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真实”的语言课堂
2019-12-13叶莲芳
摘要:“知”与“行”是英语教学的两个焦点。“知”指语言知识和认知规律,“行”指教学方式和交际行为。为了坚持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基于经验再现的语境设计,立足最近发展区的语言输入,指向交流需求的互动方式,注重语言实践的学习体验,创建“真实”的语言课堂,实现既培养语言技能又重视学生学习经历和精神生活的课堂追求。
关键词:语言课堂;真实性;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1A-0012-04
“英语教学经历了多个理论的摸索与实践,‘知与‘行是贯穿其中的两个焦点。”[1]“知”指语言知识和认知规律,“行”指教学方式和交际行为。知行统一,意味着语言知识和交际行为并重,教学方式和认知规律一致,教与学互相平衡。
课堂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主要发生地,知行统一意味着教和学关系的平衡:尊重语言学习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立足学情实施教学,教和学并重,师生在平衡的课堂互动中实现共同成长。
一、当下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失衡
因工作需要,我每年会听近百节课,总体来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语用能力方面老师们都在进行积极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和练习为主要教学方式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的质量不高,学生机械化地理解语言和文化知识,缺少用英语做事的经验。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语境脱离生活经验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前通常会反复解读文本,根据语言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语境,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使用语言。但是,如果语境不是学生日常生活场景的再现和提炼,而是超越他们个体生活经验的内容,那么很难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表达的愿望。只有能与学生情感关联的语境才能激起他们参与的热情和表达的欲望,也只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语境才能促进语言学习。
(二)教学方式偏离认知规律
有教师认为,除了理解能力的差异,各年龄段学生的英语学习应该遵循同样的规律。所以,用于大龄学生的教学方法频频被移植到低年级课堂:教师先引导学生比较、发现语言结构的规律,然后组织操练,认为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准确使用语言,同时还能提高教学效率。例如,英语语言中一般疑问句和陈述句间的转换是通过词序的改变实现的,据此,教师认为关于陈述句的语法知识将有利于学生学习一般疑问句。所以,“Is this a ... ?”的教学从复习“This is a ...”开始也就显得理所当然了。然而,从课堂反馈的情况看,这种做法严重干扰语言输出的质量,以至到巩固练习的环节学生仍频频用“This is a ...”向同伴提问。
不同年龄的学生因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一般来说,年龄越低的学生其外语学习越具有母语学习的特点:注意力所集中的首先是意义的内容,对语言形式的敏感度却不高,从对语言现象的认识到领悟要通过长时间持续不断的运用才能达成。
(三)教学语言超越语用能力
课堂上教师尽量做到用英语授课,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量,同时营造有益于语言学习的氛围。但是,方式与度的把握很重要。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非常有限,如果不顾及学生实际的语言水平,一味追求全英文授课很容易影响到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如教师在给二年级学生上的公开课上,设计了一个闻气味然后猜测食物和饮料的游戏。活动开始前,教师首先用英语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学生却没什么反应,教师见状,又快速地重复了一遍,可学生依然坐而不动。无奈之下,教师只好再用中文说了一遍,这下学生明白了,纷纷跃跃欲试。
选择什么样的输入语言取决于学生实际的能力和水平。通常认为可理解的语言是理想的输入语,如果学生遇到困难,教师就应该降低输入语的難度,或者采用各种辅助手段帮助其理解,否则这个语言输入就是无效的。
二、“真实”语言课堂的主要特征
如何在课堂上实现英语教学知与行、教与学的统一与平衡?我认为课堂教学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语境,生活化的语境是促使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用能力的必要条件;其次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它是学生可模仿的语言“范本”,由于是可理解的,学生就会产生交际的需求,为语言输出做好准备;再次是互动,语言的主要学习方式是互动,基于交流需求的互动是激励学生使用语言的最大内驱力;最后,良好的学习体验很重要,它能让学生乐于克服遇到的困难,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真实”的语言课堂具有语用情境、教学语言、师生互动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性的特点。真实,并非相对于虚假,而是强调教师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概念,尊重语言学习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带领学生经历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促使他们“从模仿性的交际到创造性的交际,从交际行为走向交际认知”[2] 。
(一)语境真实
真实的语境是将学生卷入其中的语境。从内容来看,语境首先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场景再现或场景的接近再现,其次还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相符。从形式上看,真实的语境还要具备多元化和丰富性的特征。
(二)语言真实
