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声乐中的戏曲元素探析

2019-12-13丁倩文

北方音乐 2019年22期
关键词:戏曲元素传统戏曲借鉴意义

丁倩文

【摘要】中国戏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戏曲声腔、表演模式等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民族声乐作为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艺术形式之一,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吸收、借鉴戏曲之精华。本文通过简要分析民族声乐和传统戏曲的内在渊源,探究民族声乐中的戏曲元素体现和借鉴戏曲之意义,以期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民族声乐;传统戏曲;戏曲元素;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的渊源

(一)民族声乐

民族声乐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一种艺术形式,基于不同地域、文化、风俗、语言形成其独特的演唱方式、歌唱技巧、歌唱语言、表演形式等。它包括各个民族、地域的民歌、戏曲、曲艺等优秀传统艺术,在继承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又在时代的发展推动下,不断吸收借鉴新的优秀艺术形式、创作技法、歌唱技巧,因此,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继承性、时代性、创新性的特点。

(二)传统戏曲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曲在历史发展的文化潮流中孕育和发展,形成了其独特鲜明的艺术特征。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记载:“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300多个剧种在演出。”

戏曲具有程式性、虚拟性和综合性的艺术特征。程式性是指“根据戏曲舞台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为唱念和身段,并和音乐节奏相和谐,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法式”;虚拟性是指通过时间流转、空间结构和环境等虚拟手法,打破舞台的局限,提高艺术表现力;综合性是指戏曲综合了唱念做打的表现形式,将歌、舞、戏剧、表演等融为一体,通过综合各种艺术手段,将戏曲艺术生动地呈现于舞台,凝聚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思想精髓。

(三)民族声乐和传统戏曲的内在联系

1.文化底蕴相同

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在文化底蕴上可以说是同根同源,都是我国文化发展下的艺术产物,具有中华民族的人文特点。追溯历史,我们发现二者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下,因经济、文化等实力的增强,促使文化艺术进一步的发展繁荣,而全民文化素养的提升,为戏曲、民歌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从文化内涵上来说,二者反映的都是劳动人民的所思所想,或是对政治的批判、对生活的歌颂、人们的情感体验等,都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印记。

2.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是在民歌和戏曲的共同孕育之下产生的,除了吸收地方民歌小调的曲调等,同时也会借鉴和融合传统戏曲文化中的表演形式、板式结构、润腔韵味等。传统戏曲“手眼身法步”的表演形式在民族唱法中多有体现,尤其在民族歌剧中,因剧中人物塑造、戏剧冲突,往往需要一定的戏曲表演功底做支撑。

我国很多著名歌唱家都具有一定的戏曲表演基础,如李谷一、雷佳、王丽达、张也等歌唱家都曾专业学习过湖南花鼓戏。她们的演唱极具韵味,字正腔圆,舞台表演自然协调,与演唱相辅相成,这也说明了民族声乐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戏曲的研究和继承。二者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传承,并得到进一步的繁荣。

二、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体现

(一)创作题材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众多炎黄子孙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和传奇故事,如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化蝶成双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断桥相遇的许仙和白素贞等;值得歌颂的人物,如梅兰芳、王昭君、文成公主、江姐等;值得赞颂的事物或事件,如木兰从军等。这些故事题材通过文字、口授或艺术形式代代相传,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浪漫爱情的向往,对历史上光荣事迹和人物的歌颂,是中华文化的宝藏、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丰富了音乐创作的源泉,为我国的民族声乐和戏曲艺术创作提供了优秀的素材资料。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浓缩了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人文,三百多个剧种中有婺剧《白蛇传》;京剧《霸王别姬》《贵妃醉酒》;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牡丹亭》;杂剧《汉宫秋》;豫剧《花木兰》等。而在现代民族声乐的创作过程中,不乏受以上传统戏曲影响,借鉴传统戏曲题材的民族声乐作品,如《断桥遗梦》《梅兰芳》《贵妃醉酒》《梁祝新歌》《化蝶》《牡丹亭》《昭君出塞》《木兰从军》等。这些歌曲从题材和音乐上都受到传统戏曲的影响,借鉴、继承其精华,更加具有民族特色和韵味,体现着传统戏曲艺术的神韵。

(二)板式结构

“板腔体是戏曲、曲艺音乐的一种结构体式,或称板式变化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为各种不同的板式。通过各种不同板式的转换构成一场戏。”这种在上下句结构的基本旋律上进行各种节拍变化的音乐结构,以自由灵活的结构形式和丰富多变的板式转换,展现戏剧情节的复杂、人物情绪的转变、立体形象的塑造,体现出强烈的风格和情感。

板腔体中有散板、慢板、中板、快板、垛板、摇板等,这些节奏与速度的变化,巧妙运用于作品之中,使作品更加立体且富有韵律。民族声乐中的创作歌曲也不乏对戏曲板式结构的借鉴和运用,如《故乡是北京》,在唱腔上借鉴京剧声腔,紧拉慢唱、板腔体的融入使作品的风格更加鲜明突出。还有创作歌曲《梅兰芳》《卜算子·咏梅》《千古绝唱》《贵妃醉酒》等作品都无不体现出传统戏曲之结构特点。如《卜算子·咏梅》中运用了散板、慢板、快板、垛板等多种板式,生动地刻画出梅花傲立寒冬的坚强性格;《梅兰芳》通过音乐结构、节奏变化,刻画出梅兰芳丰满立体的音乐形象,既有其人在塑造女性舞臺形象时的柔美、典雅,也突出了其人身为男儿的刚烈和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同时,戏曲板腔体元素也多被运用于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中,并逐渐发展成熟。如民族歌剧《白毛女》中对板腔体手法的运用已处于萌芽阶段;歌剧《小二黑结婚》选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就是典型运用板腔体手法创作而成的,该剧作曲的马可评价为“继承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段体系”;《洪湖赤卫队》《江姐》《党的女儿》中板腔体手法已得到成熟运用;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首次出现了男主人公的板腔体唱段《不能尽孝愧对娘》。由此可见,传统戏曲中的板腔体结构在民族歌剧中普遍运用,并为其增添神韵,立体鲜活。

