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任务型晨会:指向问题解决的道德学习新样式
2019-12-13王丽平
摘要:晨会课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载体,当前晨会课教育价值的体现日趋淡化。在基于伙伴式德育理念的小组任务型晨会中,任务是学生道德问题聚焦与设计的出发点,小组是解决道德问题的伙伴形式,教师是小组任务型晨会的支持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平等合作、奉献分享,获得道德成长。
关键词:伙伴德育;小组任务型晨会;道德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1A-0040-03
晨会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载体,由于受十分钟时间的限制,教师在组织晨会活动时往往更多的是进行说教和处理班级事务。在伙伴式德育的理念下,我们对生生关系以及师生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儿童的伙伴,生生、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伙伴关系。带着这种全新的理念、认识,我们重新去设计了晨会课,实行“小组任务型晨会”德育实践新样态,给晨会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升了它的德育价值,打造了伙伴式德育的又一个实施亮点。所谓小组任务型晨会,是指班级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以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道德问题为主题,通过小组合作、任务驱动,讨论对话、重现故事情境、辩论等丰富多彩的方式,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平等合作、奉献分享,获得道德成长。
一、任务:学生道德问题的聚焦与设计
小组任务型晨会以任务为驱动,指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聚焦、呈现道德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晨会课主题即任务。
1.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由于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现象以及一些突发事件等缺乏敏锐的感知,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去观察日常生活,去留意身边的事、身边的人、身边的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如:开学以来,有学生发现同学们做事喜欢拖拉,往往当天要求完成的课堂作业拖着不完成;有的同学订正本发下来也不及时交,要一催再催;有的同学对于要求他做的事要一再催促……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这些现象记录在“观察日记表”上,积累“小组任务型晨会”的主题素材。这样的德育教育主题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指向学生实际存在的道德问题,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2.学生讨论辨析问题。学生学会去观察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并记录下自己在观察中发现的道德问题。在积累晨会主题素材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基于小组开展自主讨论,对观察到的现象、问题进行聚焦与辨析,提出讨论结果,即提交基于问题解决的“任务清单”。如:周五由组长把周一下发的“观察日记表”收起来,而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展自主讨论,对观察到的学生做事不积极、拖拉的现象进行聚焦与辨析,发现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学生进取心不够。进而提炼出晨会主题——要调动大家对于学习做事的积极性,激发同学们的进取心,提交“基于解决同学做事拖拉问题”的“任务清单”。在此基础上,老师再组织部分学生选择性地对“任务”的可行性进行讨论、辨析,最终确定了“今日事今日毕”的“小组任务型晨会”主题,即“任务”。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是前提,而对观察到的问题、现象聚焦、辨析、提炼出主题是明确“任务”,这些都为“小组任务型晨会”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通过情境再现行为问题。在学生前期发现道德问题,并讨论、辨析提交任务清单,明确任务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情境再现方式(视频、小品表演、故事讲述等)呈现学生的道德行为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如:第三小组的“今日事今日毕”主题晨会,同学们经过讨论决定选择以拍摄视频的方式情境再现同学们学习、做事拖拉的行为问题,于是他们会对同学们的早读、早晨收作业、课间、午习时的行为悄悄地进行拍摄,把班级中存在的学习做事拖拉的现象拍摄下来,真实再现班级存在的问题。这样的情境再现行为方式,聚焦了学生的实际问题,直击班级中存在的学生道德问题,让晨会德育真正落在学生自我成长的立足点上。
二、小组:解决道德问题的伙伴形式
“小组任务型晨会”指向解决班级学生的“道德问题”,通过“小组”这一种全新的解决学生道德问题的伙伴形式,让学生从中获得道德成长。
1.灵活的小组组成方式。在小组任务型晨会中,小组的组成方式是非常灵活的。在小组任务型晨会中,小组可以因任务而成组,可以因情感而成组,可以因兴趣而成组,可以因能力而成组……小组任务型晨会可以根据实际的任务需要而组成各种小组,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活动中的主角,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也让儿童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生生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从而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
2.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小组任务型晨会指向学生的实际道德问题,学生为了更好地达成任务,解决班级实际问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如:“讨论会”“角色扮演”“辩论会”“情景应对”……这改变了以往晨会课以老师讲为主的说教形式,让晨会课更好地发挥了育人价值。“小组任务型晨会”可以根据每一次不同的任务、主题选择各种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合作。学生成为晨会活动的主体,体现了个人的能力和价值,在参与、体验、感悟中,形成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解决学生的“道德问题”,并从中达成道德共识,获得道德成长,以达成最好的教育效果。