真实的语言,并非指英语语言本身,而是就其是否有利于学生语言学习,获得用英语得体交际的能力而言。根据语言学习规律,有一部分语言虽然超越学生当前的水平,但在语境、经验和背景知识的提示下仍是可以理解的语言。可理解的语言是理想的输入材料,经常向学生提供这样的语言输入,有助于推动其语言能力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三)互动真实
“英语课堂上的互动既是学习的途径,也是学习的目的。”[3]真实的互动是能满足交际需求、具备真实交际功能,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有实质帮助的。话轮的自然分配是真实互动的一大特征。师生和生生间通过互动完成知识的建构和信息的交流,同时也在增进对彼此的认识和了解。真实的互动是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有效方式。
(四)学习过程真实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融入了学习者主动的探索和发现。虽然语言学习离不开模仿和记忆,但学生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对文化现象的理解与其他的学习一样包含“行为和认知、记忆和思考、归纳和演绎、综合和分析,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4]等一系列复杂的活动。所以,真实的语言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经历从认识、模仿、记忆到创新的完整过程。
三、“真实”语言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基于经验再现的语境设计
我们知道在语篇中学习一组单词比孤立地学习一组毫不相关的单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首先,一个语篇就是一个语境,其中的单词融语言、文化、情感和交际为一体,是语言和语用的结合;其次,借助语篇创设的情境,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既有认知思维的活动,又有情感体验的参与,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学习效果自然更好。
但是,学生因其年龄、认知水平、背景知识以及生活经验不尽相同,对语境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需求。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唤醒他们的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顺利地理解、使用新的语言,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寻找他们的兴趣点,发现能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的话题和场景。
语言学习是一个逐渐完善,趋于准确的过程,学生每一次使用语言都是经验的积累。所以,越是丰富的、多元的语境,就越有利于知识的条件化,有利于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用能力。现实生活中电影、歌曲、海报、广告等都是创设真实语境的素材和来源,根据学段特点和学生差异教师可以选择视频、音频、图片或者文字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语言使用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二)立足最近发展区的语言输入
学生语言输出的能力和质量受到输入量的影响。对多数学生来说,课堂是他们主要的语言输入场所。教师话语、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资料共同构成英语课堂上的语言。课堂上教师不宜脱离学生实际语言水平,实施全英文授课,或者过度保护、替学生清除语言材料中的所有障碍。教师的输入语言应略高于学生水平,可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图片、视频或者肢体语言等辅助方式,顺利促成学生理解。在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时,人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例如,含糊的发音、陌生的单词和语法、超越个体经验的文化现象,等等。为了能够顺畅地交流,我们要动用除语言以外的知识与技能协助理解。课堂上使用可理解的语言,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可习得的语言示范,而且帮助他们逐渐积累解决真实交际时可能遇到的问题的经验。
另外,对语言在不同语境中活泼、多样的表意现象的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当我们置身于现实交际时,会发现语言的形式和意义并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受交际场景和目的的影响,同样的语言形式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5]以句子“I like tea.”为例,它也许是话语者的欣然接受,如:“A: 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 B: Please, I like tea.” 也可能是说话人用委婉的方式传达自己的请求,如:“A: 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 B: No, thanks. I like tea.”学生对语言在语境中意义多样化了解得越多,他们对语境的反应能力就会越强,语用能力也越好。
(三)指向交流需求的互动方式
“互动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动态发展的教、学交互活动中,师生、生生传递信息、分享思考、交流情感。”[6]真实的课堂互动不是教师和学生彼此轮流说话,而是能满足真实交际需求、具备真实交际功能,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有实质帮助的互动方式。
为了区分真实互动与轮流对话,笔者引用下列两组对话加以说明(T代表教师,S代表学生)。
A、B两位教师都要求学生围绕问题“Why do you like the city?” 發表观点。通过分析话语内容,我们发现B教师善于倾听学生回答并理解其观点,通过为观点提供理据的方式肯定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深度思考。同时,教师的表达又是学生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整个互动过程教师是倾听者、评价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反观A教师,虽然他和学生之间存在话轮转化,但教师的主要话语内容是”Yes”“Right”这类甄别性评价语。师生间的互动限于问答式,没有意义建构,更没有思想和情感交流,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来看,这种互动都无法促使学生投入全部的智力与情感。
