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91 速课平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思政课堂研究
2019-12-13周璠
周 璠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2)
只有大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储备丰富的人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一直以来是思政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国家提出了高校思政课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即从“教”的一方进行改革,努力提高思政课“供给产品”的质量,以达到所期望的教学目的,这就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高校思政课的目的是立德树人,“树人”的本质就是塑造人的灵魂。围绕这一点,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思考两个问题:向学生“供给”什么,如何“供给”。
关于供给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他进而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无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塑造青年大学生心灵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政课供给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不可或缺的。
关于如何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当前,新媒体具有分众性、互动性、灵活性、及时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其中手机APP 画面精致、内容鲜活、方便快捷,更是受到大学生的喜欢。高校利用91 速课平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手机APP 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课内外学习,能够打破传统的说教模式,令学生耳目一新。
一、基于91 速课平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思政课堂的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思政课堂的紧迫性
早在2014 年,教育部就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围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个核心,凝练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并要求通过这三个层面的教育,大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高思想政治素养。
目前,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没有形成体系和氛围,还不能完全满足立德树人的需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比较零散。部分高校思政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并没有进行整体规划,导致教学内容比较零散,缺乏科学的设计。思政课堂缺乏系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课外很少延伸,也缺乏实践活动。
(2)部分教师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高校思政教师内部往往并不统一,各自为营。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碰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往往有意绕过去,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蜻蜓点水,很少契合学生的兴趣点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未能真正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3)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认同。纵观大学生学习生活现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道德方面比较缺失,而一些不良的外来文化却在部分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盛行。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将把大学生带进一片精神荒芜之地。而缺乏优秀民族文化滋养的青年大学生是肤浅的,难以产生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难以承担振兴中华的重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PP 进高校思政课堂的意义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肥沃土壤,高校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针对如何契合大学生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他们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个问题,我们认真探索了有别于传统课程的APP 精品课程建设,构建了网络思政课堂,形成了一系列APP 教学资源,创新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PP 进高校思政课堂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具有深远的育人价值。把优秀传统文化制作成手机APP 以及开辟网络思政课堂,可以让学生课中课后、线上线下学习,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而入心入脑,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精髓以及价值追求,引导他们增强文化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至关重要。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形成优秀传统文化APP 精品,对社会进行辐射,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心中根深蒂固,进而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枝繁叶茂,缔造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其意义不可估量。
(2)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高校可以通过不断研究和积累,一方面逐步形成优秀传统文化进思政课堂的APP 教学内容体系,使之形成文化精品,另一方面也寻找优秀传统文化进思政课堂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其他高校思政教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参考与示范,这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有着积极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思政课堂的内容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为此,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标,根据思政课教学需要和大学生身心成长的特征,我们认真选取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并结合当前时政形势,形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加强家国情怀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所在。其内涵包括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先国后家、家国一体的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同仇敌忾、抗御外侮的报国之行,等等。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爱国情感和道德力量,对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我们制作了“爱国主义诗篇”“抗战英烈传”“钱学森”“那些累死的科学家”“80、90 后科学家”等相关APP,以丰富思政课堂内容,加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
同时,加强中华核心思想教育。中华民族有许多核心思想理念,是民族的精神内核,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思想,安民富民、惠民利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在这方面,我们制作的APP 有“诸子百家”“从神话故事看文化自信”“创新是中华民族的禀赋”“中国民本思想的发展”等。
2.以中华人文精神为主线,加强社会关爱教育
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核之一,它突出体现为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例如,和而不同、和羹之美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人文情结,节俭自律、中庸平和的生活理念等。在这方面,我们开发的APP 主要有“古代人生哲理故事”“抒怀人生积极态度的十首经典诗”“古代勤学故事”等。
国学经典是培养青年大学生人文精神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基因和重要的精神家园。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根据这一点,我们研发的APP 主要有“中国古代图书经典”“中国古代图书经典——经部”“中国古代图书经典——史部”“中国古代图书经典——子部”“中国古代图书经典——集部”“最美古典爱情诗词”“毛泽东诗词欣赏”等。
