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反思
2019-12-13孙金慧
孙金慧
摘 要:近年来乡村旅游大热,全国各地都开始大力建设乡村旅游,期望通过借助乡村旅游的模式,推广地方产品,发展地方经济。古村落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现了民俗的历史与文化,旨在帮助游客了解地方文化特色,丰富游客的精神世界。而时代的发展,使古村落的出路在乡村旅游上越来越窄。为了拯救古村落民俗旅游,保护民俗文化,必须深刻分析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文章以丁村民俗博物馆的民俗旅游发展为例,具体分析了古村落的发展问题,提供了部分解决对策。
关键词:古村落;民俗旅游;文化保护
村落必须拥有大约五百年左右的历史,才能称为古村落。古村落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其中丰富的民俗文化是珍贵的历史珍宝。其是历史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文化演变的承载者。古村落对一部分人,特别是少数民族来说,其存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正因为如此,许多保留完整的村落在经过开发后成为旅游产品,借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来吸引游客,以此促进当地旅游发展,增加地方经济收入。但在其改造与发展中,仍存在的困境问题,需仔细分析。
1 古村落旅游简介
随时代发展对古建筑、古村落的破坏,许多地方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因为保护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建设与修缮,所以结合旅游开发进行文化的保护工作成为首要保护方式。一方面,旅游发展能够很好地吸引外界注意力,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另一方面,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收入为古村落的持续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1]。古村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工作逐渐成为与地方经济、地方政策、地发产业相关的重点领域,也成为乡村旅游、民俗旅游中的重点内容。在本文中,丁村民俗博物馆,成立于1985年。其反映了我国传统的汉民族风情,是第一个反映汉民族民俗的博物馆,在旅游发展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其明清时代的大部分建筑均受到周全的保护。其内部装饰华丽,雕刻精美,雕刻手法精湛且内容多样。国家为保护丁村,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修缮与院落的回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俗博物馆,吸引着四方来客。
2 古村落民俗旅游现状以及困境分析
2.1 古村落的民俗旅游现状
随乡村旅游的旅游热持续增长,以古村落为主要旅游目的地的旅客数量持续增长。其中主要的旅游形式以民俗文化体验与古建筑考古为主。通常,古村落民俗旅游属于文化旅游种类,其中缺乏自然风景的辽阔,更多的是人文精神内涵的体现。再对民俗文化进行细分,可分为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等。而在进行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具体的开发模式如下:在物质上,丁村民俗博物馆强调古建筑考古、生产活动体验等。其中具有民族特色东西如书画作品、雕刻作品等具有向心力,丰富了游客的精神体验。在精神上,丁村民俗博物馆展现了婚丧嫁娶、民间工艺、宗教文化等。而在制度上,展现了礼俗、生活观念等。每一部分的文化共同组成完整的文化实体。
2.2 古村落民俗发展所面对的困境
对古村落的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与改造过程中,商业与民俗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但商业文化这一具有矛盾性的外界文化入侵,对传统民俗文化既有利也有弊。其利在能为旅游模式的开发提供多样的选择,游客能拥有更加丰富的民俗文化体验。但其弊端在于商业开发使传统部分流失,因而出现不完整的情况。丁村民俗博物馆其旅游重点突出古村落的“复古”,体现在精神文化上的复古与建筑等实体文物的复古[2]。旅游开发的特点注定了商业与民俗复古的结合。具体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2.1 开发缺乏保护
类似的古村落开发大多是政府牵头,商业公司为开发主体,对古村落的民俗文化进行开发。丁村民俗旅游博物馆也属于此类型,虽然政府参与其中,但政府并未很好地权衡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开发就意味著一定程度的破坏。商业公司开发并不会怀着文化保护的理念进行开发工作。其只是利用其中能获益的部分进行开发,以达到旅游收益最大化。这一点是与民俗旅游开发背道相驰。由于商业利益的需要,商业公司一旦发现可获益之处,就将其无限加大化。商业开发主体众多,各种形式的旅游开发产品层出不穷。唯有等到反对声音的出现,才着手进行保护。
