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赐神佑”:乾隆十三年钱塘江“潮归中门”的过程及其政治意义*
2019-12-13王大学
王大学
海塘、黄河与运河等大型公共水利工程是典型的人与自然综合作用的景观。两浙鱼鳞大石塘工程肇端于康熙末年,历经雍正和乾隆两朝方成。乾隆初登大宝想大规模修筑石塘,囿于条件,第五次南巡时才乾纲独断大规模修筑鱼鳞石塘。塘工决策、施工与乾隆南巡及王朝政治变化密切相关,乾隆朝海塘史需分时段详析。乾隆十三年(1748),执政由宽转严,这一年皇帝有许多不如意之事,大开杀戒,惩治群臣(1)郭成康、成崇德主编:《乾隆皇帝全传》,学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120页。。但当时钱塘江主泓道重归中小门导致南北两岸稳固,是最让他高兴的事。仔细梳理这段历史,将不难发现塘工建设与乾隆朝初期政治、环境变迁的紧密联系。现有成果对这方面的研究,尚有较大拓展空间。
张华初步梳理了明清浙西海塘修筑过程和成功经验,认为海塘修筑比前代有显着进展是因其经济重要性(2)张华:《论明清时期浙西海塘的修筑》,载洪焕椿、罗仑主编《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张芳认为乾隆在两浙海塘建设中起积极作用,多次委派大臣查勘督办,六次南巡中有四次亲临一线并给以决策性指导(3)张芳:《乾隆皇帝和海塘》,《中国农史》1990年第1期。。但是,两文主要利用地方志,未能利用档案文献来分析塘工决策过程及其政治、社会因素影响。和卫国利用宫中档案,把清朝治水活动作为完整、生动的政治过程加以审视,考察政府治水理念、政策和行为的调整演变。乾隆初年的这段海塘史分析,亦遵循上述思路。可是,他太专注于18世纪国家职能的近代因素和乾隆在石塘建设中的决断,而未注意政治环境变化对皇帝危机意识、对两浙统治手段和塘工政策的影响,也未利用自然科学知识分析历次海岸坍涨原因及对工程的影响(4)和卫国:《治水政治:清代国家与钱塘江海塘工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本文将分析乾隆初期两浙塘工建设过程,了解皇帝各项政策的背景及对塘工影响,透视臣工内心世界和具体行动的变化过程,证明乾隆登基后最初的十三年中一直想修筑石塘,中小门引河的开通只是无心插柳之举,但其客观效果却远超时人想象,藉此探索利用河口海岸动力学知识与档案材料分析古代大型公共水利工程史的路径与方法。
一、嵇曾筠处理海塘遗留问题及其新计划
乾隆初期的两浙塘工是其父尚未完成工程的延续。雍正曾说“吏治、海塘乃浙江第一要务”,塘工与其对浙江统治密切相关。隆升专注中小门引河工程而忽视日常维修,导致雍正十三年(1735)六月初海塘因小汛而大面积崩塌(5)王大学:《雍正朝两浙海塘引河工程中的环境、皇权与满汉问题探讨》,《历史地理》第30辑,上海人民出版2014年。。八月,雍正薨,乾隆登基,派河工经验丰富的嵇曾筠总理塘工。嵇曾筠修正隆升策略:坚持岁修,修补坍塌处,实施间接护岸工程;用大条石代替块石和碎石,分段逐层铺砌顶冲坍卸塘工;不在旧塘坍塌处而放在旧塘后改建鱼鳞石塘;海宁县南门外首险五百余丈先筑鱼鳞石塘(6)《大学士嵇曽筠请建鱼鳞石塘及抢修坦水》(雍正十三年九月),《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0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90-894页。。
嵇曾筠暂停尖山坝工和中小门引河工程。据河工经验挑水坝一丈挑溜十丈,尖山坝工完成可挑溜二千多丈,附近二十多里海岸有望涨出新沙。石坝完工后沙涨不必修塘、坝工致塘工受累的观点均不符事实。坝工自去年九月迄今筑百余丈,尚余七十余丈。潮汐往来溜势日湍,抛掷块石多被冲。修旧塘坦水乃急务,就近分拨坝工块石,乘冬季水落潮平底滩毕露时抢修坦水,然后继续坝工(7)《总理浙江海塘事务嵇曾筠奏陈现在办理塘工事宜章程并江海水势条顺情形折》(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初八日),《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0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17-221页。。