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机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宏观审慎研究进展分析

2019-12-13谢华军

西部金融 2019年5期

摘   要:基于2008年次贷危机带来的教训,宏观审慎日益成为国际金融组织、各国政府监管部门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梳理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2018年发布的有关宏观审慎研究论文、政策指引等,从六个方面分析了宏观审慎研究的特点。结合中国宏观审慎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文提出了继续强化宏观审慎研究理论支撑、稳步实践宏观审慎管理和积极开展多层次宏观审慎研究等建议。

关键词:IMF;宏观审慎管理;金融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17-2019(5)-0041-04

一、宏观审慎研究背景

2008年次贷危机之前,国际上一般选择单一盯住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目标,同时加强微观审慎监管,以有效防范和应对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宏观审慎(macro prudential)研究。1979年6月,“宏观审慎”作为专业术语首次在库克委员会(Cooke Committee)的一次会议中提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将宏观审慎再次带入人们的视线,开始广泛引起各国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重视;1999年后,国际金融界主要研究的是宏观审慎评估指标,以评价一国金融体系强健的重要程度;2000年,国际清算银行总经理Crockett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宏观审慎研究有了理论概念上的基础;直到2008年之前,国际金融机构、各国央行和学术界仍然以货币政策和微观审慎政策研究居多,宏观审慎研究缺乏相应的深度和广度。总体看,2008年次贷危机之前,国际上对宏观审慎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学术理论方面,且缺乏统一的、权威的规范,更缺乏在实践层面上的探索研究。

次贷危机发生后,国际组织、中央银行、监管当局和学术界在分析总结危机发生的原因后,认为需要围绕宏观审慎加大监管力度,尤其是对具有系统性金融机构加强监管。此后,国际上学术研究和监管政策开始重点倾向于宏观审慎制度框架的建立和完善。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加大了对系统性风险的重视和对金融监管框架的反思,以逆周期调节和防范系统性风险为主要目标的宏观审慎研究,成为后危机时代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努力将宏观审慎运用到基金组织的日常工作中。以美国和英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也围绕宏观审慎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其中英国在探索宏观审慎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成效显著,成为当前国际上宏观审慎管理经验最丰富的国家。这一阶段,国际上对宏观审慎的研究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危机前的理论基础,而且各国在实践过程中也开始逐步探索出有益的经验。至此,宏观审慎研究从学术理论迈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二、危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宏观审慎研究特点

为了解和掌握宏观审慎研究成果,本文梳理总结了2009年-2018年期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以官方名义或工作人员名义发布的有关宏观审慎内容。本文以“宏观审慎(macro prudential)”为关键字,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十年来研究的基本情况,以期反映宏观审慎研究的进展。

(一)从宏观审慎内容发布的数量来看,2013年达到最高峰。2009年-2018年十年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有关涉及宏观审慎主题的研究论文、讲话、会议论坛、政策、地区(国别)报告共112次,其中在2013年达到最高峰,为17次。从各年度数据看,除2009年、2010年为10次以下之外,其余年份都保持在10次及以上,危机后十年平均每年发布涉及宏观审慎主题内容11.2次,远远高于危机发生后2年的次数。具体各年度发布情况见表1。

(二)从发布的类型来看,以研究论文为主。2009年-2018年十年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12次宏观审慎主题内容中,其中,研究论文67篇,讲话6篇,会议论坛12次,政策5次,地区(国别)报告22次。从所占比例看,宏观审慎研究内容主要以发布研究论文为主,所占比例为60%,地区(国别)报告次之,所占比例为19.6%,会议论坛所占比例为10.7%,其它为会议论坛和政策。研究论文发布最多的年份是2013年和2014年,均在10篇以上,其中包括《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相互作用》《中国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如何?》《宏观审慎政策和微观审慎政策:走向共存》《小型开放经济体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运用》等研究论文,这也是国家货币基金组织宏观审慎研究成果最丰富的2年。