3.清晰的合作完成任务的程序。在小组任务型晨会中,每个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任务的程序是非常清晰的。各成员之间事先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彼此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在伙伴德育理念下,在伙伴关系中儿童是自我成长与影响他人的双重主体,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在小组任务型晨会中,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学会反思自己,赏识他人,接纳包容他人……学生成为自我成长与影响他人的雙重主体,从中获得道德成长。
三、教师:小组任务型晨会的支持者
在伙伴德育理念的引领下,教师是学生的伙伴,是学生的支持者,也是小组任务型晨会的支持者,是和学生一起完成任务的共同学习者。
1.引导学生发现和认识道德问题。由于学生年龄还小,有时候他们对于一些道德问题不能很好、很清晰地发现和认识,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如:班级里有些学生做事很拖拉、磨蹭,整个班级“风气”也因此受影响,而学生却并未意识到。于是,我组织大家讨论,让学生去发现、认识这背后的道德问题——学生做事的“拖延症”是进取心不够引起的。
2.帮助学生把道德问题转化成任务。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事情有自己的独特视角,有自己的观察,有自己的发现。但是,因为学生还不够成熟,对于每一个道德问题背后的教育價值、意义,还不能很好地进行提炼、筛选。这时候教师作为学生的支持者,要安排好时间,召集学生一起讨论,为他们出谋划策、点拨……从学生们观察到的那些道德问题中提炼出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晨会课主题,把道德问题转化为成任务。如:每到下课,班级里就会吵翻天,学生大声喧哗,追逐打闹……教师组织大家对此进行讨论,学生发现这是大家对“公德心”的认识不够,没有顾及别的同学的感受,没有顾全大局,于是我们把这个道德问题转化为晨会任务——“课间十分钟”。
3.对学生晨会提出合理的建议。在“小组任务型晨会”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作为小组任务型晨会的支持者,要为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如:在“今日事今日毕”晨会课活动中,大家为怎样选择合适的呈现形式而产生分歧。于是,作为支持者的教师及时出现,组织大家各自阐述理由,分析利弊,建议他们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去思考,用“小品表演”的方式呈现,最终大家达成了一致的意见,避免了更大矛盾的产生。
4.对学生晨会提供全程的指导。小组任务型晨会并不意味着以学生为主,教师就可以全程放手。教师作为学生的伙伴,作为“小组任务型晨会”的支持者,需要为学生晨会活动提供全程的指导。如:“今日事今日毕”的“小组任务型晨会”中,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策划活动方案,包括成员分工、呈现方式(视频的拍摄、课件的制作等)、后续的拓展活动、活动效果的巩固等。教师以学生伙伴的身份对他们的晨会进行全程指导,随时与学生进行对话,随时给予他们理解、鼓励、支持、帮助、引导。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了伙伴德育理念中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的师生关系,建构了平等、理解、共生、善待生成的学校道德生活。
5.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和提升。教师作为学生的伙伴,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每一次小组任务型晨会后,教师需要对活动的效果有评价,才能让晨会活动的德育教育价值、意义真正落到实处,解决班级实际道德问题,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如:“今日事今日毕”的小组任务型晨会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小组成员,设计了学生的“今日事今日毕作业完成自评表”,评价活动效果。同时鼓励小组在一周后再进行第二次的小组任务型晨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引导学生除了作业要及时做,不拖拉以外,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小组任务型晨会指向学生生活中微小的道德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观察日记,自我发现“道德问题”,提交任务清单,在讨论辨析的过程中合作完成任务,体现伙伴分享的价值,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道德成长。
责任编辑:赵赟
Group Task-Based Morning Meetings: New Forms of Moral Learning Oriented Towards Problem Solving
WANG Liping
(Wujiang Shengze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Suzhou 215228, China)
Abstract: The class of morning meetings is an important vehicle for students education, yet the value of such meetings is becoming growingly weak. In the meetings, tasks are the starting points of students moral problem focus and design, the group is the form of peers to tackle the moral problems, and teachers are the supporters of such morning meetings. In the process, students can learn to live together, to cooperate equally, and to give and share, so that they can achieve their mo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peer moral education; group task-based morning meeting; moral learning
收稿日期:2019-09-15
作者简介:王丽平,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