嵇曾筠此举体现了高超的为官艺术。好友、儒林领袖李绂给他的信里猛批尖山坝工,认为堵塞尖山水口只能保证附近二十里塘身,不能保护通塘一百多里稳固,利少害多(8)李绂:《与大学兼管浙江巡抚嵇公书》,《清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924页。。不全面分析石坝效用,李绂可能参奏隆升。雍正朝严厉打击科甲朋党,李绂与田文镜互参被严惩(9)冯尔康、许盛恒、阎爱民:《雍正皇帝全传》,学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0-131页。。李绂对乾隆明确暗示保护的隆升大肆参奏的话,无疑将触犯新皇敏感的神经认为李绂和嵇曾筠不遵从圣意,下场可想而知。事实证明嵇曾筠政治嗅觉极敏感,隆升犯有大罪但被革职回京后未受太大责罚(10)谢济世上折参奏隆昇两浙海塘问题上渎职,初登大宝的乾隆对此没有任何反应。《清史稿》卷293,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329页。。
嵇曾筠认为塘工重点在北岸但根源在南岸新涨沙滩,沙嘴挑溜,江海水势全部向北。他停止中小门引河工程,借水攻沙,南岸沙洲用铁器具梳挖陡崖,使沙岸根脚空虚,趁冬季西北风多海潮往来冲刷南岸沙滩。乾隆元年(1736)春,南岸沙滩坍塌数十里(11)《大学士总理浙江海塘事务嵇曾筠奏报桃汛水势塘工平稳情形折》(乾隆元年三月十三日),《御批两浙名臣奏议·海塘卷》,华宝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4-120页。。四五月分水势日向南趋,加上南岸挑切沙嘴,水势直逼山根。北岸沙滩日渐宽厚,东西两塘护沙淤涨首尾相连,大潮而水至塘根不过数尺,小潮可见纵横数十里平沙(12)《奏报旧塘工程告竣江海水势安澜事》(乾隆元年五月初一日嵇曾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号:04-01-01-0008-026。。嵇曾筠调整工作方案,拆修旧塘建鱼鳞大石塘六千余丈,现水势条顺、塘根又有涨沙在旧塘基址清槽钉桩建设。紧要工程止在临水一层,背后土戗宽厚便可久远巩固,再将临水一面险要处改建鱼鳞石塘(13)《奏为详审江海情形酌建鱼鳞石塘事》(乾隆元年七月二十四日嵇曾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号:04-01-01-0008-015。。为培养水利技术官僚,十月,上谕刘统勋跟随嵇曾筠学习海塘、河道工程(14)《清史列传》卷18,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384页。。
乾隆二年(1737)六月,鱼鳞大石塘工程实施,自浦儿兜大石工尾起至尖山段塘头建鱼鳞大石塘5930.2丈,先修险工2974.1丈,其余等以后兴举。刘统勋反对:当时过于追求工程速度出现因石料短缺而停工的现象;现在护沙已涨,塘内新筑土堤高厚平整,石工应宽以时日,慎重料理。乾隆告诉刘统勋“虚心和衷,以乞大学士指示可也”(15)《刑部左侍郎刘统勋奏陈海塘平稳工程次第兴修情形折》,《御批两浙名臣奏议·海塘卷》,华宝斋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145页。。两人的矛盾冲突并未消除。嵇曾筠将刘统勋不服从指示情形上奏,乾隆命嵇曾筠教导刘统勋,如分歧过大可奏明调离刘统勋(16)《奏为遵旨教导侍郎刘统勋留意海塘工程事》(乾隆二年十月十八日嵇曾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号:04-01-12-0009-012。。次年四月,刘统勋被调回京城(17)乾隆三年四月二十六日浙江总督嵇曾筠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号:04-01-12-0010-006。。刘统勋的反对事出有因,当时经费紧张(18)《奏报上年引费节存银两拨充海塘公用事》(乾隆二年九月二十六日嵇曾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号:04-01-35-0442-052。,钱塘江沙水情形继续向有利于北岸的方向发展。九月上旬自仁和直接海宁长一百五十余里、宽四五十里,平沙绵亘(19)《工科题本—水利工程》,乾隆三年九月十一日嵇曾筠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号:487。。