(三)从涉及的地区(国别)来看,覆盖范围较广。2009年-2018年十年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某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技术说明》(如,Technical Note on Macroprudential Policy Framework on Georgia)的形式发布地区(国別)报告22次,其中包括波兰、捷克、巴西、欧盟、海合会、德国、瑞士、波黑、挪威、格鲁吉亚、摩洛哥、爱尔兰、俄罗斯、英国、西班牙、黑山、卢森堡、新西兰、荷兰、芬兰、欧元区和罗马尼亚。如2013年3月IMF发布了针对欧盟的《欧盟宏观审慎监督和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ESRB)作用的技术说明》;2016年6月发布了针对英国的《英国宏观审慎机制和框架的技术说明》。除了发布特定技术说明报告之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通过研究论文的形式,研究各地区(国别)的宏观审慎政策基本情况,具体包括中美洲、拉丁美洲、中东欧、亚洲、欧元区、阿拉伯等地区,也包括小型开放经济体、新兴市场等经济体,还包括美国、中国、韩国、加拿大、蒙古等国家。如2015年发布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对金融状况的影响:以美国为例》;2016年5月发布的《阿拉伯地区宏观审慎政策和金融稳定情况》。

(四)从涉及宏观审慎的内容来看,主题范围广。2009年-2018年十年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有关涉及宏观审慎112次主题中,包括了宏观审慎的各个方面。以发布的研究论文为例,研究主题包括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机制安排、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关系、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分析、一国宏观审慎政策的实践情况、宏观审慎政策的微观影响、跨境资本流动对宏观审慎政策的影响等内容,全面系统地对宏观审慎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为各国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奠定了基础。如2017年6月2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发挥宏观审慎政策作用增强对大额及不稳定资本流动冲击的抵御能力》。

(五)从研究出台的政策指引角度来看,以2016年政策最具指导性。2009年-2018年十年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在2011年、2013年、2016年和2018年发布了有关宏观审慎政策的指引性文件,其中以2016年发布的《有效宏观审慎政策要素:国际经验与教训》最具影响力。IMF具体发布的宏观审慎相关政策性指引文件具体内容如下:

1.2011年2月14日,IMF、FSB和BIS联合向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提供了最新报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框架》,报告阐述了宏观审慎政策的定义,总结了国际和各国层面目前关于有效宏观审慎政策和框架的工作进展,同时吸收了国际清算银行(BIS)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研究成果。

2.2013年6月10日,IMF发布的《宏观审慎政策的关键因素》(Key Aspects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y),阐述了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政策、竞争性政策、微观审慎政策以及风险管理政策之间的关系,还就机制安排、多边协调等进行了研究分析,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建议。

3.2016年8月31日,IMF、FSB和BIS联合发布了《有效宏观审慎政策要素:国际经验与教训》的报告,对宏观审慎政策进行了定义:宏观审慎政策利用审慎工具来防范系统性风险,从而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及其影响程度。同时明确了宏观审慎政策双维度的中间目标:一是时间维度,包括建立缓冲地带、减缓资产价格、信贷顺周期等。二是空间维度,包括降低金融体系内部风险等。这份报告成为各国宏观审慎政策实施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4.2018年4月30日,IMF发布了《IMF年度宏观审慎政策调查:目标、设计及国家响应》报告,对141个成员国发放调查问卷,全面掌握了解目前宏观审慎管理在国际范围内的实施情况。

(六)从研究中国宏观审慎的情况看,中国经验值得肯定。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探索实施宏观审慎政策最早的国家之一,2013年3月,IMF网站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王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孙涛共同撰写的《中国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研究》(How Effective Are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in China),分析了中国的系统性风险,使用单个银行数据而非银行业汇总数据研究中国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判断了当前中国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局限性及其改进空间。

除了发布针对中国宏观审慎政策的研究论文外,IMF特别重视与中国在宏观审慎研究方面的合作。2010年10月18日,中国承办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上海主办的“宏观审慎政策:亚洲视角”的高级别会议,与会者包括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央行行长和其他官员。会议推动了关于将宏观审慎政策纳入更广泛政策架构的讨论,以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举办的一次高规格的以宏观审慎为主题的特别会议,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宏观审慎政策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