3.以中华传统美德为重点,加强人格修养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根不在则木衰败。传统美德包含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敢于牺牲、勇于担责的奉献精神,崇德向善、厚德载物的道德风貌,礼义廉耻、仁孝忠信的荣辱观念,等等。针对传统美德,我们制作的APP有“中华‘孝’故事”“中华‘俭’故事”“习近平谈家风建设”等。
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的上述内容,本着育人的目标,力争出精品,我们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加强教学设计。根据高校思政课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大学生身心特点,系统安排传统文化教学内容。针对每一个APP,认真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等,注重APP 的正确性、文化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以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真正达到育人塑心的目的。
第二,注重价值引领。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青年大学生的精神营养,它能丰富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厚植青年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为此,我们特别关注传统文化的“育心”功效,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其综合素质。
第三,打造文化精品。这些APP 是用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也是用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还要在网络上传播,所以,对每一个APP 的制作我们都慎之又慎。根据教学需要,认真选材,仔细审核,精益求精,集中团队成员的聪明才智,并参考其他有识之士的意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PP 品牌建设。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思政课堂路径和方法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现实思政课堂
(1)课前活动。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过程是一个慢慢浸润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选择恰当的时机是很重要的。为此,在每次思政课上课前10 分钟,我们要求学生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活动。目前,同学们涉及的传统文化的话题很多,内容丰富,有从正面褒奖的,也有从反面思考的,有单纯讲传统文化的,也有结合时事宣传民族文化精神的。
(2)课堂浸润。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讨论和内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针对比较简单直观的内容,教师往往结合教材,穿插已经制作好的APP 或者微课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方式;二是针对比较难懂的内容,教师在课前或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讨论,再把研究成果做成APP 插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内化于心。
(3)社会实践。主要采用践行体验法,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做到古今贯通、精神融会。这些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义务献血活动、志愿者活动等,旨在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健康成长。
2.开设优秀网络思政课堂
(1)91 速课网络课堂。即利用91 速课平台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课堂,既便于学生进行线上学习,也便于社会其他成员学习。教师先在91 速课平台上建立网络课堂框架,再把制作好的系列APP 或微课推送到课堂,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络课堂。这种课堂,学生可以进班学习,也可以不进班学习,还可以互动交流。学生学习的时间安排非常自由,兴趣选择也自由,什么时候学,喜欢学什么,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
2018 年,我们在91 速课平台上开设了一门爱国主义教育网络课程“中国抗战史”,其由21 个相关联的APP 构成。开课的目的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大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目前,点击学习的人气已经达到六千两百多人次。
(2)APP 教学资源。找准与教材的契合点,制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APP 用于教学。制作好的APP,教师可以以二维码的形式插入PPT 课件中辅助教学,也可以以网络链接的形式转发,便于学生随时学习。APP 教学资源与网络课堂的区别在于,一方面内容独立、短小精悍,另一方面它是作为教学资源存在的,可以辅助课堂教学,也可以作为课堂延伸,便于学生单独点击学习。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91 速课网络课堂不是对大学基础课和概论课教材内容的再现,而是一种内容全新的课堂,是对高校思政课的一种有效延伸和拓展。
四、利用91 速课平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思政课堂的效果
从最近两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看,APP 深受师生欢迎,任课教师愿意用,学生也愿意学,形成了良性循环。在实践过程中,全程学生参与、学生体验、学生评价,这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1.服务学生,立德树人
APP 短小精悍,可以作为课堂讨论主题使用,可以作为课前问题导入使用,还可以作为课后研学使用,满足当代大学生线上线下灵活学习的需要。APP 的内容都是书上没有的,内容鲜活、新颖,形式也是图文并茂,并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价值导向性,对青年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一方面,可以营造温馨、和谐的思政课堂人文文化氛围,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进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释放课堂教学活力;另一方面,改变了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延伸了课堂教学——学生可以把APP 收藏起来,课后仔细研学和消化,通过课内外的有效学习,真正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特别要说明的是,让学生自觉成为APP 文化产品的受益者、推动者、制作者,使他们由“受众”转为“分众”甚至“创众”,能够极大地发挥学生在正能量传播中的播种机作用。
2.服务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高校思政课教师把手机APP 引入课堂教学,创新了教学手段,使课堂更具吸引力;开发制作一系列手机APP 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内涵,创新了教学载体。同时,还找出了优秀传统文化与教材的契合点,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探索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体系,也摸索出优秀传统文化进思政课堂的有效路径和可行方法,以思政课堂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以此为契机,还可以推广教学改革成果,为其他兄弟院校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可行的经验。
3.服务社会,传播正能量
高校思政课教师把APP 文化产品同步发布到91 速课平台,供网络上的社会成员学习,扩大了服务面,用优秀传统文化产品教育人、影响人、感染人、滋养人,便于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导向。尤其是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课堂的模式,以网络课堂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阵地,发挥了其育人的社会效应。也就是说,教师通过91 速课平台,可以让更多人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APP 的学习中来,扩大优质文化产品的社会辐射面,让更多人吸收正能量,传播正能量。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是坚定青年文化自信,提升青年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高校要借助91 速课平台,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和青年大学生身心成长需要,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构建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几大网课教学内容体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融合;利用91 速课平台,以信息化手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思政课堂,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化、教学时空的延伸以及教学对象的扩大。要进一步把现实教学、网络教学、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构建立体育人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中发挥浸润心灵、健全人格、提升境界的作用,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