乾隆登基以来钱塘江北岸边滩多有涨沙,与河口海岸动力密切相关。决定杭州湾地貌形态和泥沙运动的最重要条件是水动力,其中风、波浪、潮汐与潮流以及江流等动力情况均极重要。江流作用除供给泥沙外,供给量多少和主泓摆荡可影响杭州湾地貌变形。钱塘江和曹娥江均属山溪性河流,水位和流量变率很大,大水年份和洪水季节水位暴涨,比降和流量增大,钱塘江口受强烈冲刷,杭州湾亦承受较多淡水和泥沙。海宁——尖山间江海交会,江流与潮流消长不定,主泓经常摆荡,直接影响两岸动态和曹娥江发育(20)陈吉余等:《杭州湾的动力地貌》,《上海市科技论文选》,1961年。。七格——海宁段冲淤变化基本上为洪水冲刷、枯水落淤,小于3000立方米每秒流量的洪水对本河段不起冲刷作用,较大洪水才见显着冲刷,但冲刷作用向下游减弱。在一般水文年中,河段被冲物质当年便可恢复,大水年份需较长时间恢复。翁家埠河段动力结构复杂,大洪水之年滩地面积显着缩小,需2-3年恢复平衡。同时,滩地平面摆荡,洪水时槽线东移,枯水时西摆,两侧滩地洪水期东坍西涨、枯水时西坍东涨(21)陈吉余等:《钱塘江河口段的泥沙移动与河槽变形》,《海洋集刊》,1963年。。不难理解,雍正十年(1732)大洪水造成华家卫以西至翁家埠接仁和沈家埠迤西至万家闸一带旧沙被刷严重,主要在翁家埠边滩施工。经几年回复,乾隆朝以来北岸边滩不断外涨是这一自然地理过程的延续。
钱塘江北岸涨滩的持续出现,使得塘工任务顿时减轻。乾隆三年(1738)底,巡抚卢焯奏停柴草塘岁修(22)《浙江巡抚卢焯奏请暂停草堂岁修以免虚糜钱粮折》(乾隆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御批两浙名臣奏议·海塘卷》,华宝斋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183页。。次年四月,题请停岁修柴盘头。两年前改建石塘时潮水尚激塘身,犹藉草盘头挑溜。草盘头原设十座,除一座已抢筑石塘外,其余九座一律改建为石塘(23)乾隆《海宁州志》卷5《海塘》。。十月,续筑尖山石坝。石坝未竣者仅八十丈,原深九丈至一十二三丈,今中深一丈九尺、近坝头深一丈六尺、近塔山深一丈三尺。以块石装入竹篓,由浅至深可免漂流,筑高五丈即可(24)《浙江巡抚卢焯奏陈堵塞尖山为海塘第一善后事宜缘由折》(乾隆四年九月二十日),《御批两浙名臣奏议·海塘卷》,华宝斋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217页。。乾隆五年(1740)闰六月尖山坝工完竣(25)《两浙海塘通志》,卷六《本朝建筑三》。。北岸新涨滩地的不断出现本已经减缓了塘工压力,但随之而来的塘工计划却激起大波澜。
二、柴塘改建石塘的争论
乾隆五年(1740)十月,总督德沛、巡抚卢焯奏请将海宁老盐仓以西至仁和章家庵四千二百余丈柴塘改建为鱼鳞大石塘。此处因康熙五十六、七年间潮水冲刷,巡抚朱轼用柴抢筑一千余丈。雍正十年、十三年及乾隆元年均风潮大泛,经抢堵始获平安。今沿塘沙涨人力易施,诚修筑良机。因石料供应有限,分五年完成,约需银九十余万两。浙江盐课除正课外尚有公费,每引输银二钱五分,每年约征解二十余万两,可拨充改筑石塘。工部认为:近年水势南涨、淤沙绵亘,去年正月卢焯奏请暂停仁和、海宁交界地方草塘岁修,可见石工改建尤非急务。内大臣海望勘估之石塘一万余丈尚未完工,各山采石量并不宽裕。俟已估应建石塘完竣后,再做打算(26)《闽浙总督德沛等奏请将仁宁二县境内柴塘改为石塘折》(乾隆五年十月初五日),《御批两浙名臣奏议·海塘卷》,华宝斋出版社2001年版,第232-241页。。
