂北京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事关你我!数据动画看<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要干这些大事》《事关你的钱袋子!1分钟看懂2019年“减税降费清单”》等,都运用3D动画技术,展现了两会中的重要议题,把数据通过动画的形式进行了展现。

1.3  “黑科技”视频新闻:人工智能与场景构建的异军突起

现今对于重大时政类新闻报道,已经不仅仅是各家媒体比拼谁的速度更快、谁的内容策划更独特的角斗场,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技术的发展,各家媒体也对科技类新闻视频的制作与发布展开了较量。

1)人工智能对视频新闻的助力。人工智能在时政类新闻报道中的形式主要有机器人写作以及AI主播智能播报两大类。针对视频新闻,我们将主要探讨AI主播在本次两会报道中的运用。AI主播可以模拟真人的语气、表情、声音等,从而展现与真人无异的传播效果,并且AI主播在工作时间方面也较有优势,可以24小时无休止的工作。此次两会报道中,新华社的AI女主播受到关注。这一女主播是新华社联合搜狗公司推出的,与以往的人工智能主播不同,以往的人工智能合成主播仅能露出上半身进行播报,这次的女主播可以“站立式”播报。在此次两会报道中,这一主播应用于新华社的中英文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新华视点微博、新华社“微悦读”小程序等渠道进行新闻播报,这是我国时政类视频新闻首次将AI女主播应用于对重大会议的报道。

2)R场景对情景的再现与增强。VR即虚拟现实,AR即增强现实,这两种技术的应用对于场景的构成有較大的作用。这两种技术并不是对立存在的,常常相伴相生。这些技术虽然不是新闻报道的全部,但是其突破时空、个性化、交互性的张力不容小觑。小央视频在两会期间就推出了《全景沉浸看报告》,这是其沉浸实验室栏目发布的首个作品。用户可以在观看时旋转手机,随着手机的旋转观众观看的视角也会随之旋转,可对360度全方位的景象进行观看。新华网的《全息交互看报告》也采用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场景,通过时空转换,带观众走入2019年两会报告。

2  板块化与风格特色的强化

2.1  “直播+”强化特色

早期的直播仅仅局限于电视领域,而目前互联网不断普及,网民规模持续上升,根据最新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目前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接近六成,网民规模达8.29亿,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6.75亿[8],并且随着直播门槛的降低,网络直播不断发展,直播技术在网络端口也越来越常用。

可以说,在重大时政类新闻报道中,“直播+”已经成为视频新闻的标配。这类直播配合特定主题,在传播效果方面有更强的针对性,比如妇女节当天,山东广播电视台的闪电新闻客户端的《拜托了两会》直播栏目,就以聚焦“她力量”为主体展开了直播报道。

2.2  主旋律“大片”体现气质

时政新闻报道大多属于“硬新闻”,与娱乐八卦等作为饭后谈资的“软新闻”不同,时政新闻报道与民生息息相关,也因此影响着舆论的走向。所以要想实现通过时政新闻报道,引领舆论风潮,就需要充分发挥“主旋律”的作用,并结合媒体气质或者所在地区的气质,使之走入大众。湖南芒果TV、湖南都市频道以及人民日报客户端联合推出了主旋律大片《我爱你,中国》第三季《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一主旋律“大片”一共7集,通过介绍不同职业的个体,在不同岗位的打拼经历,展现了我国在不同领域内取得的成就及这些成就的来之不易。这一系列“大片”至两会结束时,其网络播放总次数已超过3 000万。

2.3  访谈节目解决焦点

访谈节目是时政类视频新闻中的基础节目,每年两会各个媒体都会邀请相关的代表、学者、专家等来进行访谈。访谈通常围绕两会中的焦点问题,对政协提案或者人大议案进行讨论。尤其常常围绕与地区相关或者媒体定位相符合的内容来展开访谈,从而更好地贴合受众的使用习惯。如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天津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京津冀地区的相关媒体,推出特别直播节目《对话京津冀》,这已经是其连续第六年推出这一节目。该节目邀请京津冀三地代表委员、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中的焦点问题,针对性强。

