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机关调研之风要谨防“套路化”
2019-12-13朱健峰杨占营
朱健峰 杨占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传家宝”,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从当前基层调研的情况来看,官兵普遍反映,机关能够深入基层一线,找问题、察实情、寻良策,但“假调研”“浅调研”“多调研”“被调研”等现象依然存在,“套路化”调研屡禁不止。这就要求机关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拓展调研渠道,创新调研模式,切实提高调研质量。
一、机关调查研究中仍然存在的几种“套路”
机关调查研究,旨在知晓实情、发现问题、研究分析、解决问题、提高部队战斗力。但一些机关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仍然扑不下身子、迈不开步子、放不下架子,为调研而调研,脚踩下去了,心还留在原地,陷入以下几种“套路”无法自拔。
套路一:“钦差大臣式”调研。一些机关干部下基层调研时,把自己比作“钦差大臣”,手持“尚方宝剑”,热衷于层层陪同、前呼后拥的存在感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硬生生地将接地气的“调研”变成了怨声载道的“钦差大臣巡视”。有的在工作繁忙之余,找个借口下基层“看看景、散散心”,“取经”变“取景”。有的做指示的多、躬身实践的少,找“官感”的多、当“学生”的少,盛气凌人的多、谦虚谨慎的少。这些都反映出少数机关干部思想根子出现了偏差。
套路二:“走马观花式”调研。在现实中,调查研究仍然存在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纸上谈兵等现象。机关任务多、时间紧,但有的干部以此为借口,不愿扑下身子、深入基层,部署准备时避繁就简,仅仅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待问题,计划制定得热热闹闹、声势浩大,但最终效果却是平淡无奇、华而不实。有的下基层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只看“前庭”不看“后院”,只注重表面文章不重视问题本质,看到的都是一派和谐的表象,听到更多的是恭维之声、迎合之辞,久而久之,与官兵之间形成了无法逾越的“隔阂”,缺乏真实了解基层实际情况。
套路三:“墨守成规式”调研。现在,一些机关干部下基层调研,处理问题始终离不开旧思维、旧模式、旧规律,虽然新的编制体制已经建立,但思想观念仍然处在过去,身子已经进入了新体制,脑子还留在原地;实地调研优先选择老经验、旧思维处理问题,现实工作中抄袭他人多、创新点子少,墨守成规多、独立思考少,形式主义多、走进官兵少,始终离不开“老一套”的牢笼,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组织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仍然沿用几年前的调研方式,会议主题一成不变,问卷调查“量身定做”,内容千篇一律,问题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
套路四:“假把式”调研。为了突出对调查研究的重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各调研组频繁“扎堆”到基层部队开展调研。为了同时应付几个调研组的检查,基层只能大搞假大空的突击式“面子工程”,上演一场场形式主义的“迎合”。这种怪象折射出机关频繁的调研不仅得不到基层官兵的理解与支持,甚至让弄虚作假的“痕迹主义”、扭曲的政绩观在基层滋长蔓延。有的热衷于轰轰烈烈喊口号、认认真真走形式、规规矩矩装样子,以下面“报知”代替自己“亲知”,以文字游戏、笔墨功夫代替精准发力、精确落地。凡是这些形式主义的“假把式”调研,不但听不到官兵的心里话、察不到基层的活情况、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真招实策,反而消耗了基层部队大量练兵备战的精力、寒了官兵的心。
套路五:“烂尾式”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机关的确花费了大量精力深入基层,积极采取座谈交流、调查问卷、基层走访等方式,了解官兵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困惑点,形成了有理有据的数据材料和丰富饱满的调研成果,满载而归。然而调研结束后却将所有调研成果抛之脑后,不闻不问,做起了“甩手掌柜”,最终基层的意见诉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官兵们也普遍反映,机关每次调研走访,开展调研时一丝不苟,交流谈心时嘘寒问暖,材料总结了一大堆,但回去后,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存在,具体方案仍然停留在纸面上。渐渐地,这种有始无终的“烂尾式”调研,会让机关失去公信力。
二、机关应当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机关必须在调查研究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谨防调研“套路化”,立足本职岗位实现自身价值,进一步改进调研之风。
(一)甘当虚心求学的“孔夫子”。作为机关干部,必须摘下“钦差大臣”的官帽,发扬孔夫子倡导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让调查研究“掷地有声”出实效。一是纠正思想偏差,改进调研作风。机关要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带着感情学、怀着谦卑学、带着问题学,在学习过程中将晦涩难懂的道理学深悟透,逐步用党的先进理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理清思路,认清自身差距和短板,走出认识误区,彻底纠治机关“官僚主义”的不正之风和“钦差大臣式”调研的错误观念。风清则气正,树立正确的调研观,带着严谨务实的调研作风进基层,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机关调研氛围,确保调研工作换思想转作风出成果。二是自觉放低姿态,常保求知若渴。机关要敢于放下架子、拉下面子、脱掉官帽、去掉官腔、脱鞋下田,与官兵同吃一锅饭、同坐一条板凳,不搞特殊化;把基层当作课堂,把官兵当作老师,向他们多学、多问、多请教,保持求知若渴的心态,充分汲取他们身上的智慧,才能吹糠见米地了解实际情况,抽丝剥茧地看透问题根源,及时掌握第一手素材,确保调查研究工作接地气见实效。
