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特点的考核方式研究*

2019-12-13张玉琳刘荣光

法制博览 2019年28期
关键词:概论考核理论

张玉琳 刘荣光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目前,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采取传统教学方式,仍然停留于单纯的课堂填鸭式教学,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灌输。与之相对的,多数高校“概论”课考核也多集中于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考查。这就会造成以下现象:一方面,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概论”课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学生缺乏认识和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的能力。“概论”课考核评价体系创新,构建全过程考核评价模式,是引导“概论”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有效手段和有益尝试。

一、“概论”课的课程特征

“概论”课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重要课程,政治性强、历史性强、逻辑性强、时代性强是“概论”课的鲜明特征:

政治性强。“概论”课是向大学生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重要课程。“概论”课政治性表现为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历史进程,展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点、立场、方法,让大学生从鲜活的历史事件教育中坚定政治立场和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

历史性强。“概论”课涵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阶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成果,“概论”课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还原至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全面梳理,挖掘其理论内容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逻辑性强。“概论”课教学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党建等一系列问题,所有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并蕴含着严密的逻辑性。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体系和知识内容,是系统认识中国国情、认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实现“四个自信”的基本前提,帮助大学生掌握“概论”课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是“概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时代性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不仅存在着历史传承性,更是紧跟时代发展,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概论”课教学内容安排应紧紧围绕“新时代”的定位,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新趋势,厘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二、“概论”课考核方式

“概论”课考核方式改革一直是高校“概论”课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对“概论”课考核方式进行了一些创新的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的改革经验。但总体而言,“概论”课考核方式的具体操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坚持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坚持总分由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构成的传统模式,各高校普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了平时成绩占比,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占比,即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让学生在“概论”课学习中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去关注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论文考核是部分学校“概论”课重要的考核方式之一。一些高校在“概论”课考核中增加了论文考核方式,并在期末成绩中赋予较大比重。而采取论文考核方式的原因在于,认为论文考核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通过撰写论文让学生灵活应用“概论”课的立场、观点、方法,真正达到“活学活用”的教学目标。

三、“概论”课考核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校“概论”课考核方式相对稳定,但还客观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不能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概论”课考核方式与教学目标不适应。“评价离开了教育目标就不能成立”。和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概论”课有别于其他的专业课程。专业课在于向学生讲授科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尽管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概论”课的重要任务,但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坚定其政治立场是“概论”课的教学目标。传统“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考核模式难以适应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发展的需要,尽管平时成绩占比在提升,但考试成绩仍然侧重于教材知识点的考核,主观题的设置也多以教材体系内容为评分依据,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和行为习惯评价不足,进而导致大学生认知与行为的分离。

“概论”课论文考核同质化问题严重。“概论”课论文考核的目的旨在通过撰写论文,锻炼大学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数高校“概论”课考核论文形式单一、内容趋同、观点陈旧,多是对主流价值观的简单堆砌,缺乏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更加缺乏对问题的真知灼见,无法真正区分出学生真正的政治态度和对教材内容的认同度。

“概论”课考核方式与互联网手段的不适应。部分高校“概论”课考核方式陈旧,尤其开卷考试和论文等形式在互联网时代逐步失去其原有的功能。学生为达到课程的学分要求,可以轻而易举地从互联网获取相应问题的科学标准的回答,导致在考核过程中“自我意识”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缺乏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

四、“概论”课考核模式的创新

新时代高校的“概论”课教学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行考核模式和考核手段的创新,从考试终端引导“概论”课教学改革,真正提升大学生对“概论”课的获得感和认同度。“因此,“概论”课考核评价方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思想认识状况进行考核:

“概论”课知识体系侧重于向大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括不同时期理论成果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依据、现实依据、历史地位和现实依据等内容。“概论”课考核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测试大学生对“概论”课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因为掌握“概论”课教学内容是科学评价“概论”课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

政治性强是“概论”课的重要特征。在知识掌握程度之外,考核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重要内容。政治态度的考核不如“知识性考核”简单直接,“概论”课考核过程中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从争论中去了解不同学生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看法,并将其作为“概论”课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实事求是地根据大学生的实际表现,评价大学生的政治态度。

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概论”课重要的教学目标。“概论”课可以通过多种社会实践形式,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理论学习内容为工具,去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并得出科学的结论。例如,通过“人大代表提议案”的实践活动,去了解我国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也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视频等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去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五、小结

新时代给高校“概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概论”课考核需要应在尊重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全过程”考核模式,创新考核方法,积极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实现“概论”课从单向度的知识性考核向多元化的综合性考核转变。一方面,可以通过“概论”课考核结果积极反馈实际的教学效果,帮助“概论”课教师优化课程设计方案,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概论”课考核的结果,不断优化考核方案,引导大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态度,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真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猜你喜欢

概论考核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青铜器辨伪概论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内部考核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