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德化窑梅花杯的造型工艺特征浅探
2019-12-13陈秋燕
陈秋燕
摘 要:受中国传统梅文化、明清时期陶瓷技艺进步和梅花取材于德化常见的山区花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明早期至清中期,德化窑以精湛的堆贴、捏塑等技法创造出了一批犀角形、圆口形、椭圆口形、瓜棱形、八棱形和手把形等造型优美、装饰典雅的梅花杯艺术日用瓷精品,其造型工艺特征对后世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对当前德化窑陶瓷的发展和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德化窑;梅花杯;造型特征;工艺特征
1 明清时期德化窑梅花杯产生和与流行的社会历史背景
1.1 中国传统梅文化的渗透
梅花与兰、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种和培育历史,其高洁、坚忍、谦逊和傲骨的精神与品格在古代深受文人士大夫喜欢,特别是受如“梅妻鹤子”的林逋之类的隐士青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唐宋时期后,梅花意象和题材大量进入诗词等文学作品和绘画领域,产生了米芾、管夫人、王冕等一批擅长梅花画法的画家[1]。宋朝时期,佛教净土宗兴起,其观梅花之高洁、不染纤尘的品格以净化修行者自身心灵的修炼法门,促进了崇梅思潮在社会的流行。明清时期,净土宗诸多大德高僧仍对社会影响颇大,德化佛教颇为盛行,加上其时德化窑制瓷艺人文化追求与自觉的提高,将梅花题材引入艺术日用瓷可谓是历史和陶瓷题材创新的必然。
1.2 陶瓷技艺的进步
宋元时期,泉州港成为与亚历山大港并列的世界级大港,以出口为主的德化窑白瓷畅销海外。明朝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陶瓷烧制技术的进步,加上对外贸易的需求增加的刺激,德化窑制瓷产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德化窑制瓷艺人在宋元时期白瓷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烧制出了以色如凝脂著称的“象牙白”的珍贵瓷种,誕生了如何朝宗等一大批技艺精湛的制瓷艺人。这为将梅花题材引入艺术日用瓷提供了可能,也为德化窑陶瓷装饰的莲瓣纹为梅花装饰所取代奠定了物质基础,使其时代风格和地方特色浓郁。
1.3 取材对象的生活化
德化地处泉州北部,海拔相对较高,域内的气候、土壤适合梅花这一植物的生长,在古代梅花也就成为了德化山区重要的观赏和种植的花卉品种。这一点可以在德化梅坂、梅岭等地的命名和三班梅岭村流传的“梅翁”与瑶台苏姓青年首创梅花杯的民间故事等得到印证[2]。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梅花这一生活常见之物进入制瓷艺人的视野,并为其艺术创作提供借鉴和生活依据。
2 明清时期德化窑梅花杯的造型工艺特征
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加以近几年的考古资料证实,德化窑梅花杯的生产地主要有屈斗宫、祖龙宫、岭兜、桐岭等,其中以祖龙宫窑出土和发现的数量最多。德化窑梅花杯珍藏于广东省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和德累斯顿博物馆等处[3],装饰丰富,造型精巧。
2.1 造型特征
一般认为梅花杯为梅花形或杯身装饰有梅花的酒杯。从国内外珍藏的众多梅花杯文物来看,以其杯体造型为划分依据,主要有以下六大类型:
一是犀角形梅花杯。此类型梅花杯以造型、装饰仿犀角杯而得名,是德化窑梅花杯中现存数量比较多的一个类型。其又分为尖底形和平底形两大类型。二者皆为敞口且口大多为椭圆形,杯内大多无装饰,朴素无华,整体造型简洁、色泽温润、釉色光亮。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口部边缘刻有波纹纹饰,底部为尖状、弯曲且呈锥形腹,而后者为浅圈足,口部有不规则的连弧状。
二为椭圆口形梅花杯。此类型梅花杯形体有大小之别,造型却大同小异。一般表现为椭圆形的口部且口沿向外侈,底部亦为椭圆形且为两半圆弧形组成,腹部偏斜,大多以“象牙白”釉为饰,光泽滋润。杯子外壁大多贴有梅枝、梅叶或梅花,器型设计简洁大方、轻巧,融实用与观赏于一体。另有一类为“椭圆形口梅鸟杯”,外表在刻有梅枝的同时加饰以鸟的图案,形象生动。
