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录”
2019-12-13唐玉华陈建平
唐玉华 陈建平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然而,现实生活中,学生讨厌作文,惧怕作文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成了学生作文的通病,他们写出的作文严重脱离生活实际,成了无源之水。
那么,这一现状到底该怎么改变呢?作文到底该怎么教呢?
作文教学应该是个“滩”而不应该是个“坎”,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而不是到了三年级突然有了作文教学,令学生谈“文”色变、闻“文”丧胆。部编教材从二年级上学期有了“看图写话”这样的安排,笔者认为这就是降低“坎”的大胆改革。其实这种改革是不是还可以再超前些,写话的“陡度”是不是可以再放“坡”些,把作文的触角伸得再远些,一年级甚至幼儿大班,就让作文“无痕”地进入生活与课堂中?根据兒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笔者选择“述录”作文的教学方法,使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起步,在潜移默化中对作文产生兴趣、建立信心,达到爱上作文、会写作文的目的。
一、“述录”作文的缘起
“述录”中的“述”即陈述、描述、复述、转述、综述、阐述等;“录”即记录,其义为对前者的描述、陈述、转述等内容进行记录、修改、润色、加工与指导。
“述录”作文,即引导孩子(特别是幼儿、低年级的孩子)对所见到的事、物、景、图进行有条理地描述,或对所听故事、事件进行复述,或对对话、讲解进行转述,或对未知世界想象叙述。引导者(倾听者)利用影像、音像、纸笔等手段对所述内容做记录整理,最终形成文本,即为“述录”作文。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整理搜集编纂而成。孔子曾说自己是“述而不作”,《论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口述实录”的作品。
刘保明先生的《述录文稿》被称作是一名理论工作者的思想财富。作者说:“编辑出版这部文稿,只是为了把过去思考过的问题、说过的话、写过的文字留下来,不然就散伙了。”因此,他将自己长期以来未公开发表的55篇研究、综述、调研、编刊方面的文稿以及散文形式的随笔、述录,整理、结集成册,审定出版。这是一部成就较高的述录文学作品。
二、“述录”与“课标”的应对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作为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两大方面,也是语文“工具性”“实践性”的重要表现手段。就低年级而言,《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口语交际从“习惯”“态度”“内容”“信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写话从“兴趣”“内容”“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课标对这两方面的要求看似相对独立,其实二者内在有着紧密的联系。“述录”作文就是将口语交际与写话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它解决了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识字少、说而不写的问题,高年级学生注重书面习作,写而不说的问题。述录作文从根本上统一了“说”“听”“写”这三者。“述”者可以复述听过的故事大意,也可讲述看过的电视、电影的片段内容,或讲述自己的见闻、阅读过的故事;“录”者则需认真听别人的讲话,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尽量详细地记载。“述”者所说内容必定是亲身经历的事或身边的人和事,多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录”者也在“阅读”别人的话的过程中学到了遣词造句的方法和如何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述”者因言之有物而充满自信,练就大胆说话的勇气;“录”者也积累了素材,不愁内容……
对应课标中所提出的“学说普通话”“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留心周围事物”“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有表达的自信心”“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这些要求,在述者讲述中都得以体现;而“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这些要求,则在录者记录过程中得到落实。
三、述录作文的表現形式
1.生述亲(师)录。2-4岁是孩子的语言发展关链期,此时学习语言效果最佳,而且获得的语言习惯最容易长期保持下去,这正是学生作文的最佳启蒙期。此时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父母对孩子的牙牙学语进行记录,可以是只言片语,甚至一个有意思的词。父母对记录的内容加以整理,加上日期、说话的动机、背景、氛围、效果等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也是一篇有趣的文章。等到孩子5-6岁时把记录的故事读给他们听,孩子会显得饶有兴趣,甚至乐得前仰后合,三番五次地听都不会觉得厌烦,孩子从自己的故事中体会到了说话的乐趣,增强了说话的自信,为日后的作文打下了基础。黑格尔说过,一个孩子向水里扔了一块石头,看见一个个水圈儿很高兴,因为那水圈儿是他的作品,那作品是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不正是孩子们的“得意之作”吗?
这一阶段的孩子语言发展还不完善,说错句、用错词是正常现象,说话语速偏慢或语无伦次,都是很正常的,家长要耐心等待,切不可给孩子造成“赶快说,我忙呢”的紧迫感;紧迫感容易引起儿童心理压力,造成语言表达(习惯)障碍;也不可过多地纠正孩子的“错话”,让孩子不敢开口,甚至自信心不足。这种述录又分“无意述录”和“有意述录”两种,无意述录即生活中捕捉孩子的语言信息,述者无意,听者有心,内容往往生动有趣。如一位老师帮班上的小朋友做的记录:
见到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晨会课问小朋友,下雪天我们要注意什么啊?一个小姑娘说:“不要舔栏杆!”