德沛强调:暂停草塘岁修是就目前情形而论,海潮南北不常、浮沙坍涨无定,必需一律改建石塘方可垂诸永久,自老盐仓起至章家庵应改建;万一护沙被冲,水势将由草塘浸灌内地,到时所费更多;动用盐务公费于国帑无损;东西两塘鱼鳞大工陆续报竣,石料日见充裕;原议分年办理已分别缓急,乘此沙涨人力易施应早为经营(27)翟均廉:《海塘录》卷16。。乾隆六年(1741)四月,皇帝同意改建,福森、依拉齐监造(28)《清实录·高宗实录》,乾隆六年四月癸卯。。
听闻此事,刘统勋上折反对:柴塘是当年南涨北坍产物,北岸涨沙后已停岁修,可见堤岸平稳;本地居民相传此处土性虚浮难以钉桩,如果涨沙时多费帑金分年告竣,数年后恐逐渐趁矬;虽然沙涂坍涨靡常,但根据土著经验,大溜或南或北数十年一变,水势向北之日再筹备防御为时不晚。当时两浙塘工重点:第一,北岸海盐大石塘自明代修建以来御潮效果明显,但天长日久渐现坍卸。第二,仁和与钱塘江塘逼近省城城垣,每年增修,蠹役奸匠将塘身石料拆旧为新或凿大为小,朦胧造册,彼此分肥。需详查维修。第三,若水势南迁,南岸山阴、会稽、萧山、上虞等县的防御刻不容缓。上述诸县当年均由民间修筑小塘,自嵇曾筠奏请归官修后费用不敷。刘统勋提出塘工建设应因时因地制宜,没必要将此款项放在缓图处而忽视未雨绸缪的工作。请乾隆敕令督抚各员亲自查勘塘工,将如何修补、堵筑处搞清楚。大体来看,五年之内动用七十万两白银可保通塘安全。草塘工段,可用二十万两白银购买长桩在江干存储,塘后堆积土方,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刘统勋还批驳塘工中弊端。“臣观历来论工程者,欲图兴事必曰一劳永逸,然伏睹寰宇之内,凡系海塘、河道从无大工一建不烦再计之事,是一劳永逸等语不过纸上之虚文也。”监工大臣希望建筑塘工,则所属工员必强调工程急不可待,工程报销可借机中饱私囊,议叙可借机晋升功名。此前尖山石坝和中小门引河工程难收实效,近来屡次议请在仁和与海宁两县间建筑石塘,未免专注于一隅而失全局。海宁石塘将竣,在工员役或有亏折之项,害怕水落石出暴露真相,必怂恿当事大臣再兴大工,移东补西。雍正十三年(1735)风潮之日全塘坍陷,可江海之水并未尺寸漫过塘身,“岂真在塘之吏卒能使百余里之潮水点滴不入手乎?盖江直下而不留,海一潮而即退,盛于子者衰于丑,旺于朔望者休于晦魄。江海既有消长之性,则工程亦应相缓急之宜也”(29)《工科题本—水利工程》,乾隆六年十二月初五日大学士鄂尔泰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号:547。。
刘统勋强调北岸边滩稳固且有新涨沙滩,不必费力建造海塘。虽不动用国帑,但民众很害怕劳役。康熙年间塘工每里出夫百名,海宁县每日用三万六千余名(30)杨雍建《与观察熊雪岩免筑备塘书》,《海塘录》,卷十九《艺文二》。。此时兴建大工,民众未必乐意。刘统勋的计划正中要害,远非德沛等人执着于改建石塘的计划可比。另外,刘统勋的意见没有人敢忽视。当年刘统勋升为左都御史,建议三年内不提升张廷玉家族之人、削减讷亲过大的权力。虽然乾隆表面说不相信张廷玉和讷亲拥权自重,但公开刘统勋奏折本身就是告诫群臣要把握好分寸、低调做人。加上刘统勋在浙江学习过海塘工程,技术型官僚的意见远非一般廷臣可比。乾隆重派刘统勋去查勘塘工(31)《清史稿》卷302,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463-10465页。。
乾隆七年(1742)三月初四,左都御史刘统勋、闽浙总督德沛、杭州将军福森与新任巡抚常安联名上折汇报查勘结果:刘统勋话锋转变,认为柴塘只能保护一时,经常维修靡费资源,改建石塘方能长治久安。活土浮沙难以钉桩的传闻不可信,但改建石塘并非首要任务,不便急于求成。石塘需维护塘基,现试桩艰涩,夫价势必加增且钉桩繁难,偷减难免,需宽以时日预备物料,等水缓沙停后每年建三百丈。开槽建石在于柴塘后身尚有柴工,不必急于刨挖加筑坦水,可添马牙关石桩一道。老盐仓到观音堂一带护沙坍塌无存、观音堂迤西涨沙仅存数丈至数百丈不等,与此前涨沙绵亘、塘堤平稳的情况迥然不同。柴塘应多备料物,先事预防。筑塘所需柴价应照实价九分报销。从前工部则例柴薪每百斤六分,但因实价九分,每百斤向工部报告说一百五十斤,此中弊端太多(32)乾隆七年三月初四日都察院左都御史刘统勋等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号:04-01-01-0084-027。。该折透露着睿智,每年只修三百丈石塘对地方影响不大,否则一味把柴塘改建为并非必不可少的石塘会激起民愤。刘统勋策略改变并不说明他认为石塘改建势在必行,只是官场智能。他前折中谈到塘工各种弊端仍在,只不过是不想得罪更多官员罢了。
