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特色村镇助力脱贫攻坚
——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开展特色村镇建设综述

2019-12-13陈春州钟华

民族大家庭 2019年6期
关键词:鹤峰县村镇民居

文/陈春州 钟华

近年来,鹤峰县根据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新时期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及湖北省、恩施州民宗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多次实地调研,多方密切配合,严把建设标准,召开专题会议,对照上级主管部门各项要求,着力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

成立机构 明确责任

鹤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将其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和系统性工作来抓。

为加强组织领导,县、有关乡(镇)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分别由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县特色村镇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民宗局,具体负责全县特色保护村镇建设工作的组织指导。同时,有关保护村也明确了一名主职干部具体抓好工作实施,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民宗部门综合协调、各方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为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将特色村镇建设纳入乡村振兴大局去考虑和规划,继续在“连线、联片、成带、成景”上做足文章,严格按照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充分尊重本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的前提下,根据保护村镇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地质地理以及民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等实际,科学规划和设计特色村镇的布局和规模。同时,围绕发展主题,结合地域特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要求,分别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和民居改造规划,特色保护村镇的产业发展、道路、饮水、供电、村庄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统一按照总体发展规划分步实施,对特色民居的改造,由民宗局协调组织相关专业部门的技术人员按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民居,普遍实行“一户一册、分户设计”,做到“一户一图、一户一样”,保证整体风格一致,每户各有千秋。在具体工作实施上建立了干部包户制度,要求包户干部做到“五到户”,即宣传到户、登记到户、任务到户、指导到户、时间到户,严格按规划和设计标准进行改造,确保特色民居建设质量。

抢抓机遇 规范管理

近年来,鹤峰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紧紧围绕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力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为重点,真抓实干,开拓进取,抢抓脱贫奔小康试点县“、616”对口帮扶工程等机遇,紧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突出“富县富民”核心,整合各项政策支持,在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结合,下大力气开展对铁炉白族乡细杉村、走马镇汪家堡村、邬阳乡斑竹村、中营镇大路坪村、五里乡南村村、走马镇官仓村、下坪乡岩门村、燕子镇董家村等7个国家命名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保护与发展试点建设工作。在建设中,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职能作用,支持和帮助特色村镇做好项目预算评审、项目监管、决算评审等工作;完善招标、公示、公开程序,确保资金合法合规使用;加强监管,健全“一村(镇)一册”“一事一档”制度,逐级建立民族特色村镇基本信息库;健全和完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库,切实规范资金分配方式和工作程序。

多方结合 融合发展

在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建设工作中,县委、县政府根据各部门的职能,按照“分工负责、合力共建,集中投入,整体推进”的原则,实行分工协作,达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的目的。县民宗局作为牵头部门,除了协调好各部门的共建工作外,主要负责特色村镇建设中突出民族特色部分的项目实施,如民居的特色化改造、生态旅游景区民族特色重点工程的建设、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弘扬以及电脑农业的推广应用等。其他单位如扶贫开发、发改、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均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实施好在保护村镇的相关项目。5年来,鹤峰县共投入资金8067万元,其中:民族发展资金3567万元,整合带动县直其他部门项目资金4500多万元,农民自筹资金460万元,实施了7个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项目建设,使各类资金均发挥出了应有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政策、资金聚集效应。

打牢基础 改善环境

下大力气投入资金狠抓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促进保护村面貌大改观。在全县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的前提下,2016年以来,鹤峰县围绕7个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重点实施了四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是实施公路通达工程,提高特色村寨的公路入户率,入户率达到90%以上;二是实施水利工程,解决特色村镇的生产灌溉和生活饮水问题。围绕烟叶、茶叶等主导支柱产业,配套实施了烟水配套工程、茶叶喷灌工程及猪—沼—茶模式,在缺水村、组和铁炉白族风情寨千米新街分别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及配套水、电、信等管网建设,有效地改善了特色村镇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实施特色民居改造和保护修缮工程,按照土家族、白族建筑艺术风格对特色村镇民居进行连片集中改造。2016年至2019年,鹤峰县特色村镇建设共投入民族发展资金825万元,修建和改善特色民居550户;四是实施庭院亮化、美化、绿化工程。保护村以村庄环境整治为契机,大力开展农家清洁卫生工作,95%以上的农户实施了“五改三建”,同时,常年组织实施“两把扫帚”工程活动,大力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文明家庭”“科技示范户”“致富能手”等评选活动,促进了农民新风尚的形成,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提高了保护村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提高素质 传承文化

传承民族文化,做好特色村镇民族文化遗产的普查、搜集、整理;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村级为主的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保护村村委会建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定期组织开展文艺演唱、读书活动和科技知识农业培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整体素质;大力保护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各保护村积极开展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董家村和银源旅游公司联合成立了村级文艺演出宣传队,走马镇官仓村、铁炉乡细杉村分别组建了“鹤峰围鼓”表演队和“白族杖鼓舞”表演队,当地的山民歌、打连厢、柳子戏、围鼓、杖鼓舞等一批民族民间文艺节目被搬上舞台,成为农民茶余饭后自娱自乐的精神食粮。

发展产业 增加收入

理清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富民产业与脱贫攻坚、康养休闲、民族文化、群众增收融合发展的产业思路,利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种养业,发展特色农林牧产品深加工,开发传统小吃、手工艺品、旅游产品,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文化旅游精品。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7个特色村镇分别形成了支撑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群。如董家村形成了以烟叶和旅游开发为主,畜牧养殖、高山蔬菜种植为辅的四大产业,仅烟叶一项每年种植面积达1000亩以上,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220多万元;铁炉乡白族村、细杉村农民建起了有机茶叶、无核椪柑两大支柱产业,户平均面积达3亩以上,每年茶叶和椪柑收入人平均达3000多元;走马镇官仓村以茶叶为支柱产业,全村有家庭茶叶加工厂78家,农民自有固定资产600万元以上,年加工鲜叶4000万斤以上,生产绿毛茶8万担以上,产值近5000万元,纯利润500万元以上。仅茶叶加工,人平均纯收入就达3000元左右。2018年,官仓村被镇政府评为全镇经济发展十强村。近5年来,7个特色保护与发展村镇农民人平均纯收入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450元以上。

猜你喜欢

鹤峰县村镇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村镇污水治理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浅论鹤峰满堂音中“傩”的保护与传承
全国村镇银行综合业务发展榜单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鹤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
连片贫困地区体育教师支教成效研究
第一张新型银行牌照获银保监批准 可在全国范围内兼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