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子恺漫画中的“联想”手法

2019-12-13刘若一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冬青树联想丰子恺

刘若一(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210013)

一、“联想”手法

漫画是一种以简单夸张而著称的绘画形式,常用的创作手法有变形、比拟、暗示、象征、影射等等。自清朝传入以来,因其轻松幽默的赏读效果而备受喜爱。丰子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漫画家,在我国近现代漫画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崭露头角,以其清新优雅的艺术风格而广为人知。[1]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为纪念恩师李叔同先生而连续创作的六部《护生画集》,成为他一生漫画事业中的重要经典之作。当我们认真阅读丰子恺先生丰硕的漫画作品时,不难发现在他的笔下,有一种在当时为其他漫画家所不常使用的创作手法——“联想”。之所以称其为“联想”,是因为丰子恺先生数次将画名题为“某某联想”,比如“剪冬青联想”“盆栽联想”等等。

联想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由于某人或某事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心理学专家将之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四种。“联想”也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我国古代诗赋的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赋比兴”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其中“兴”就有联想之意,所谓“托物起兴”[2],就是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丰子恺先生在漫画中所用之“联想”也是这样,先描画现实生活中可见的实物、人或事,再由此产生联想,将其所联想到的形象场景付诸纸面,构成运用联想手法的漫画。

二、联想漫画的具体案例

图1

图2

丰子恺笔下的联想漫画,因其创作手法的特殊,而格外引人注目,现就其中经典的几幅加以介绍,以期使各位能更直接地了解到运用这种创作手法而成的漫画是一种怎样的具体面貌。

《剪冬青联想》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画面下方有一人从左至右持一大剪刀站在一排冬青树的前面,正在修剪高出的枝叶。其左已修剪齐平,高度统一在及腰处,丰子恺将这些已修剪的冬青树的顶端用散点概括,宛如荒漠沙滩,毫无生机,而此人右侧正在修剪的冬青树却长势葱茏,只可惜这一派生机却即将断送。画面的上部是作者的联想,一排学龄孩童身高各个不一,有一把巨硕的剪刀正在剪去他们高出标准高度的脑袋,甚至是脖颈。这把巨硕的剪刀从右至左,已剪去画面中七八个孩童的脑袋,保留出同样的高度,而画面中尚存脑袋的三个孩童应也难逃厄运,一脸的恐惧,张大嘴巴,哭声和泪水令观者动容。再看已被剪去脑壳的那些孩童,从他们面部残存的鼻子和嘴巴,似乎可以看到他们的木讷与无感,原本应当活泼的孩童,呆立着宛如木偶。这不正是生机勃发的冬青树的遭遇么?

《制标本联想》画一只拥有美丽翅膀的蝴蝶被两根大头针扎住,制成标本,又画一小女孩,被用同样方式固定在一块制作标本的板上,痛苦不堪。丰子恺作诗曰:“动物标本中,蝴蝶美无伦,形状何袅娜,颜色何缤纷。谁知制造时,个个受极刑,两针钉胸腹,不死又不生,迟迟三日后,足节犹兢兢。我游博物馆,归来一梦惊,梦见诸蝴蝶,尽变女孩婴,号哭呼父母,其声不忍闻。”[3]

《盆栽联想》画一松树,栽植在花盆中,被人用钢丝捆缚扭曲,制造出屈曲盘桓的姿势。丰子恺展开联想,在漫画中又出一画,该画上有一婴孩,被人从背后捆缚住手脚,无法伸展自己的身体,虽筋骨柔韧也一脸痛苦的表情。松树的表情如果可以被人看见,也一定是这个样子吧。丰子恺作诗说:“小松植广原,意思欲参天,移来小盆中,此志永弃捐。矫揉又造作,屈曲复摧残,此形甚丑恶,画成不忍看。”[3]

以上三例皆从物联想到人,作者从生活中所见的冬青树被园工修剪、蝴蝶被制成标本、松树移植到盆中被扭曲成盆景而联想到将这些冬青树、蝴蝶、松树都变成人,再给这些人(站成一排的学龄儿童、小女孩、婴孩)施以同样的遭遇,在画面上一并表现出来。

图3

《喂鸡联想》画一人微微倾身往地上的食盆内投饲食物,满面含笑,一只母鸡正在低头取食,而在其后,一张与画中人物相同的人脸正张开大嘴要吞噬它。主人喂鸡是实景,贪婪的大脸却是丰子恺的联想,这样的虚实配合,揭开了实景中虚伪的“满面含笑”,揭露了主人喂鸡的真实目的。此作取自《护生画集·第三集》,并刊配有清代赵翼的《观喂鸡》,解释画意:“簸舂余粒撒篱间,喌喌呼鸡恣饱餐,只道主人恩意厚,谁知要汝肉登盘。”[3]