三、中国宏观审慎研究进展

(一)理论研究走在国际前列。2018年12月28日,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2018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上就《四十年来中央银行的研究进展和中国的实践》演讲中指出,十年来,人民银行的研究与本轮危机之后全球央行反思是一致的,尤其关于宏观审慎政策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走在了主流理论研究的第一方阵。从国内宏观审慎研究从发表的成果也可以看到,截至2019年3月26日,在中国知网以“宏观审慎”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查询,查询结果近4000条,显示了国内宏观审慎的研究成果丰富。

(二)实践探索更加深入。中国在宏观审慎领域的尝试比较早。2009年人民银行开始研究宏观审慎的具体政策措施;2010年11月颁布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首次将“建立健全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放到了首要位置,要求进一步构建和完善逆周期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2011年正式引入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把信贷扩张与资本水平相挂钩;2015年12月29日,人民银行宣布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从而宣告正式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2016年5月起,央行将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范围扩大至全国范围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并对跨境融资进行逆周期调节,控制杠桿率和货币错配风险;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2019年2月2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中国人民银行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明确新设宏观审慎管理局,牵头建立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基本制度,以及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评估、识别和处置机制。至此,中国宏观审慎管理已经更深入地走向实践阶段。

四、建议

(一)继续强化宏观审慎研究的理论支撑。结合本国国情,一方面继续关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稳定理事会、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研究动态,特别是重点掌握这些机构发布的政策性指引类文件,及时消化吸收有用的内容。另一方面,宏观审慎政策实施部门可鼓励国内学术界开展宏观审慎专题研究,进一步强化理论支撑,为跟进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提供可行建议。

(二)稳步实践宏观审慎管理。密切跟踪美国、欧盟、英国等主要国家宏观审慎管理的最新实践成果,充分研究其成功经验和失败案例,挖掘有益于我国宏观审慎管理实践的具体措施。同时,在巩固前期宏观审慎管理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评估现有宏观审慎管理措施效果,新增最新宏观审慎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三)开展多层次研究。一是加大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拓宽宏观审慎研究的国际视野。二是拓宽研究主题,继续加强对“双支柱”的研究力度,扎实开展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政策、财政政策、结构性政策、国际协调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三是注重宏观审慎研究微观化,特别是站在银行、企业等角度开展研究。四是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作用,逐步加强宏观审慎在省市县级地方政府、银行、企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Bin Wang and Tao Sun.How Effective are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in China[J].IMF Working Paper,WP/13/75.

[2]ErlendNier and Jacek Osiński.Key Aspects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y[R].IMF website ,June 10, 2013.

[3]IMF、FSB、BIS.Macroprudential Policy Tools and Frameworks Progress Report to G20[R].IMF website,27 October 2011.

[4]IMF-FSB-BIS.Elements of Effective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Lessons from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R].IMF website,31 August 2016.

[5]IMF.The IMFs Annual Macroprudential Policy Survey—Objectives, Design,and Country Responses[R].IMF website,April2018.

[6]李波.構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8.

[7]张晓慧.宏观审慎政策在中国的探索[J].中国金融,2017,(11):23-25.

Analysis of the Progress of the Macro-prudential Research from IMF Since the Crisis

XIE Huajun

(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

Abstract:In view of the damage caused by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in 2008, macro-prudential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theme for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s, government regulatory agencies and academic circles. This paper carefully combs the research papers and policy guidelines on macro-prudential issued by the IMF between 2009 and 2018,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cro-prudential research from six aspects. Combines China's macro-prudential theory and practice research,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relevant institutions should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of macro-prudential research, steadily practice macro-prudential management, and actively conduct multi-level macro-prudential research.

Keywords: IMF; Macro-prudential research; Suggestions

责任编辑、校对:谢红苗

收稿日期:2019-3

作者简介:谢华军(1982.12-),男,经济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