四月初二日,常安单折反对改建石塘。第一,伏、秋二汛潮汐冲激水头高至数丈,加上狂风暴雨往往漫溢海塘,潮汐立时即退并无大患,加高加厚草塘是首要任务。第二,无知小民往往联名呈词夸大塘工,地方官只为向百姓邀誉(33)乾隆七年四月初二日浙江巡抚常安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号:04-01-01-0084-019。。常安此举与施政理念有关。常安在被委任为浙抚的谢折中写道:“属吏贤否视上司为表率,惟有身先砥砺,共励清操。”朱批:“廉固人臣之本,然封疆大臣非仅廉所能胜任。为国家计安全,为生民谋衣食,其事正多。”(34)《清史稿》卷338,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064-11065页。可见,乾隆的告诫并未引起常安重视,他忽视了为官圆滑之道。
乾隆质问刘统勋等四位大员:如果改建石工可垂永久,多费帑金在所不惜,但听闻分年修筑次第兴工者只是实验而非切实之举,可能因沿海淤沙虽说艰涩但究竟是沙而非土,难资巩固。改建石塘有无利益、能否垂之久远与现在海塘情形如何,实在不知。大学士、九卿会议后,命新任闽浙总督那苏图据实奏闻(35)《清实录·高宗实录》,乾隆七年四月甲寅。,如意见相同则可改建(36)《清实录·高宗实录》,乾隆七年五月辛巳。。常安明显得罪了此前联名上折的其他大员。这样的行事风格,为后来他遭诬而死埋下了伏笔。两江总督那苏图与闽浙总督德沛对调(37)《乾隆朝上谕档》第一册,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772页。,就在于柴塘是否改建石塘方面德沛与刘统勋的分歧。
五月二十五日,那苏图上折谈两件事。第一,对刘统勋改变初衷极不理解。海宁老盐仓迤西至仁和章家庵一带4200余丈柴塘势居险要,塘外淤沙坍涨靡常,每年用柴抢筑仅可保护一时,岁岁加修转多靡费。德沛请改建石塘,刘统勋先主张石塘可缓,到浙江会勘后又公奏待水缓沙停后分年兴筑。在工人员对此莫衷一是。柴塘自观音堂迤东一带春间沙坍无存、海水直逼塘根者,现塘外涨沙数丈或百丈不等,将来大汛涨沙不移渐逼溜南趋,水势直走中小门由蜀山以南而下,北岸更加巩固,柴塘无虞,即使改建石塘也易于施工。应俟秋汛后方能审定全局。第二,国家动用大量帑金建设的应是目前必不可缓的项目,不可草率行事。现改筑石塘虽官民无不愿为,但石塘是否可成、建成后能否垂之久远,需伏秋大汛后再与常安勘查确定(38)乾隆七年五月二十五日闽浙总督那苏图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号:04-01-01-0084-049。。可见,在工人员并非没有看法,而是此前德沛和刘统勋意见相悖,下面小人物怎么表态都不合适,故选择沉默。在决定不大规模改柴塘为石塘的情况下,海塘险工段修补以间接性护岸工程为主。
常安自乾隆七年(1742)五月具折奏事后,将近两个月无折上奏。六月二十六日,上谕说浙江并非无事可奏,比如海塘情形随时变迁,春天坍塌的沙地在近来淤涨数丈至数十丈不等,水势南趋,与此前迥然不同,询问常安为何不上奏此等重要事件。旋即,常安奏称老盐仓各塘工正值伏汛,未免汕刷,正饬令工员分段积柴,随时修补。乾隆训斥常安奏折迟缓,责问为何不汇报近来塘外沙地复涨且水势南趋情况“以慰朕怀耶?”皇帝认为浙江颇有造作浮言之风,去年卢焯一案和李捷三一案群言沸腾,甚至有罢市者,这主要是因风俗不淳,亟需整顿(39)《浙江巡抚常安奏覆查看塘工情形折》,《御批两浙名臣奏议·海塘卷》,华宝斋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259页。。此事背景,乾隆六年(1741),左都御史刘吴龙弹劾卢焯营私受贿,经查实后夺官审讯,牵扯嘉湖道吕守会和嘉兴知府杨景震,已升任山西布政使的吕守会被逮到浙后自杀身亡。数百名杭州百姓为卢焯喊冤,毁坏副都统厅前鼓亭。龙颜大怒,准备绞杀卢焯、杨景震。次年,卢焯因缴纳赃款被发配军前(40)《清史稿》卷337,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047-11048页。。乾隆恼怒的不仅是官贪,而是竟有百姓为卢焯喊冤而公然对抗朝廷。此前乾隆批评卢焯一味迎合地方而博取清名,此时更得到了验证。这一细节再次说明常安为官奉君方面经验不足,他没揣摩透乾隆真正关心和担心的事情,还要皇帝催促他汇报海塘沙水变化,难怪他后来会被冤死。
