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芝棠:CERNET 是中国互联网人才孵化器

2019-12-13王世新

中国教育网络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教育网络校园网

文/本刊记者 王世新

李芝棠CERNET 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1994 年8 月,华中科技大学成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十大节点之一。李芝棠,这位在上世纪80 年代初就已开展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交换机研究的学者,很快就加入到这个项目的建设,那时的他并未想到,自己会与CERNET 一起度过25 年的时光。

二十余载,酸甜苦辣一应俱全。让他感到欣慰的是,CERNET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中国互联网人才培养最肥沃也最重要的土壤,在一拨拨互联网中坚力量茁壮成长的过程中,CERNET 呈现出最为炫目的时代底色。

“三个一”是CERNET 取得巨大成就的法宝

《中国教育网络》:CERNET 已经走过了25 个年头。您认为这个项目对我国互联网核心技术研究和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取得了哪些成就?

李芝棠:1994 年,国家决定建设CERNET 是一项英明的决策。CERNET 构建起中国教育信息化最早的核心基础设施,并且在技术引领和人才培养方面,对中国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尤其在西部扶贫和国际交流方面发挥了独到的作用,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开展互联网核心技术研究和全国性示范的大平台。

对于CERNET 取得的成就,可总结为四点:

第一,CERNET 通过对自己的建设和运行,支撑起了容纳两千多万用户的两千多所学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和娱乐的信息化,提升和保障了中国教育的效率和公平;

第二,CERNET 通过技术引领和指导,帮助两千多所学校在不同时期分阶段地建立起各自的校园网络,并在网络上开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第三,CERNET 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互联网人才,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运行、发展和创新的中坚力量;

第四,CERNET 在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国际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教育网络》:的确,25 年来CERNET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您认为这其中最宝贵的经验是什么?

李芝棠:可以用“三个一”来总结。

首先是一个团队。以吴建平院士为核心的领导团队,坚强有力、与时俱进,带领CERNET 站在世界互联网技术的高度,思考和部署CERNET 的战略发展,并能很好贴合中国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网络需求。

其次是一个方针。CERNET 诞生初期,国家就提出了“建设靠国家,运行靠自己”的战略方针,奠定了CERNET 长期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基础。在25 年的运行中,CERNET 既发挥了社会公益性,又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了网络的运行、发展和创新。

最后是一个机制。CERNET 除了有物理网络之外,还有一个由国家网络中心、CERNET 专家委员会、八大地区节点和各省市节点等共同组成的CERNET 队伍网络,承担起物理网络的运行、维护和发展。在这个队伍网络中,大家共同建设,共享成果,共建共享的机制,是CERNET 发展至今的不竭动力。

提升教育效率与公平,实现CERNET 最大价值

《中国教育网络》:当前,国家一直在提升教育信息化,走向教育的现代化。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CERNET 的发展会遇到哪些机遇和挑战?

李芝棠:首先从网络发展方面来看。随着5G 技术和(IPv6)物联网的蓬勃发展,无论5G 采用独立或非独立组网,都将对校园网和CERNET 产生很大影响。高带宽、高可靠、低延时、大连接和广覆盖等新的需求,将对现有校园网和CERNET 提出新的技术挑战,诚然也是创新的机遇。

其次从教育服务层面来看。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基础设施的功能不能长期停留在信息的存储和传输的服务方面,而应该创新地服务于知识的发现、运用和生产方面。这也将随之带来网络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的改变。

最后从学习本身来看。学习的重要性毋容置疑,但目前科技还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测量、评判和协助人脑的内在学习过程。分解、测量、认知、评判和控制学习过程,以提高学习效率,将是未来知识爆炸时代的根本挑战。进一步研究大脑的学习过程,把它分解成多个可测量环节,让学生戴上可以检测大脑相应阶段反应的传感头盔,通过检测到的相关信息来分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评判学生学习的状态和效果,可以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CERNET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其核心使命和价值,以及您对它下一步的期望是什么?