2.2.2 民俗旅游的过度消费
随开发与保护的逐渐深入,古村落民俗旅游周边产业链开始萌发。这也带动了其本身的旅游体验形式、考古的体验形式,逐渐演变为商业化的旅游活动。在商业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优秀民俗文化逐渐流失。即使留存下来的民俗文化,也经过刻意地商业包装,无法凸显民俗旅游的价值,丧失民俗文化的真实与本真[3]。而当地人观念的转变,例如生活习俗等,也加快了民俗文化走向消亡的过程。在体验到现代生活的便捷后,很少有人能继续以传统的、落后的生活方式进行生产与生活。许多古村落的居民正有意识地远离民俗,其价值观正发生着转变。
3 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对策
3.1 规划设计的先行性
在大部分的民俗旅游项目中,大部分的焦点均在于如何提升民俗旅游项目的地位、加强旅游产品的商业营销上。即着重点在于表不在于内。因此,规划工作缺乏科学的分析,相关项目会出现后期落没的情况。为了突破古村落旅游发展的困境,首先需要将规划与设计放在工作首位。只有在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的政策规划、管理规划指导下,才能够进一步实现保护作用,从中获取附带的经济利益。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尊重现实。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规划设计工作,分析周边因素带来的影响,从而选择最为合适的规划方案。第二,找寻特色。除了分析其他因素影响,最为重要的还是民俗文化本身具有的特色性。只有最为真实淳朴的民俗文化,才能吸引游客前来欣赏。第三,重视表达。民俗文化要重表达方式,合适的、不做作、不产生矛盾的民俗文化能够抓取游客的目光。
3.2 认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可知,古村落民俗旅游发展的困境主要由开发与保护的不协调产生。为此,唯有充分认识到开发与保护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做好旅游开发工作,从而达到既开发又保护的目的[4]。中央相关文件中指出,传统村落需要加大投入及保护力度。单方面来看,加大开发即增加破坏力度。“非遗”项目一旦进入开发名单,政府容易将“保护”二字抛之脑后。因此在进行旅游开发之前,需要意识到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保护的是民俗文化的根源性文化,开发只将其通过合理的方式展现出来,不增加也不减少其中的精神内容。如在丁村民俗旅游博物馆中,其民俗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建筑彩绘、建筑结构、浮雕等方面。游客参与民俗文化体验的主要形式要以观赏为主。模拟的生产劳动体验,如织布等,可借模型进行展示,游客也可参与体验。但为了实现保护,主要形式还是以参观为主。
3.3 凸显古村落的本真
在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政府一定要监督商业公司的开发过程,拒绝过度商业化,凸显古村落的民俗本真。随资源管理、土地开发、市场开发等环节的不断深入,古村落的开发要坚持以其自身的民俗文化价值为开发中心,追求最佳的民俗文化表现形式。为了凸显古村落的核心价值,必须对精神民俗的内核予以保护。丁村民俗博物馆包含着多样的民俗、生活生产、崇拜信仰等民俗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是当地人们的文化之根。开发建设的初衷要让消费者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延续与传承,从而激起更多的游客前来参与到古村落等古建筑的保护中,并在其中加深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知,进一步提升文化自觉性。
4 结束语
古村落民俗旅游是建立在文化保护基础之上的,并且涉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兼顾统筹关系,科学谋发展是古村落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且在保护工作上,要注重科学整体的规划、合理恰当的活动拓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发展与保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邵甬,陈悦.皖南古村落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J].上海城市规划,2013(5):93-99.
[1]李金领,赵同波.古村落民俗旅游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以烟台古村落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6(2).
[1]李芳,时少华,汤利华.京西古村落民俗旅游品牌共建研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5(5):19-23.
[1]刘丽娜,邵秀英.古村落旅游振兴的山西“碛口模式”[J].经济研究参考,2018(52):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