九月,闽浙总督那苏图奏请到浙江与常安再次会勘柴塘改建石工是否有益,乾隆叮嘱他与常安密切协商。“常安颇有见解,不似德沛违道干誉之流。卿到浙与彼和衷详酌为之,亦不可存惜费省事之心也。”(41)乾隆七年九月二十八日闽浙总督那苏图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号:04-01-01-0084-010。十一月十六日,那苏图会同杭州将军福森、巡抚常安上折否定改建石塘。旧筑柴塘外涨沙绵亘数里,居民在上面播种棉花菜蔬,毋庸改建石塘。如按原议每年修筑鱼鳞石塘三百丈,沙性艰涩难以钉桩,塘底之沙虽坚但根脚虚松,勉强钉桩后难以承载巨石。在柴塘外临水处仿河工竹络坝法,用竹篓盛放碎石,层层排筑,形同坦水。待石篓根脚坚实,水去沙停,涨滩淤积后再按原议建筑石塘。石塘花费巨大而石篓工费有限,用数十丈石塘预算即可将四五百丈险工堵筑。石塘建设未便遽然停止,但地方兴修大工重点在于持之久远而非速成。先筑石篓坝,待工程稳固后再相机料理(42)《闽浙总督那苏图等奏为遵旨会勘海塘情形折》,《御批两浙名臣奏议·海塘卷》,华宝斋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279页。。
当日,那苏图单折说明先筑石篓坝真相。康熙五十六年(1717)以来多次议筑海塘,以求一劳永逸者不遗余力。可是,东西两塘先后建筑,独留中间4200多丈柴塘主要是自然条件不允许。不便遽然奏停石塘工程,“缘愚民但知筑塘为美事,而不思久远之规”。效力闲员数十人希望兴筑大工,工竣可议叙得官、经手钱粮可从中获利。奏请先堵筑石篓以观形势发展,建议重开中小门引河,乃大溜最好选择。雍正十二年(1734)开挖河头未能直迎大溜,以致随浚随淤,迄无成效。引河开通,实为江海永奠安澜之一大机会(43)《闽浙总督那苏图奏陈勘过海塘全局形势及次第施工缘由折》,《御批两浙名臣奏议·海塘卷》,华宝斋出版社2001年版,第260-268页。。
乾隆八年(1743)九月,自雍正十一年(1733)开始的海宁鱼鳞塘工告成(44)《两浙海塘通志》卷7《本朝建筑四》。。
三、潮走中小门的实现及其政治意义
乾隆九年(1744)正月二十日,上谕讷亲从河南到上下江一带、淮徐山东一带查阅营伍并看验河工。次日,命讷亲就近前往勘查海塘(45)《乾隆朝上谕档》第一册,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第898页。。三月,乾隆对河南、江南营伍废弛极为不满,“可见外省大吏无一不欺朕这,不可不惩一儆百”(46)《清史稿》卷10,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80页。。九月,根据讷亲奏疏,以开浚中小门引河和老盐仓建柴塘为主。当时尖山以西至杭州一律沙护塘根、溜远沙外,各工安稳。将中小门故道开浚深通,潮水江流循轨出入则塘工安稳;即使中小门不能遽行开通,趁潮退时在险要处多建坦坡木石戗坝。老盐仓至华家弄迤西一带江面狭窄,一日潮汐再至,南有河庄、葛岙等逼临江岸,若北岸建筑石塘,两厢加峙,益加激荡;柴塘性柔软,不致与水相激,北岸建坝挂沙,即有冲损也易临时抢护;议用竹篓盛贮石块间段排筑以资抵御(47)《清实录·高宗实录》,卷224,第23-25页。。这个策略其实与那苏图和常安此前议定的相同,老盐仓一带修筑石塘之事遂寝。
乾隆十一年(1746)挑挖河道1247.5丈,面宽三至六丈、底宽二至四丈、深六七尺(48)乾隆《海宁州志》卷5。。蜀山以北向有积沙宽四五百丈,先就沙嘴开沟四道均呈坎形,以引潮水攻刷,嗣后不时疏通。春、伏汛过后,南沙坍卸殆尽,蜀山已在水中,如果秋汛不复涌沙则大溜将归中小门。乾隆对此谨慎乐观,朱批:“此言安可轻出,亦再看三五年后何如耳。如果全行中小门,固可喜之事也。”(49)《清实录·高宗实录》,乾隆十一年六月,卷269。次年春汛,再次疏浚引河。十一月,中小门引河中以往隆升开浚复淤工段以及常安疏浚挑切之处现冲刷畅流,装载柴卤船只均由中小门往来。北岸涨沙弥广,十数年未就之工终于见效,官民欢腾(50)《两浙海塘通志》卷7《本朝建筑四》。。为确保引河畅通,动支引费银两逐年疏浚(51)乾隆《海宁州志》卷5。。
