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变 学校改变
2019-12-13杨四耕
杨四耕
學校课程变革有三种形态:一是1.0,这种形态的课程变革,以课程门类的增减为标志,学校会开发一门一门的校本课程,并不断增减;二是2.0,这种形态的课程变革,学校会围绕某一特定的办学特色或项目特色,开发相应的特色课程群;三是3.0,此种形态的课程变革,学校课程发展以多维联动、有逻辑的课程体系为标志,这是文化创生形态的课程变革。
学校如何迈向3.0课程变革?近年来,郑州市金水区积极推进“品质课程”实验研究,在一批中小学、幼儿园中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索与实践,得出了一些规律,有了一些经验。
一、家底清晰化:很多时候,起点决定了终点
发展是既定基础上的再提升,学校课程深度变革必须摸清“家底”。根据各种不同的办学基础,给学校课程发展准确定位,是迈向3.0课程变革的首要任务。
我们运用SWOTA(强、弱、机、危)分析,对学校的地理环境、所在地文化、政策环境、课程现状、行政领导、学生需求、教师现状等因素分别进行强项、弱项、机遇和危机分析,把握学校课程发展的优势与问题所在。
同时,我们注重课程发展思路研究,把破解影响当前学校课程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制约课程发展的重大问题贯穿于调研过程的始终,以增强课程发展情境研究的宏观性、针对性和实践性,以准确合理的目标体系引导学校课程变革,清晰把握学校课程发展的“起点”。须知,很多时候起点决定了终点。因此,郑州市金水区推进“品质课程”实验研究,就特别关注每一所学校课程情境分析,界定学校课程发展的优势与经验,把握学校课程发展的问题和生长点,为学校课程发展“把脉问诊”。
二、愿景具象化:让课程哲学映照鲜活实践
课程愿景是学校课程使命的具象,是与学校教育价值观联系的、可以调动师生情感的图景。如果说目标提供过程的满足,那么愿景则提供事业的动力。推进学校课程深度变革,我们需要的是明确学校的课程愿景,并将课程愿景具象化。学校可以用具象化的方式想象课程、观察课程、思考课程、分析课程、建构课程。当我们在与师生沟通的时候,要善于用具象化的愿景去说明学校课程究竟是为什么、是什么以及怎么做。
我曾经说过:“课程即品茶,需哲思;课程即吟诗,需想象;课程即力行,需实践。”事实上,人们总是容易被伟大的愿景所感动。校长要善于把抽象的东西表现得很具体,把看不见的、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变成看得见、容易理解的课程愿景,让学校课程理念带着一股清香,透着一种诗意,可以激发师生为之奋斗的动力和情怀。推进学校课程变革,我们所要做的便是找到自己信奉的课程哲学,并用课程哲学映照课程变革实践。也正因为如此,郑州市金水区参与“品质课程”实验研究的学校都有一套独特的课程哲学,学校课程因此有了态度,有了亮光,有了一种特别的“味道”。
三、类群聚焦化:以素养培育为中心,建构课程群
类群聚焦化,就是围绕核心素养建构课程群。什么是课程群?课程群是以特定的素养结构为目标,由若干门性质相关或相近的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彼此连接、相互配合、深度呼应的连环式课程集群。
中小学构建课程群需要关注几点:首先,聚焦目标。聚焦核心素养,聚焦育人目标,聚焦课程目标,是课程群建设的首要原则。课程群建设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优先发展对某项目标具有关键的支持作用的课程。
其次,建构链条。也就是确定课程群內各门课程的相关性,课程之间纵向衔接与横向联系,以及自成体系。
再次,组合搭配。课程群是具有关联关系的课程之组合与搭配。在涉及课程序列的安排上,关键是要找到“课程时序”上的衔接点。
最后,整合优化。课程群是一个基于特定目标而组织化了的课程系统,仅仅把几门有逻辑联系的课程汇集一处,只是一个“课程集合”。只有课程间完成了相关整合,成为一个体系,实现课程功能的优化,才能称之为“课程群”。
应该说,学科课程群建设在郑州市金水区是一个亮点,这对建立学科教研组的价值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提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四、内容整合化:还原完整世界的真实面貌
课程是浓缩的世界图景。3.0课程是富有统整感的课程,是多维连结与互动的课程。不论是学科课程的特色化拓展,还是主题课程的多学科聚焦,都应尽可能回到完整的世界图景上来,努力将关联性与整合性演绎得淋漓尽致,让孩子们领略“世界图景”的完整结构。可以肯定的是,这么多的课程,不可能都安排独立课时去上课,只能采取整合的方式,与学科基础课程整合,与学校常规活动整合,在整合中让孩子们体验完整的世界。
一般地说,课程整合有两种常见方式:一是射线式整合,即以学科知识为圆点,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进行多维拓展与延伸。二是聚焦式整合,即以特定资源为主题,多学科、多活动聚焦,以加强孩子们与社会生活的多学科关联与整合。从表现形式来看,既有学科内统整,又有学科间统整;既有跨学科统整,又有学科与活动统整以及校内与校外统整,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市金水区“品质课程”实验研究项目学校的“跨学科课程”的创意设计,是他们善于思考和创新的结果。看到这些鲜活的成果,令人油然而生一种骄傲感——我们的中小学也有自己的PBL,也有自己的STEAM!
五、操作手册化:让课程变革的线索清晰起来
学校课程变革应是多维主体参与的变革。如何以学习为中心,如何让教师参与,如何让家长关注,是需要一套清晰告知如何操作的课程资料的。我们倡导研制学校课程指南就是学校课程手册化的一种做法。一所学校的课程指南应包含如下内容:学校简要介绍、学校课程理念、学校课程目标、学校课程图谱、学校课程项目(将每一门课程的纲要精炼地呈现出来)。如此,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只要一看学校课程指南,就可以清晰地知道学校课程逻辑、学校课程框架以及自己在课程架构中的位置,就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郑州市金水区的“品质课程”实验学校,每一所学校都有一本学校课程指南。这本指南清晰地告知了学生的学习经历,清晰地告知了家长和孩子们,在学校除了教材将学习什么,清晰地告知了教师“我的课程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