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不是规定动作
2019-12-13刘然
当代工人 2019年21期
刘然
在一次金秋助学启动仪式上,我见到了受助学生小月。尽管因家境贫寒求学长路困难重重,可她品学兼优,考上了一本大学。后来约好到她家采访,可当我如约赶到时,她却玩起了消失——既不见人,也不接电话。
这个19岁的孩子,待人接物非常有礼貌,一反常态爽约,怕是有难言之隐。听说她妈妈在家附近的超市卖面食,我决定到那儿找找。虽然不知道名字,也不知道相貌,但有了超市、面食两条线索,难不倒我。
在超市二楼,找到了小月妈妈。我俩坐在台阶上聊了一个多小时,这家人的不幸和小月的反常有了答案——15岁那年,小月爸爸得了严重的精神类疾病,从此整个家庭阴霾笼罩,原本开朗、自信的小月变得自卑、胆小、郁郁寡欢,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多亏妈妈和老师的关心、鼓励,小月才逐渐振作起来。
原来,小月爽约是不想家丑外扬,是自尊心驱使的逃避。我给她发了短信,表达对她的理解和尊重,并承诺在报道中尽量保护她的隐私,她马上回以真挚的谢意。
文章发表后,小月的家庭变故和励志故事,引起三位全国“振兴杯”冠军的关注,王刚、洪家光、方文墨为此发起设立“振兴向上基金”,每人每年出资1000元,连续4年资助小月完成学业。
现在,小月已经大学毕业,在北京有了不错的工作。期间,我跟小月见过4次面,最后一次是与三位大国工匠座谈会上,小月唱了一首歌,叫《明天会更好》。她见谁都笑,露出可爱的酒窝,有了青春女孩该有的模样。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被拒是常有的事,转身离开不会纠结。殊不知,在早已习惯将自己作为采访的主导时,另一个被忽视的事实是,没有充分理解并尊重受訪者这个前提。从小月身上,能帮助解开她的心结,比接受采访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