(三)润腔韵味

“‘润腔是指:运用各种‘润色因素,根据制定的内容要求、风格要求,按一定的规律对音乐旋律加以艺术地润色。”京剧唱腔细腻而又复杂,会大量运用到润腔技法,如滑音、倚音、波音、叠音、颤音、拖腔等大量的运腔方式。京剧演员需精雕细琢,在一段唱腔中巧妙运用润腔技巧,使唱腔旋律得到丰富,更有连贯性和流畅感,使情感的变化和起伏更加传神。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也往往使用润腔的手法来增添韵味和色彩。地方民歌多运用本民族独特的润腔方式,而戏曲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则多借鉴传统戏曲中的润腔方式,但这些润腔方法一般无法完整记载于谱面,需要演唱者结合自身音乐素养揣摩理解唱段,使润腔运用自如、出彩,润腔技巧运用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了作品的风格把握和歌曲的情感表达。如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创作歌曲《卜算子·咏梅》中第一句“风雨送春归”中,“头音”和“尾音”处便加入了单音润腔中的“高起”,“高起一般是从字的音高一个或一个半音起始再下降,多为由强减弱”。在演唱“风”字时,加入一个前倚音使其更具京腔韵味;而紧接着“雨”字运用波音,颤音速度由慢到快;最后的“归”字,既运用高起同时加入小波音的处理,京味十足;第二句“飞雪迎春到”的“雪”字,运用疙瘩音(靠喉或咽腔的软腭在气息流动出来时对其进行一定的阻隔),增加“雪”字的抑扬顿挫,丰富情感表达;“到”字借鉴京剧的润腔,运用下滑音既可以纠正“到”字的倒字情况,也增加了此处的韵味。

三、民族声乐借鉴传统戏曲的意义

(一)美学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传统戏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民族声乐相融合的过程,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的过程。我们从借鉴传统戏曲艺术而创作的当代声乐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演唱技巧、表演形式、歌词内容,甚至配器服饰,无一不流淌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生活面貌、精神世界、情感内涵和审美理念。因此,民族声乐作品通过融入传统戏曲元素,不仅使传统戏曲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得以潜移默化的弘扬和传播,也使其本身具备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神韵和精神气质。而且通过这一融合借鉴的方式贴近人民生活,符合大众审美,因此更易被大众接受,得以深入人心。

(二)时代意义

1.新时代下促进民族声乐的创新突破

近年来,民族唱法的发展面临模式化,出现了“千人一面”“千人一声”的僵困局面。而对传统戏曲的借鉴,为民族声乐的创作和演唱赋予了新的色彩,使民族声乐在新时期下的艺术性和民族性再次得到突破。从戏曲题材中挖掘出丰富的创作素材,向戏曲艺术借鉴而来的音乐结构、曲调色彩,都使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不再单一,更加细腻多样、韵味十足。通过与戏曲的融合创作出一系列民族风格浓郁的“戲歌”,在全国各大重要赛事和专业院校广为传播,推动了民族唱法的新发展,促进了民族声乐的多元化。

2.新时代下促进戏曲艺术的传承弘扬

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洗礼,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也面临了发展和传承的尴尬局面。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种文化交织着快速传播,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年轻人对戏曲文化知之甚少,戏曲艺术日渐萧条。而将戏曲与民族声乐相融合,是一个更好地传播和弘扬戏曲艺术的有效手段。一些优秀戏歌民族风格浓郁,曲调古典高雅,艺术底蕴深厚,促进声乐专业人才在演唱作品时了解学习戏曲文化、研究戏曲音乐,并作为歌唱的传播者引导更多的人走近戏曲。同时,将传统戏曲艺术渗透在更易为大众接受和喜爱的民族唱法中,既蕴含着地道的民族韵味、深远悠长的情感表达,又贴近人民的审美,引起听者的共鸣,激发人们的兴趣,这一“戏歌”味道的艺术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具有积极正面的推动作用。

由此可见,民族声乐对传统戏曲的借鉴和二者的融合,不仅仅有利于民族唱法的创新与提高,也有利于我国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二者之借鉴融合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可喜现象。

四、总结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之上的。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长河洗礼,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民族声乐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吸收、借鉴传统戏曲之精华,推动了自身的创新和突破。同样,传统戏曲艺术也应紧跟时代潮流,利用、结合多种新兴艺术手段促进自身的传播和发扬。

当下,随着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的增强,相信民族声乐和传统戏曲在各自发展道路上一定会产生更多融合和碰撞,使我国民族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2]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中国戏曲曲艺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3]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4]于会泳.腔词关系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5]卓松年,杨珍.京剧旦角润腔规律探讨[J].戏曲研究,2010(1).

猜你喜欢

戏曲元素传统戏曲借鉴意义
舞台装置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中国传统曲艺与戏曲元素影响下的民族声乐发展探析
克拉克财富分配理论对中国财富分配现状的借鉴意义
浅谈二胡表演艺术
当代中国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戏曲元素
邓小平的农村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谈传统戏曲的改革与发展
浅谈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