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农村精准扶贫路径探析

2019-12-13郑洪亮

世纪桥 2019年10期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精准扶贫农村

郑洪亮

【摘 要】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为精准扶贫赋能。促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提质升级,要从激发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完善现代化的农村经营模式、打造现代化的产业结构三个层面建立现代化的农村经济体系,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支撑。要从提高农民现代化民主意识、畅通农村现代化民主途径、构建农村现代化基层民主制度三个层面来完善基层民主,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保障。要以现代文化的传播为先导、以农村现代文化的发展为动力、促进现代文化培育现代公民,从而为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文化引领。

【关键词】治理现代化;农村;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10-0093-04

现代化是一个“集大成”的高度综合的概念,具有革命性、现代性、发展性和相对性。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农村的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是促进农村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提升农村人口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实施精准扶贫,要着力培育和建设现代化的农村。本文以治理现代化视角,分析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着力点。

一、农村精准扶贫工作要以现代化的经济体系为支撑

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促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提质升级,要以探索建立现代化的农村经济体系为支撑,推动农村由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向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一)激发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

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生产各要素中最活跃的因子,探索建立现代化的农村经济体系为精准扶贫工作赋能,要激发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内生动力,发挥其脱贫主动性和创造性。贫困问题归根到底在于精神贫困、思想贫困,这是“穷根”所在,也是目前精准扶贫的最大障碍。[1]“要想富,先修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复杂形势,“要想富,转思路”则是当前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首先,要拓宽农民就业思路和就业渠道。增加贫困农民就业是贫困治理的重要内容,农村贫困人口由于资金、知识、技能、资源等要素匮乏,导致大多数贫困人口不知道就什么样的业,如何就业,所以,政府既要引导贫困人口开拓思路,主动就业,又要为就业难的贫困人口提供量身定制的工作援助。其次,要加强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思想教育。通过知识下乡、教育扶贫、远程教育等形式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增强贫困人口谋生的手段,让其实现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最后,要通过榜样激励激发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動性。通过典型的脱贫人物、典型事件可以使贫困群众置身情景之中,增强思想道德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2]加大对优秀脱贫人口的宣传、奖励力度,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进而激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二)完善现代化的农村经营模式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有力推动下,传统的一家一户精耕细作的经营模式向现代型的农场经济转变。农村青年劳动力在向城市自由流动的过程中,农村土地出现“撂荒”现象,“老年农业”越发严重,农业青年劳动力不足,因此传统的农村经营模式亟待转变,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现代化经营模式。首先,部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换为股份合作农场的股权,促进产权的进一步调整和升级,发挥现代经营模式的优点,发挥创新创造的优势,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其次,贫困山村探索现代化经营模式必须要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转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最后,要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在外部力量的持续刺激之下,贫困山村内部的创新创造活力不断迸发,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在贫困农村推广和使用,并在贫困农村落地生根。

(三)打造现代化的产业结构

在贫困农村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总值在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促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提质升级,要打造现代化的产业结构,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强化第一产业的基础作用。以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县大梨树村为例,该村占主体地位的产业为第三产业,其次为第二产业,最后为第一产业,该村产业结构呈现出标准的现代化特点。现代化的产业结构虽然以服务业和制造业为重点,但有的农村因为种种原因不适宜其他产业的发展,除了合村并村再行规划之外,就要丰富第一产业的形式和内容。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多样化,多样化的第一产业发展也属于现代化的产业结构范畴。以种植农作物为生的贫困农村应适当发展家畜饲养业和畜牧业,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林业经济,结合果木栽培、花草种植和水产养殖,丰富第一产业的内容和形式,增加收入渠道,突出第一产业的绿色标签,发展现代化的绿色循环经济。

二、农村精准扶贫工作要以基层民主为保障

民主是广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之一。提升精准扶贫工作效能,要提高贫困农村的民主与开放的程度,不断推进贫困地区的民主化进程,促进现代化基层民主制度的完善。

(一)提高农民现代化民主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发现他们手中的选票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他们的意见也越来越多地起到作用,现代化让政务更加公开透明,而且更加地有效率,任何形式的贪污腐败已经变得难以隐藏。推进精准扶贫,促进贫困落后地区人民民主意识。基层人民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进一步地促进了基层民主制度的成熟与完善,民主意识也将被焕发出新的活力。

“基层最知道自己哪儿疼,却没法开方抓药。”[3]贫困的农村疼在发展动力不足,而又缺少外力进行辅助,所以跌入贫穷的循环模式,陷入了发展的瓶颈。精准扶贫作为一个外力作用敲碎了这一瓶颈,为动力不足的农村开方抓药。这个外力一经注入,立刻就引起了其内部结构的急剧变化,其中就包括了村民民主意识的广泛提高。村民们对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关注度使得他们的民主热情高涨,在扫黑除恶的战斗中,一大批村霸被广大群众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检举和揭发,村民们通过自己的呼声,清除了黑恶势力。广大村民对于民主权利的实施变得越来越有序化和合理化,精准扶贫政策得到了有效的落实,落后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畅通农村现代化民主途径

传统的基层民主途径包括村民大会和党员代表大会,村民大会有其间断性的特点,使得村民集中民意进行表达的途径有时畅通,有时阻断,无法持续保持连续性。实行精准扶贫,要为村民提供多种渠道的民意表达方式,保持现代化民主途径的畅通,将原本间断性的、不畅通的民主途径进行重造和疏通,建立了流畅的,现代化的民主途径,保证民意的有效反馈。