中小门引河成功在两浙塘工中绝无仅有。“自乾隆十二年始由中小门而行,实为百年中仅有之事。”(52)乾隆二十四年四月初四日闽浙总督杨应琚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号:04-01-03-0024-003。这与塔山石坝合拢有密切关系。诚如嵇曾筠所说,尖山坝工堵塞可挑溜二千多丈,附近二十多里海岸有望涨出新沙。现代河口海岸学者也认为尖山石坝工程是我国海塘工程中向海进攻所取得的第一次胜利,逼使水流离岸,确保依山一二十里沿岸免受秋潮大汛冲刷(53)陈吉余:《海塘——中国海岸变迁和海塘工程》,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尖山石坝客观上推动主泓道向中小门引河转移,加上反复疏浚故道,潮走中门暂时实现。由于中小门地脉相连,中门只维持十数年又重归北大门。不过,潮归中小门在乾隆十三年(1748)特定背景下更值玩味。
乾隆十三年正月,大学士高斌赴浙勘查海塘,建议从省城仁和江塘沿江到尖山石坝处各种石、柴、草塘顶上和后边一律加筑土堰,分两年于农隙筑成。大学士讷亲同廵抚顾琮于本月初查勘南岸海塘。江水大溜悉归中小门畅流直下,北大门涨沙已成平陆,南大门老沙绵亘。南岸文堂山脚现已落水,其势南趋。文堂、禅机山以南应相机利导,使两山全落水中,则中门宽展,经临大汛可分北岸潮水。钱江大溜难行葛岙山以南,逼近山脚之水复从山后漫流。江溜初向南行,当防其仍复故道,设一竹篓碎石滚坝。蜀山至尖山一带中有堰沟数道,亦不便任潮水冲刷深长,应酌看形势,于水口或中段沟尾稍加堵御,以期潮退沙淤渐成滩地。会稽县宋家溇,东有曹娥江、西有三江闸,水俱汇归北流入海。海潮汛发阻遏江流,江水改由中门,遇潮水长发遏仰,曹娥、江水并长,堤岸应加意防护(54)《两浙海塘通志》卷7《本朝建筑四》。。在同一年内先后两位钦差大臣勘察两浙海塘,除说明塘工重要,关键与政治形势变化有关,勘察海塘只是他们去办理巡抚常安贪腐案的顺道而为(55)《清史稿》卷338,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064-11067页。。
九月,新任巡抚方观承的塘工计划在上述基础上有所发展。北塘外涨出老嫩沙涂直接河庄、岩峰、蜀山,乃江海经由北大门旧道。河庄山后有沙南北横亘如脊,江身正溜由引河直下深五尺有余,设竹篓碎石滚坝以杀汛势。北塘三里桥塘外潮沟2200丈,口门宽180丈,于口门进内阨要处设竹篓碎石滚坝40丈。掇转庙塘外潮沟2100丈,口门宽衍远出大尖山外顺迎潮汐,沟尾仍宽十五六丈、深二三尺。在口门进内700丈之小尖山潮神庙前,就其地势坌起处建竹篓碎石滚坝防水内灌,并可为尖山石坝外护。坝长230丈,内130丈应筑土坝,两面用柴镶垫,上加顶土,迎水签桩,横截沟身之100丈,用柴垫高后排筑竹篓碎石滚坝。小尖山至大尖山、大尖山至石宕山处逼近海滨,各有一道民筑土堤,共1156丈。议于潮神庙前接筑竹篓滚坝,在二处各建碎石塘一道。此处原属民修,如民力实有不敷,给发半价,就近交尖山汛弁员稽管,如有残缺令民灶随时修补。南塘地势较高于北,江海全溜正由中门东南掠近雷山过三江口会曹娥江,潮遏江流致虞漫溢,山阴、会稽石、土各工一律加高培厚(56)《两浙海塘通志》卷7《本朝建筑四》。。
乾隆十四年(1749)三月,方观承奏请编辑《两浙海塘通志》,极力称颂清代尤其乾隆登基以来修筑海塘的努力:
我皇上御极之初,即蒙廑念大发帑金,补旧创新,成两塘屹立之势。为一劳永逸之图,统计先后动发大府金钱何止千百余万,支销悉属正项,丝毫无累小民。……现在仁、宁北岸之沙涂绵亘,中门之江海畅流,化险工为平土……皆仰赖列圣之吁谟广远,我皇上之睿算精详。