(二)勇做抓铁留痕的“实干家”。调查研究是个细致活,也是个苦差事,这就要求机关既要看“前庭”和“门窗”,更要看“后院”和“角落”,既要有锲而不舍的恒心、滴水不漏的作风,更要有抓铁留痕、踏石有印的实干精神。作为机关干部,必须坚持“实”字当头,不唯上、不唯下、只唯实,发扬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一是调研过程要踏实。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问题能不能解决,调研过程很重要。“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收获多少芬芳。”在调研过程中,只有静下心、沉住气,脚踏实地,把走马观花的“假把式”变为实实在在的“真功夫”,把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变为走进基层“集思广益”,让调研过程真正贴近实际、反映实际。二是调研情况要真实。纸上谈兵一定“失街亭”,弄虚作假必然“兵败甲午”,机关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带着问题深入一线,理清思路寻找对策,鼓励揭短亮丑,反对作假走秀,了解基层真实情况。同时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直插现场、直奔主题的方式进行调研,收集的是原汁原味的线索,听到的是官兵最真实的声音。三是调研内容要详实。现实当中调查研究更倾向重调轻研,缺乏理性分析和思考,从而导致调研只能是“雨过地皮湿”,有形式无内容。因此,机关在开展调研时既要有“解剖麻雀”的细致入微,又要有全面调查的通盘考虑,既要有第一手的感性材料,又要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性认识,让调研内容能够体现全面的、本质的、主要的问题。
(三)争当引领创新的“拓荒者”。军队调研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新趋势,要求机关必须拓展调研渠道、创新调研方式、完善调研机制,在调研过程中争当引领创新的“拓荒者”,力求创新调研补短板、探索调研新机制。一是调研方法科学化、多元化。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科学的方法是关键。科学的调查研究不是按部就班、沿用“老一套”,而是适应新的形势,与时俱进,不仅要继承和发扬过去深入基层开座谈会、个别谈话、蹲点帮建等好的经验做法,而且要引入现代网络信息新技术,逐步学习和运用网络问卷调查、网络讨论、科学数据统计、抽样调查等多元化调查方法,既丰富了调研手段,拓展了调研渠道,又保证了调研内容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为正确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持和理论依据。二是调研机制制度化。机关应当灵活建立程序严密、有效管用的“检查督导、问题整改、考评奖惩”等机制,广泛征求官兵意见,针对官兵反映强烈的“假调研”“浅调研”和“多调研”现象进行集体研究探索,寻找一条符合单位实际又卓有成效的调研之路,从源头上防治只有“上文”没有“下篇”的伪调研。建立机关网络调研机制,加强调研档案网络化建设,为每个基层单位建立调研情况档案,详细登记调研时间、调研目的、存在问题、整改情况等内容,增设网络意见、量化考评、模范单位和个人评选等窗口,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创建“边调研、边整改、边监管”为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既便于基层借鉴模范单位和个人的实践经验、问题思考和对策建议,也便于机关领导通过一体化平台,全面把握调研工作每一阶段的新动态、新情况、新方向。
(四)愿做排忧解难的“贴心人”。欲得其力,必先得其心。机关只有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才能听到真话、摸着实情,营造上下联动、凝心聚力的调研氛围。这就要求机关干部在真心、诚心、耐心“三心”上下足功夫,赢得官兵信任、获得官兵支持,做他们排忧解难的“贴心人”。一是用真心消除隔阂。作为机关干部,要善于站在战士的立场上,真心为战士着想,多说真心话、暖心话、知心话,拉近机关与基层之间的距离;要多站在基层的角度想问题、作决策,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消除隔阂,注重吸纳基层合理的意见建议,始终把基层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机关“基层至上、官兵第一”的服务观念。二是用诚心解难帮困。在调研过程中,主动了解基层官兵的烦心事、闹心事,将他们的难事悉数变为造福群众的“贴心事”,问清缘由、深入剖析、做好记录、入脑入心,真心诚意为他们想办法、出点子、找对策;制订挂账销号的服务清单,坚持把官兵反映强烈的住房建设、涉法服务、子女入学等难点问题办实、办好、办到位,不开“空头支票”,树起机关在官兵中良好的公信力。三是用耐心教育引导。调研时,如何和基层官兵交流谈心,看似简单,其中却大有学问。机关要善于引导官兵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首先要耐住性子、沉下心来,学会多听牢骚话、多说家常话、多聊知心话,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畅所欲言的谈心氛围。其次要调动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确引导官兵对调研工作的厌烦情绪,教育官兵用辩证思维客观看待调研工作,坚持把大道理讲清、小道理讲透,激发官兵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构建顺畅的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调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