有意述录即有目的的述录,可以记录孩子读完绘本后讲述的故事,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一种植物或动物,记录所看到的内容,也可以让孩子“传话”,记录下他转述的过程……一位七岁的孩子看完《龟兔赛跑》电影后,自己编的一个小故事,家长记录下来,并进行了整理:
小乌龟嫌自己的壳太重跑得太慢,这时候正好一颗流星划过,小乌龟的壳没了。到了晚上,蚊子来了,咬得小乌龟没处躲没处藏,小乌龟想:我要是有个壳就好了。天亮了,小乌龟四处找他的壳,他遇到了河里的小鱼就问:“小鱼,小鱼,你看到我的壳了吗?”小鱼摆摆尾巴说:“没有。”小乌龟爬呀爬,他看到了一只小青蛙正在捉虫子,就问:“小青蛙,小青蛙,你看到了我的壳吗?”小青蛙鼓鼓腮帮说:“没有。”这时小兔子滚着个圆圆的、黑黑的东西从小乌龟身边跑过,小乌龟连忙追上去说:“小兔子,小兔子,你玩的是什么呀?”小兔子说:“这是我昨天捡到的一个壳,可好玩了,咱们一起玩吧?”小乌龟红着脸说:“这是我昨天丢了的壳,你能还给我吗?”小兔子哈哈大笑说:“怪不得我看你怪怪的,拿去吧!”小乌龟接过壳穿上身,再也不嫌它重了。
2.生述生录。等到孩子有一定的识字量时就可以采用一个学生讲述,其余学生记录的方式,记录之后对所录内容加以润色修改,形成一个完整的片段或文章。譬如:坚持从每天的语文课或早读中挤出几分钟,给学生“两分钟”演讲的机会,每天安排1~2人,轮流进行。两分钟演讲没有内容限制,要求不超时,表达完整,用词准确,语句连贯,有一个中心意思,最好能摆明自己的观点或讲出自己的感受。其余学生做笔录,可以是完全记录,可以是对所述內容的整理改编,可以插入自己的内容,也可以加上评论或感受……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听、说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搜集与整理资料的能力。也可以组织一个讨论会,让大家畅所欲言,最后把讨论会的发言记录下来。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习作4》的要求是:“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请围绕最近发生的这类事情,相互谈谈看法,再写下来。”这实际上就是一篇生述生记的述录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出要让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基于此,在进行述录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留心生活中的点滴经历,并把触动心弦的地方记录在素材积累本上,以备演讲时使用。
3.师述生录。师述生录也可称之为“听写作文”。所谓“听写作文”,就是由教师先选一篇适合学生年龄段特点的文章,可以是一个故事,可以是一篇散文,也可以是一首小诗……“听写作文”时,老师读一句,学生写一句。当然,随着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听写内容也可以更丰富些,训练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些。
在选择听写材料时,应立足于亲近经典、滋润心灵,立足于文质兼美、适合儿童。如巴金的《海上日出》、老舍的《我家的大花猫》《养花》、萧红的《呼兰河传》中的片段……在听写后,让学生们明白一个好的文章应该有一个严谨的结构和一个完整的框架。同时这些名家名篇语言的锤炼、构思的巧妙、宏大的胸襟、崇高的精神,在朗读、倾听、书写中慢慢地浸染开去,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开花。
事实上,“听写作文”是一种将阅读吸收和写作表达融合为一体的方法。但是,多年来,由于缺乏先进性或者技术含量低,大家都不愿意谈论它。然而,书法有临摹,学棋有打谱,作文为什么不能有听写呢?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语言积累的角度来看,“听写作文”是在抄写与默写之间,与一般的背诵积累不同,它增加了语言积累的挑战和兴趣。它丰富了语言积累的形式,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作文训练的角度来看,“听写作文”是结合了听、说、写的综合练习,包括听力和口语技巧,想象力和注意力的培养。
述录作文的形式还有很多,如听广播记录、转述记录、复述记录、自述自录等,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事件、不同的对象适用不同的方式。
实践证明,从“述”入手,能有效降低习作教学的起始难度,能保护孩子习作的自信;落实到“录”之后,能够引导并促进孩子在听、记中快速运用学到的字词和标点。“述录”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帮助他们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还可以通过同伴的互动、老师的引导以及家长的参与,让孩子热心参与家、校、社会活动,不拘一格地表述见闻。
其实,“述录”作文并非什么新生事物,它只是将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融为一体,是“听”“说”“写”的有机结合,它完全符合现代教育心理学原理,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为学生的习作放缓了坡度,降低了难度,提高了作文训练的效率,是作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