小学英语课堂上的互动常常围绕两大主题——基于情境和面向问题。基于情境的互动多数以学习语言的使用为目标。所以,其真实性是以教师创设的语用情境与实际生活场景的相似度为衡量标准。只有当学生置身于真实或者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接触语言、体验语用,同时完成意义建构与信息交流,他们才能获得与现实语用环境类似的体验。一旦当他们身处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中,这种体验就会被唤醒,语言知识就会被激活。面向问题的互动常用在学习语言知识的时候。此类活动的真实性要以是否遵循英语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判断依据。互动前,教师要对语言知识进行梳理和分析,依照从简到繁、从旧到新的原则确定互动形式,并且摸清学生的前概念,为其搭建支架;互动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实时调整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走出困惑,实现知识、能力、策略和情感等多方面的进步和提升。
(四)注重语言实践的学习体验
渐进性和持续性是语言学习的两大特征,这意味着在语言输入和输出之间学生需要经历理解、消化,然后逐渐内化的过程。新的单词需要学生反复接触后,才有可能从消极词汇转变为积极词汇;一个语言项目在能被正确使用前,学生要经历N次的“试错”。所以,语言其实是“用”会的。要使学生乐于使用英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得尽量营造发现式学习和对话式学习的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全程参与语言学习。
1.发现式学习。学生的学习如探索活动一样,具有发现新事物、认识新事物的特点。虽然,学生学习的是人类已知的、系统化的知识,但对于他们而言,仍像一个“新大陆”一样待发现。英语语言课堂上的发现式学习指教师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且丰富多样的语境,让学生在感知、理解、模仿的过程中将语言形式、意义和功能统一起来,进而领悟语言的运用与运用的规则。虽然,这种做法会占用更多的课堂时间,但经过“发现”获得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记忆。
2.对话式学习。实现对话式学习首先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真实的语用场景,让他们乐于用学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对话式学习还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与合作者,让学生产生需要与教师对话的愿望。另外,教师的倾听很重要。教师通过倾听学生,探索学生的思维过程,理解他们的需求,将“教”的起点置于“学”的起点,让教学对学生可见。
与其他学习活动一样,英语学习是学生认识世界、塑造自我的过程。“真实”的语言课堂以引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通过教师对情境、语言及互动内容的精心设计,促使学生“从一般性的学习过渡到发现性的学习和研究性的学习”[7],实现知识、能力与智慧的同步提升,与此同时,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2][4][7]胡春洞.英语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2000:96,93, 71,110.
[3][6]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30,74.
[5]陈新仁.语用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4.
责任编辑:颜莹
A Study of Authentic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YE Lianfang
(Suzhou Nanhua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Suzhou 215000, China)
Abstract: “Cognition” and “action” are two focuses of English teaching, in which cognition refers to language knowledge and cognitive rules, actions, teaching styles and communicative behaviors. In order to stick to the teaching principle of cognition and action unification, teachers should show respect for students and their cognitive rules. Besides, through contextual design based on experience representation, teachers should provide students with language input according to their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Meanwhile, teachers may adopt the interactive forms oriented towards students communicative needs and emphasize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 in language practice to create authentic language classroom, so that teachers can accomplish the goals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at is, cultivating students language skills and stressing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spiritual lives.
Key words: language classroom; authenticity; English teaching
收稿日期:2019-08-15
作者簡介:叶莲芳,苏州市南环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000)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英语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