3  碎片化与板块化视频新闻的融合传播特色

3.1  碎片化走向板块化,整合优势资源

碎片化与板块化的内容在时政类视频新闻报道中相互整合与借力。一方面,这种整合表现在碎片化和板块化的内容整合方面。如人民网的人民视频推出的《两会进行时》全景直播栏目在打开后首先会看到当天会场的直播情况,直播节目下面就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现了精彩内容,既有代表采访,还有Vlog形式的花絮或会场片段。另一方面,许多碎片化的内容本身也有一定的板块化表现。如中原网的“豫先生”系列短视频每天早上会先播报“两会早点”,首先向受众介绍两会中的议题,再配合《豫先生的手机》《豫先生的朋友圈》《豫先生的聊天群》等短视频展现议题的具体内容,用总分的结构展示河南风貌。

3.2  科技助力传播,突出自身亮点

科技让融合传播成为可能,也为媒体凸显自身亮点增色。两会报道中,不仅传统媒体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走向“四全”媒体,网络平台的两会报道也紧跟科技潮流。如芒果V直播的记者与技术人员就自制了“5G便携摄像包”,其中备有CPE即圆柱形的5G发射设备、移动电源、摄像机等在内的设备放置在一个包内,如有需要随时播报。在科技助力视频新闻报道成为标配的同时,各个媒体也注重突出不同的特色。如人民日报注重让“纸”全媒体化,如其在3月3日的版面上就推出的“全媒看两会”栏目,读者实现了只需要用人民日报App扫描报道配图即可观看与两会有关的图文视频。

3.3  发挥圈层势能,品牌呈现升级

融媒体时代,能够提供给大众的资讯越来越多样,大众的选择也越来越个性化。圈层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媒介形态相同的媒体相互作用构筑的媒体环境圈层,另一种是由所有新闻媒体或者说由不同媒介形态类别的媒体之间相互作用构筑的媒体环境圈层[9],不同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能够影响信息在不同的族群中的传播。这种圈层式的传播能够瞄准目标群体,过滤冗余信息,使信息有效地到达“边缘”,形成品牌优势。如福建广电融媒体资讯中心推出了《您惦记的开年大事——2019年福建省两会》《福建新闻》《现场》等栏目,集中报道福建省在两会中的动态,对相关问题进行集中展示。这些栏目在福建广电融媒体资讯中心所有下属的媒体播放,包括当地新闻中心、新闻频道、广播网络电台等,针对当地用户进行传播,这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及传播。

4  时政类视频新闻融合传播中有待改进的问题

4.1  技术创新有余,互联网思维欠缺

目前,传统媒体仍然是时政类新闻报道的主力军。虽然传播渠道不断拓展,技术上不断创新,但是这些作品从内容上并没有很好地贴合互联网思维,所以传播效果也受到局限。相较缺乏互联网思维的作品而言,人民日报今年推出的《盘他!看看一根线能盘出啥?》其阅读量超10万,用更贴合当下热点词汇的网络语言和形式发挥了互联网思维的传播优势。

4.2  视频结构多样,开发内容重复

时政类视频新闻报道的结构比较多样,虽然,能够针对地区或媒体定位有所区别,但是内容方面的重复还是难以避免。缺乏对主旋律大片内容更好地资源开发和利用,会容易让时政类视频新闻的传播失去“高级感”。

让碎片化与板块化的视频新闻的内容,能够通过融合传播呈现出“高级感”,而不仅仅是为了“炫技”,应该是我们未来的时政类视频新闻走向融合时,可以继续进步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冠,王鑫,等.2019-2020中国互联网趋势报告[R].腾讯·企鹅智库,2019:3.

[2]Henry Jenkins.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6:12-18.

[3]袁光锋.互联网空间中的“情感”与诠释社群——理解互联网中的“情感”政治[J].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4(8):89-97.

[4]张书铭,曹琦.新闻报道中的游戏化思维方式及其运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7(12):37-38.

[5]杨林.HTML5:移动端新闻媒体的新选择[J].新闻世界,2015(5):151-153.

[6]李彪.融媒时代“动新闻”的三种模式[J].新闻记者,2016(1):62-67.

[7]简·麦戈尼格尔(Jane McGonigal).游戏改变世界[M].闾佳,译.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102:56-57.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2019:10-12.

[9]杨保军.论新闻传播环境的构成与特征[J].阴山学刊,2005,18(2):5-12.

猜你喜欢

融合传播碎片化
融合传播语境下的媒体“新闻行动”创新探索
河南广电全媒体系列评论创新实践探索
融合创新,让新闻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论智慧城市发展之“痛”
创新制度范式:构建我国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论思考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电视节目与微博的融合传播研究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想象力都去哪了
从推选到竞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