李芝棠:CERNET 一定要更好地贴近教育、融入教育,要在教育的基础支撑和学习服务等方面发挥独到的作用。能直接或间接提升教育的效率和公平性,就是CERNET 的价值所在。

希望CERNET 行稳致远,创新有为。

《中国教育网络》:有人说物联网是下一代互联网IPv6 发展的重大机遇,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李芝棠:物联网要连接到下一代互联网,实现自己的IPv6 化是非常必要的。第一,物联网连接大规模“沙”(量)设备,需要海量惟一的IP 地址;第二,物联终端或传感器大多是资源(计算、存贮、带宽、能耗、体积、距离、成本)受限的“哑”设备,需要即插即用、自动连接;第三,物联单元大多是“裸”设备,需要基础安全的支持和保障;第四,物联设备有许多是可移动的(如机器人、汽车、手机),需要无缝连接的移动支持。这些需求都是也仅是IPv6 网络可以提供的。反之,IPv6 网络的推广部署也需要物联网大规模接入的示范和推动,从而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和应用牵引。应该说,物联网和IPv6 互为需要、互为驱动,它们的良性互动可以推动整个IPv6 的部署和物联网的发展。

传感是智慧的源泉,5G 是高速的大道。万物智连、人机互动,跨越空间的交互学习、3D 沉浸的体验实践,将是未来智慧校园的基本场景。

CERNET 是中国互联网人才的“黄埔军校”

《中国教育网络》:提到CERNET 的人才培养,众所周知,华中科技大学培养出一大批企业科技领军人才,哪些人让您印象最为深刻?

李芝棠:2004 年10 月,在读硕士二年级研究生姚欣正式提出休学创业的申请,我不禁一惊。联想到“下一代互联网”科研团队反映他近来常有缺勤的现象,我感到这件事藏有玄机。原来,当时P2P 技术风靡全球,我的硕士课程也在开讲P2P 原理。研一开始,姚欣就瞒着我和几个伙伴在宿舍研发P2P 软件,开始提出的问题很简单,就是想在学生宿舍通过计算机看电视,特别是诱人的世界杯足球赛。2004 年底,PPLive1.0 在华中科技大学校园里正式诞生,此刻,急需在大用户网络环境下试验,并寻求公司机制走向市场。我历来践行“因材施教”的原则,深知起步之扶,幼苗之水对新生事物的重要,当即鼓励和指导他尽早形成知识产权,并让他的P2P 系统在校园网上试运行,开展真实用户的测试。2005 年2 月,PPlive 软件在校园网上完成测试后,我又让他立即转移到CERNET华中地区网络上边测试边运行,结果很快被传开。

之后,PPLive 成为主流视频网站。姚欣作为PPTV-网络电视创始人、公司总裁,2012年获“中国青年创业奖”,受邀参加“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 周年大会”。2013 年,姚欣被评为第三届 十大“浦东好人”之一。同年4 月16 日,我应邀出席上海浦东电视台直播现场,以导师身份亲手授予姚欣奖杯,倍感荣幸。作为80 后创业者和杰出校友,姚欣多次受到学校表彰。

姚欣其实只是技术上从我校校园网和CERNET 走向成功的一个缩影和代表。几十年来,我校校园网一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得益于网络基础的学习和实践,从校园网起步,走向成功、走向世界的何止姚欣一人一事,微信、Foxmail 的创始人张小龙,“淘米”创始人汪海兵等也是如此。另外,网络中心团队还培养出40 多名博士毕业生和300 多名硕士毕业生,更不用说全校成千上万受益于网络与计算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了。

《中国教育网络》:姚欣的成功离不开您的扶持,您认为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过程中,应该如何更好地培养人才呢?

李芝棠:对于年轻人才的培养,我主要强调因材施教、宽容致远,扶持起步、着眼未来。如同幼苗需要浇水一样,新生事物要多予呵护、切忌压制打击,年轻人应在较为开放自由的环境下成长。