乾隆只批“知道了”,但其内心惊喜自不待言(57)《浙江巡抚方观承奏请纂辑<两浙海塘通志>折》,《御批两浙名臣奏议·海塘卷》,华宝斋出版社2001年版,第385-390页。。七月火速提拔刚任巡抚一年的方观承为直隶总督。当年乾隆眼中尽是不如意,养民政策受挫,金川用兵不利,群臣针对粮政展开大讨论(58)高王凌:《活着的传统——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这使他隐隐感到统治危机,大开杀戒,震慑群臣。恰在此时,钱塘江塘工终于实现康熙末年以来追求未果的主泓道重归中小门,这对讲究“敬天法祖”的乾隆而言(59)常建华:《敬天法祖、勤政爱民:清代政治纲领研究》,《明清论丛》第五辑,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版,第399-413页。,无疑是一剂证明施政有方的良药。客观来讲,方观承的海塘治理措施与此前讷亲、高斌等人规划并无太大差别,但他在关键时刻获得这一任务,可谓典型的“时势造英雄”。
十月二十日,总督喀尔吉善、署廵抚永贵奏请皇帝南巡临幸浙江:自江流忽趋中小门,北岸各县塘外涨沙尽成腴产。望皇上临幸浙省阅视海塘,俾海若效灵安流顺轨,两浙民生永享安澜之福(60)《闽浙总督喀尔吉善署浙江廵抚永贵奏请南巡浙省海塘》,《南巡盛典》卷55。。这更从侧面说明此次南巡主要是为了消解乾隆胸中的烦闷之气,而钱塘江潮走中门无疑是消解皇帝烦闷的良药。
乾隆十六年(1751)第一次南巡,临幸海滨观潮楼并检阅水师,派遣官员祭祀钱塘江神庙、祭钱塘江(61)《清实录·高宗实录》卷384,第3-6页。。六月,巡抚雅尔哈善奏请重挖中小门引河(62)《清实录·高宗实录》卷417,第25-26页。。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第二次南巡时亲临八仙石等处海塘阅视,“至观潮楼察江水趋南北之势,知大溜直趋中门两岸沙滩自资捍御”,龙颜大悦(63)《海塘录》卷5《建筑三国朝》。。不过,这样的局面并未持续多久,乾隆二十四年(1759)主泓道重归北大门,两浙塘工进入新阶段。
结 语
乾隆初的两浙塘工是雍正末计划的延续,海宁鱼鳞石塘施工中因北岸涨沙不断,学习塘工的刘统勋反对继续施工而与塘工总理嵇曾筠发生冲突被调回京。北岸涨沙不断是雍正十年大潮灾后被冲坍边滩自然恢复的结果,官方表现值得把玩。巡抚卢焯先奏停护岸工程,旋又和总督德沛请改筑老盐仓柴塘为鱼鳞大石塘,被工部驳斥经德沛解释方被恩准,旋被刘统勋奏停。面对不同意见,刘统勋被派实地勘察塘工,旋改变策略,不再彻底反对柴塘改建而是建议循序渐进改建。可是,新任巡抚常安单独上折反对,此举惹怒龙颜,常安就此得罪诸臣,缺乏为官艺术的他最终付出了为诬致死的代价。臣工政策争锋相对,乾隆更换总督重新审视塘工。新任总督那苏图反对改建,并表示不解刘统勋为何没有坚持己见。至此,柴塘改建鱼鳞石塘的计划暂被搁置,转而以间接护岸工程为主,并准备重开中小门引河。那苏图没有完全停止一切塘工更多是出于政治考虑,他已经洞悉地方官民视塘工为利薮的本质,此举说明那苏图做官情商比常安要高很多,也说明刘统勋此前改变塘工态度是官场手段高明的表现。
这次中小门引河的成功带有一定偶然性,康熙末年以来历次主动开挖中小门不成的历史(64)王大学:《雍正朝两浙海塘引河工程中的环境、皇权与满汉问题探讨》,《历史地理》第3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9-50页。,以及乾隆朝后来又屡次努力挑挖中小门引河而终不奏效(65)和卫国:《治水政治:清代国家与钱塘江海塘工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均证明中小门引河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人的主观努力,自然因素起到了更关键的作用。当初建设塔山石坝的目的并不在此,这一无心插柳的客观后果却成为乾隆视为施政不顺的第十三个年头中的一抹亮色。这一宏观的历史背景也成就了新任浙江巡抚方观承,他的海塘维护措施与当年高斌、讷亲的并无二致,但在这特殊的年份,讷亲因西南战事不利而身首异处,方观承却被超拔为直隶总督。同时,方观承与同年被构陷而惨死的常安形成鲜明对比,典型的自然因素造英雄。塘工决策和建设就这样与政治因素、人物斗争糅合,边滩与河口变化的动力机制却成为理解海塘工程自然与人文因素复杂交织的重要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