《人鱼互膏腹》虽没有像上述几例一样在题目中标明“联想”,但仍然属于使用联想手法的漫画。画面上部,一人持箸,正在食鱼。画面下部,一巨鲸张开大嘴,一人游入其中而无所知。画面两个场景,一人吃鱼,一鱼吃人,正呼应丰子恺为此画配上的明代僧人宗林的《观鱼诗》:“鱼在水中生,人在水中死,食饵鱼上钩,失脚人下水。人死鱼腹肥,鱼死人口美,吁嗟鱼与人,恶乎不知此!”[3]令人失笑。

《教育》画面上一人挽起袖子,身系围裙,立于案板之前,似乎在制作泥塑玩具,玩具的形象是孩童,滚圆的身体,略去四肢,唯剩头部以及麻木的表情。此人剑眉竖立,伸直的胳臂可以看出他在用力,案板上两个模具,一团泥料,一些制作完成的泥玩。画面即如所述,看不到使用联想手法而作的另加的画面,但丰子恺为此取名“教育”,并题写在画面上,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观者就此产生联想的画面与感慨,不得不说是受丰子恺画题的引导。所以,也可将此类漫画视为使用“联想”的手法,不必拘泥于画面的联想表达。

上述三例是从现实中的日常事件联想到与之相关的类似事件,从鸡吃食联想到人吃鸡,从人吃鱼联想到鱼吃人,从制作泥玩联想到教育的培养。丰子恺使用联想手法创作的漫画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介绍。

三、“联想”手法对于漫画的意义

丰子恺在他的漫画中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有三点值得肯定:一是虚实相生,拓宽了画面的现实空间,增强画面的可读性;二是加强了观者的痛苦之共情,加深了漫画的讽刺意味和教育价值;三是打破漫画创作的常规手法,拓展了漫画的表现语言。

图4

在我国传统绘画和诗歌的创作中,“虚实相生”[5]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此借用这四个字,指的是运用联想手法的漫画中现实的场景和联想中或虚幻或不在此时此地发生的事情相互联系的一种审美创造。在这种审美创造的过程中,拓宽了画面里的现实空间,增强了漫画的可读性,由眼前所绘之实景(生活中常见之景)拓展到因联想而得的虚幻空间。如《人鱼互膏腹》中巨鲸张口吞人,就是联想中的虚像,而画面上部一人持箸食鱼的场面就是实像,联想手法的运用创造出虚实相生的画面,在餐桌之外营构出一片汪洋深渊。

共情(empathy)是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卡尔·兰塞姆·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所阐述的概念,也称为神入、同感、同理心、投情等[5]。丰子恺在漫画中使用联想手法,由物的遭遇联想到人的遭遇,使观者能更直接的产生共情。比如《制标本联想》和《盆栽联想》中,作者通过联想,将蝴蝶与松树的遭遇以同样的方式施加到了人的身上,人对同类的遭遇往往更容易产生感怀,而对于其他植物或者动物的遭遇却没有那么深刻的触动。正因为观者对于同类痛苦遭遇的深刻共情,于是就加深了漫画原有的讽刺意味和教育价值。

一项创作手法的创造性地运用,它的价值绝不局限于使用者个人作品的价值拓展,在更广域的视野里,这项创作手法的运用还推动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在漫画的审美创造过程中,使用联想手法,在上世纪方兴未艾的漫画界来说,是一个有着拓展其艺术语言的里程碑式的意义。丰子恺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漫画家,也是漫画界的领航者,1950年2月出版的《护生画集·第三集》[3]是他运用联想手法创作漫画的第一次展现,同时也是集大成者,这对后继的漫画创作而言,有着另辟新途的启迪效应。

结 语

“联想”本是一种心理活动,最早被用于诗歌的创作中,有着拓宽思路、延展现实内容等诸多裨益。在上世纪30年代左右,被丰子恺成功地运用到漫画的创作之中,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丰富了漫画画面的现实空间,使观者产生更直接更强烈的共情,进而拓宽了漫画表现的语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后继漫画爱好者的创作思路和阅读兴趣,真可谓意义重大,功不可没。

猜你喜欢

冬青树联想丰子恺
冬青树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的“人”和“文”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门前那棵冬青树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趣味性
冬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