另外,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及时发现和抓住实践中的本质问题,在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人才。1998 年,校园网因为没有任何出口管理,欠下财务处近200 万元。我立即和研究生一同设计和开发,一个月内就实现了出口认证,该生也因能力强而被常春藤大学录取。2000 年以后,校园网出口流量成倍增长,我们先后尝试过出口防火墙集中认证,以及学生宿舍多PC 机分布式认证等方案,但都未能很好解决认证与畅通的矛盾。我们转而采用刚出现不久的802.1x 技术,在某厂家配合下,在全国率先研发出802.1x 认证系统,厂家迅速推广到全国,并因此转变到良好的发展状态。2003 年前,网络中心是用户排队交网费, SARS 出现后这种方式戛然而止。我及时抓住这个问题,带领研究生两周内就研发出网上交费系统,SARS 病毒危机反而给我们带来了开发高效交费模式的契机。总之,姚欣及早期谷歌、Facebook 团队人的成长,开始都是源于寻找某个实际问题的解决途径,从而推动创新、创业和超常的发展。

与新技术同频共振 无悔做“CERNET 人”

《中国教育网络》:在您与CERNET 相伴的25年里,有什么事情让您印象深刻吗?

李芝棠:蓦然回首,计算与网络的滚滚浪潮仿佛又从历史的远处席卷而至,呼啸之声唤起久久的回响。大机分时计算、微机个人计算、Nowell 局域计算、互联广域计算、绿色计算和云计算的洪流一浪推着一浪前进;ATM 网络、千兆网络、万兆网络、无线网络、100G 网络和5G 网络的大潮一波盖过一波。我们是这洪流和大潮激起的浪花,和它一起跳跃、呼啸向前。那些曾经携手奋斗的春秋岁月和激动人心的日日夜夜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还记得2009 年7 月22 日,武汉正好处在长江流域500 年一遇的日全食中心线上,历时约160 分钟。应日本庆应大学DMC(电子传媒信息统合)研究所的请求,经过近一个月的审批、组织和技术准备,我们网络中心精心部署了网络拍摄环境,支持DMC 的日全食全过程高清数字摄像,并通过华中科技大学IPv6 校园网和CERNET2 网络向全球直播,包括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捷克、荷兰、巴西、韩国和中国(北京天文馆、杭州)的多个机构参与了此次活动。从8 点15分开始,武汉日全食出现的初亏、食既、食甚、生光、钻石环、贝利珠、日珥和复圆等每一个梦幻般瞬间都通过构建在南一楼东楼平顶的拍摄场地,和校园高速网络传播到了全球。罕见天文现象和现代网络技术交织在一起,让我们亲身经历了生命中那唯一的奇特、震撼和沉醉。这不仅仅是普通的网络传输接力,也是各国网络技术的协同与比拼。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与国际同行相比, CERNET 毫不逊色。

《中国教育网络》:总结一下,您觉得CERNET对您的人生意味着什么?

李芝棠:CERNET 改变了我的人生。如果当初没有参加CERNET 专家委员会,没有参与CERNET 的建设过程,那么我现在可能是计算机学科其他领域的学者。

CERNET 让我享受人生。在参与CERNET 建设和运行的岁月里,忘我工作,快乐生活。在IT 行业蓬勃发展的潇潇风雨面前,始终怀着一颗敬业而谦卑的心,与新技术同频共振,风雨兼程;时刻警示自己,分秒停歇就意味着掉队,丝毫自满就等同于落后,必须每天学习,时刻与世界同步!

我们能与时代同行,亲身参与和经历网络普及与发展给教育带来的繁荣与进步,作为CERNET 人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同行有良师、互学多益友,有幸和许多专家、同事一起工作、能切身感受到他们的闪光智慧和优秀品格,让我受益良多。

最后,CERNET 让我拥有不悔的人生。一路走来,互联网技术像驱动一切的引擎,引领和支撑着整个IT的繁荣和发展;它又像无处不在的空气,像无所不能的超人,融入我们的生活,给我们无穷力量!

25 年的CERNET 生涯,对我来说就是人生的精华。回望过去,只觉得自己做得太少太平凡。无愧的是,我把人生最宝贵的时光都献给了计算、献给了网络、献给了CERNET!庆幸身处这个时代,感激这个时代。

猜你喜欢

教育网络校园网
基于人工智能辅助的职业教育网络培训管理研究
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及运行的几点思考
长沙市教育局召开教育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会议
共建东亚教育共同体
拓展农村中学校外教育时空的研究
试论最大匹配算法在校园网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基于VRRP和MSTP协议实现校园网高可靠性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策略
NAT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校园网安全问题分析及防护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