三为圆口形梅花杯。此类型梅花杯口为圆形,深腹、敞口,如甲杯山窑出土的器物圆形圈足,在杯壁外表的三面堆贴有三株梅花,通体施釉,梅花主干分枝清晰,釉色莹润、颇有质感。
四为瓜棱形梅花杯。此类型梅花杯大多口呈圆形,杯壁印有梅花纹和其他装饰图案,底部有齿轮状、花朵状、圆状和“卍”字状等多种形式。
五为八棱形梅花杯。此类型梅花杯敞口,器身表现为八瓣瓜状,杯口沿较薄,底部以矩形状支脚为支撑,其中比较长的四个或三个着地,通体釉色温润。
六为把手形梅花杯。这类型梅花杯敞口、浅腹,存世数量相对较少,口部呈圆形且唇稍微向外翻卷,腹部较浅且多为堆贴梅枝,正面堆贴梅花图案。
梅花杯的装饰图案丰富,主要以梅花为主,另外有兰花、松树等植物纹样和龙、虎、鹤、麒麟等吉祥动物纹样。造型多样,整体风格自然、巧妙,结合具体文物而言又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早期梅花杯技术相对不成熟,杯子器壁下厚上薄,堆贴梅花图案显得厚实,而梅花骨朵较为劲瘦;中期梅花杯器型丰富多样,胎质厚重坚实,釉色温润,梅花显得较为肥厚;后期梅花杯因为大多采用模印技术,器壁厚薄均匀且瓷性较软,图案显得模糊,花瓣向半球状发展,出现蕊芯。
2.2 工艺特征
如前所述,德化窑制瓷艺人在宋元时期白瓷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烧制出了以色如凝脂著称的“象牙白”的珍贵瓷种,同时也出现了“孩儿红”的窑变瓷,为梅花杯造型特征的丰富多样奠定了基础。就实际装饰方法而言,明清时期德化窑梅花杯的工艺技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模印。明代德化窑制瓷工艺中,模印因其操作相对简单且技术性难度较低,容易批量生产、尺寸大小容易统一等优点而广为使用。屈斗宫窑址考古发掘(1963年)中六棱形梅花杯印模的出土可以较为清晰指向当时梅花杯的造型普遍采用了模印。
二是堆贴。堆贴技术在明清时期德化窑梅花杯装饰中普遍使用,容易造成很强的立体感而深受制瓷艺人的青睐。上述的多种类型梅花杯中都普遍采用了这一技法,图案精致,配以光润滑腻的釉色,更显精湛。
三是捏塑。捏塑是先将瓷土揉捏成球状、条状等,然后再具体制瓷中塑造成作品所需要的造型,技术水平的高超首推“瓷圣”何朝宗。梅花杯中使用捏塑技法,常见的是犀角形杯。大多作品中的梅枝采用捏塑技法,或弯曲悬空,或延绵曲折,风格自然、灵动,同时也增强了立体感[4]。
3 明清时期德化窑梅花杯对后世的影响
明清时期,德化窑梅花杯作为德化窑白瓷产品中最有时代特征和地域风格的艺术日用瓷畅销海外,对后世将梅花题材在陶瓷方面的应用扩大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梅花杯的制作工艺、装饰技法加以改造、提高和创新,并将之广泛运用于碗、瓢、盆、瓶、壶等器物中,不少制瓷艺人取得了较大成就。如苏学金就将其作品送往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并获得金奖[5]。
德化窑是以生产外销出口的陶瓷为主的窑口,梅花杯将器物的实用性与观赏的审美性融于一体,在海外颇受贵族喜欢并得到珍藏。如奥古斯都对德化陶瓷的痴迷,在德累斯顿博物馆中藏有多件明清时期的德化窑梅花杯。同时,炼金术士以德化陶瓷为参考探索出了欧洲最早的硬质白瓷;伯特格尔仿制德化梅花杯[6]。
自明早期开始兴起至清中期逐渐衰落的梅花杯生产与制作,其中梅花装饰的应用改变了德化窑以往常见的莲瓣纹这一外来佛教的装饰纹饰。这一造型精巧多样、工艺特征精湛的艺术日用瓷做到了实用与审美的有机融合和统一,真实体现了德化窑陶瓷技艺的高超。
参考文献
[1]程杰,程宇静.论中国梅文化[J].杭州学刊,2017(2):167-188.
[2][5]郑焕章.浅谈明代德化梅花杯[A]//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德化县人民政府.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C].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德化县人民政府,泉州市博物馆,1993:7.
[3]陈建中,孙艺灵.德化白瓷[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
[4]吴秉衡.疏影玉瘦梅花杯[J].检察风云,2013(20):95.
[6](英)唐·纳利.中国白——福建德化瓷[M].吴龙清,译.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6: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