现代化的民主途径一般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民意的收集和采纳,二是民意的消化与处理。一个完善又畅通的现代化民主途径,不仅体现在民意的收集于表达的连续性和畅通性上,最重要的在于对于收集到民意迅速做出反馈和回应。只有从民意充分表达到对民意充分反馈,再到民意对反馈的结果进行评价这一个过程完成,现代化的民主途径才算得到有效的落实。精准扶贫政策使得原本并不连贯的表达,反馈和监督三个环节变得十分连贯,实现贫困地区的现代化民主途径的畅通。

(三)构建农村现代化基层民主制度

现代化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由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委员会共同构成。农村的封闭性和贫困性的特点,导致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村民大会出现了人员参与危机,村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经常被村委会代替,而村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产生也出现了问题。这一切问题的原因在于民主建设资金难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农村的民主化潮流受到影响。推进精准扶贫,要在农村建立起完善的民主制度,推进农村地区的民主制度不断向现代化程度的纵深层次发展。同时,中央统筹安排扶贫专项资金,注入到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急需之处,发挥专项资金的最大效益。资金老大难的问题解决了,那些有想法干实事的人的后顾之忧就没了,不仅撸起袖子,还要迈开步子勇往直前。

农村地区现代化民主制度的构建仅仅有了外部刺激还不够,最重要的还是村民和村委领导班子成员自立更生,共同努力才可以。否则,自身条件不足,即使有上层政策的扶持,也难以建立起现代化的民主制度。现代化的农村基层民主的生命力与活力十分强大,现代化民主制度的建构使得村民有了直接选举的权利,监督权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对于村委领导班子的工作能够给予有效的监督与评价。

三、农村精准扶贫工作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

文化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状况的反应。推进精准扶贫,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去除糟粕,弘扬时尚新风,塑造新一代农民。

(一)精准扶贫要以现代文化的传播为先导

贫困地区的文化具有外部刺激和内部动力两种方式,其外部动力源于外界对贫困地区的信息刺激、信息传播。由于种种原因,或是交通因素,或是通讯因素,使得贫困地区和外界之间的信息交流存在间断和虚连的现象。促进精准扶贫,需要修复这一虚连的传导过程,加强外界信息的传输力量,使得贫困地区及时有效接收外界信息。强化现代文化外部刺激能力,要为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提供能理解的、熟知的、喜闻乐见的现代文化形式。要促进现代文化实现大众化,成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外界文化有了魅力,有了吸引力,人民群众才能接受,才能喜欢,这是实现现代文化传播,强化文化外部刺激的必由之路。同时,加大资金注入,完善现代通讯设施,使人们随时随地就能同步得知外部信息。也要鼓励人们了解外界信息,学习现代文化,让群众自觉地接受现代文化,自觉的喜爱现代文化,让现代文化深入贫困地区的千家万户,改变群众旧的面貌,树立新的现代精神面貌,培育现代人民。

(二)精准扶贫要以农村现代文化的发展为动力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水平已经有了质的突破,然而,贫困农村却仍然是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短板。这不仅表现在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市上,同样的,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短缺也导致了乡村文化的虚无感,乡村文化失去了与现代文化的对接能力。长久以来,乡村文化的基本价值得不到关注,乡村文化的基本规律也缺乏应有的理解。人们忘记了要在乡村中为乡村文化发展寻找未来,反而到城市中去为乡村文化发展寻找答案。“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4]现代化从来不是单一化和趋同化的历程,现代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中国农村的现代文化发展,既要保持中国特色也要继承农村的优秀传统瑰宝。现代文化的发展不是一场城市入侵农村的行为,而是农村敞开大门迎接现代文化这个“新娘”,要让现代文化与新农村喜结良缘。“新娘子”嫁进门来,要懂得入乡随俗,而土生土长的威武壮汉也要学会绅士风度,共同搭建起现代化的农村家庭。

(三)现代文化依托精准扶贫培育公民精神

现代农村居民的本质特征是拥有现代农村居民的公民精神,农村居民的公民精神的形成来自于耳濡目染的现代农村文化的熏陶。乡村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群体,文化的产生、交流和发展,均在面对面的环境之中。在乡村社会之中,语言和肢体所表现出的文化感染力要远胜于文字。伦理关系在语言和行为的规范上成为准则,现代化的外部文化与农村中的人伦关系并不违背,反而增加了面对面社群交流活动的色彩。现代化的因子被吸收,引入农村社群的人伦体系之中,最终得以吸收和内化,并形成现代化的新型农村伦理关系,表现出新时代的群体认同感和新时代的农村公民精神。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刺激下,农村地区的现代化程度加深,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使得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回流,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在精准扶贫刺激下,新一代的農村人所展现出的农村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现代化的农村居民所展现的现代精神和时代气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激励下,新时代的农村精神得到发扬,现代化的农村人品格逐渐形成,现代文化培育出了现代居民,现代居民与现代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王太明.新型贫困的主要类型、成因及治理对策    [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5):      10-17.

[2]卜红双,王太明.精准扶贫思想的精神实质及实    践路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8(04):35-42.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   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89.

[4]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     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13.

[责任编辑:马雅兰]

猜你喜欢

治理现代化精准扶贫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大数据视角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语言习惯与民族地区双语司法人才队伍建设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