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作为教学终端使智慧课堂天地宽起来
2019-12-13梁哲
梁哲
一、教学终端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必备设施
2017年3月,国务院发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无线校园”建设,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和网络教学环境的普及,具备条件的城镇学校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配置师生用教学终端。(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很明确一点:学校做教育信息化,教师和学生必须有并使用“教学终端”。2019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要求: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产品带进课堂,带入学校的要进行统一保管。(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媒体和公众据此一边倒的鼓吹“禁止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实在是歪曲了国务院的文件精神。其实,两个文件的精神是一而贯之的,前者要求学校统一给师生配置学习终端,后者要求的是严禁学生“个人”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进入课堂。禁止学生个人手机和平板电脑入课堂不等于禁止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二者不能混为一谈。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产品是一种教学终端,可以用于课堂教学的。不过,现实情况是因经费所限,学校不可能有财力给每一个学生配上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教学终端。但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学校教学信息化是必须要做的。这就需要改变思路,学校、学生、社会、家长等各方联手,共同探索“手机是用来学习的,不是用来玩乐的”的可行办法,共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实施,做教育信息化的促进派。
二、选择智能手机作为教学终端使得智慧教育有了依靠
使用什么工具或终端来做信息化教育教学?这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是这样考虑并解决这个问题的。
1.学校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是基于学校实际的选择
2015年9月,我校实施智慧课堂教学改革,开始时是让两个实验班的师生使用由学校配置的平板电脑开展,但效果不理想,而且使用和管理中,师生们都感到很麻烦,增加诸如大柜充电、派机收机等额外的负担,实验班师生都不愿意用,不到一年时间,平板电脑就闲置在充电柜里了。但智慧教学的实践不能停下来。怎么办呢?有老师建议,严禁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是禁而不止的,老师们有“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无奈,不如变禁和堵为导和引,允许学生有限制的在课堂使用手机进进行智慧学习。的确,手机的优势是每个学生都随身带着,由学生自己保管,方便携带和用来学习,而且可以缓解原来禁止手机而导致的校生、师生关系冲突,班主任的工作随之减了负担。
2.手机用于教学使得学生成为信息化的主体
我们对手机及学生使用手机有一分为二的认识。手机既可充当学习工具,又可作玩乐用具。所以,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就有被用于学习和玩乐两种可能。但是我们不要视手机为洪水猛兽而惊慌失措。正确的做法是导与堵相结合,既引导学生使用手机进行智慧学习,又建立相关制度来管控学生使用手机玩乐。学校和老师规定学生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可以使用手机和不能使用手机。使用手机的学生编在手机班进行智慧课堂教学;没用手机的学生编在普通班进行课堂教学。手机班和普通班都实施分层教学和差异教学,允许有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与没有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两种课堂样态在学校里共存与竞争高下。据统计,我校使用手机上课的学生超过80%,手机赋能教学占大多数,并且成为我校翻转课堂教学和智慧教学的新常态。
3.学生手机必须接受严格管控
对学生使用手机,我们实行“负面清单”管控管理。毫无疑问, 允许学生使用手机,但不能放任自流,坚持既疏导又管控的原则。我们基于培育学生信息素养和文明习惯考虑,从四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手机实行负面清单式管控即使用手机“四不准”:第一,出于养成尊重和注意力集中的习惯,学生在集会、活动时不准使用手机。第二,出于安全习惯培育和禁止“低头族”,学生在走路时不准使用手机。第三,出于养成文明卫生习惯,学生在用餐时不准使用手机。第四,出于保护身心健康,学生在午休晚睡时间不准使用手机。对学生手机的管理,学校规定德育处负责教育、制度约束,教导处负责引导使用手机来学习,装备中心负责技术控管使用手机,三大机构各司其职,确保学生手机“是用来学习的,不是用来玩乐的”。我们的做法是: 学校不统一指定学生用什么品牌的手机,但学生必须要向班主任登记清楚其手机的品牌、型号等信息,并将手机交到学校装备中心,装备中心老师对学生手机卸掉原有软件后新装上学校统一使用的软件,学生必须使用学校安装的软件和APP,严禁卸载和逃网,自觉接受学校的技术管控。否则,学生不能在校内使用手机,违反者要被不同程度的处罚,最严重的要被开除学籍。让学生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智慧学习,同时给以严格管控,才是正确的态度和做法。
三、手机使智慧教学落地课堂
实施智慧教学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要求。因此,我校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改革,践行智慧教学,全校三个年级80%的师生使用手机教与学。我校师生采用的教学APP有“雨课堂”“UMU平台”“智习客”、微信、猿题库等,师生们使用这些软件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灵活自如地开展智慧教与学,落实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合作学习、即时反馈、适时配送资源等新型教学样态和模式,翻转课堂、手机课堂、微课、个性化学习、碎片化学习、智能化学习等逐渐成为师生教与学的常态,而且效果良好。
1.从根本上变革了教学方式
在我校,“三通两平台”已普及,教师和学生分别有了网络的“教学空间”,教师提前一天将第二天要学的课程预习任务推送给学生,预习任务包含老师编写的学习任务清单、微课、自测题等;学生利用自习时间线上线下相结合自主预习、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可在学习空间内和其他同学讨论求解,同学们都不懂的疑难问题才推送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的预习任务完成情况及推送来的问题进行梳理统合,一般有四、五个典型的问题,进行“二度备课”,设计教学方案,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测评练习,实现了“先学后教”,并做到“以学定教”和“因材施教”;课上讲解完问题后,再布置学生若干个客观题和主观题让学生当堂测练和巩固,让学生能够内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并梳理知识结构,实现教、学、评、服四位一体;课末老师会再布置下一节课的学习任务清单并提出预习要求。这样,教学流程中的预习环节得到适切的落实,先学后教和以学定教有了确实的保障;课前和课中的学生讨论、相互帮扶环节也有了时间和空间的保障,对内向、害羞型的学生的支持和帮助最大。
2.教学服务方式更具个性化
以前,配发给学生的教学资源和资料方式单一、统一,缺乏个性化需求,比如要布置课后作业或什么资料,都是老师统一油印好,叫科代表发给同学们,每个学生领的资料一个样,没能做到有针对性的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现在,学校规定老师要给学生准备有层次差异的教学资源且做到智能化推送,最大限度地尽量满足知识基础层次不同的学生不一样的学习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所有学生学有所得。由于教师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发生改变,学习资源已变得形式丰富、渠道多样,学生的平时作业也发生变化,老師推荐、推送的预习任务、新知识和释疑解惑材料等,都是通过师生使用的智慧学习平台如雨课堂、UMU、智习客等完成,同学们就自然而然地通过这些平台完成学习。
3.教学工作检评方式新变革
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做加法,也做减法。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检查考核,学校也相应进行改变,不再检查原来的教案本、作业布置批改本等,改为检查教师编写的学生学习任务清单的数量和质量、代表性教学设计的质量、教学空间里的课件和整合学生的疑难问题等备课资源数量和质量等。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学校装备中心储存的课例1300多个、微课1000多个、教学设计近2000份,教学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总之,使用智能手机推进信息化,实践智慧教育,使我校课堂教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成就了教师、学校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成效显著。我校选送3个教师的课例参加中央电教馆举办的第22届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2个获得一等奖,1个获二等奖;学校获中国信息化教学示范学校、广东省信息化中心学校、广东省基础教育研究实验基地学校和广东省基础教育融合创新教师团队培育研究项目学校等称号;学生参加地市级以上的电脑制作、机器人、网页设计、动漫艺术设计等取得一系列奖项。我校的教学信息化水平走上全国先进水平。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