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线人的青春与传承:无问西东

2019-12-13许然

廉政瞭望 2019年19期
关键词:德阳邓稼先张涛

文/本刊记者 许然

1965年11月4日,邓小平同志视察二重。

四川德阳小青年张涛最近收集到一件宝贝。

那是一本照片合集,由他的祖父一直珍藏在油漆斑驳的木柜里。照片记录下1960年代的德阳与第二重型机器厂(简称“二重”),也是彼时四川三线建设的一个截面。

照片集中,城市主干道正在一点点加宽,两旁树木稀少,未像如今这般密集高大,邮电所已经落成,商业服务业设施还在完善,第一人民医院整洁明亮。工农村的街头巷尾人头攒动,南下到德阳的二重工人们在这里安营扎寨。

拿起其中一张照片,张涛看出了神,那是1958年10月13日——二重动工兴建大会现场。

追梦:三线建设等不得

那天,跟张涛祖父一样来到二重动工兴建大会现场的工人有四万名,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从此以厂为家。“我们来的时候是半夜,就在工棚里住下了。晚上星星都进屋里头了。”95岁的二重离休干部、全国劳动模范赵国有回忆。

在三年后的北京,一则简介引起了清华学子华涌欣的注意。一听说“四川德阳要建成像哈尔滨一样的大工业动力城”,华涌欣的眼里顿时有了光。1962年春天,华涌欣踏上到德阳的火车,从此个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建设绑在了一起。

1964年,毛主席在听取西南地区钢铁产量增长情况汇报时指出,“三线建设我们把钢铁、国防、机械、化工、石油、铁路都搞起来。建不起来,我睡不好觉。”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就此在我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拉开了帷幕。

据统计,当时在川的三线工程有200多个。1965年至1980年国家累计向四川省三线建设投资达414亿余元,约占全国三线建设总投资的20%,四川成为名副其实的三线重地。

张涛手里的老照片印证了这个时间节点,照片背后写道“1965年11月4日,邓小平同志视察二重。”此时,初步建成的二重成为四川三线建设中的重点机械厂,二重工人们也开始了一段争分夺秒搞建设的漫长岁月。

二重铸锻公司加工一厂高级技师龙小平。

由于条件有限,二重投产时,水、气、油、氧常供不上。当时二氧化碳站日产只有300多公斤,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华涌欣便日夜赶工,重新画图设计,和工人们花了3天时间把产量提到了1000多公斤。

为了重油库的投产,华涌欣索性住在油库旁指导生产,毫不在意满是油渍的被褥与衣裤。后来油改气,他就带着工人逐个车间地送气。正送到第二个平炉车间时,由于炉内积存的重油太多,天燃气无法燃烧,浓烟一下子窜上来,只听见“砰”的一声,炉子爆炸了。车间内20多个人被不同程度烧伤,其中华涌欣最严重。治疗一周后,他又赶着回去给其他车间送气……在二重起步阶段,以厂为家的华涌欣们一步步排险除患,保障工厂顺利投产。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彼时的1965年,在北距德阳60公里的绵阳长卿山下,来了一群“没有姓名”的人。参与选址的九院原党委书记李英杰曾细数往事,三线建设等不得,大家接到指令后就开始跋山涉水,在川西北选了梓潼、剑阁以及广元和绵阳等5县2市作为九院新址。

“我们每天翻山越岭开始战斗,无路用棒劈荆棘而行,遇陡坡攀树枝而上。晚上,我们在煤油灯下搞设计绘图,直到深夜。”原核工业24建设公司科长蔡庄华回忆。就是在这般艰苦的条件下,三线建设者们靠着一双双勤劳的双手,在荒山里奏响了现代工业的机器轰鸣。1965年底,参加九院基地施工的人达两万多人。

邓稼先正是那时告别妻儿,来到刚完工的两弹城。夫人许鹿希回忆,离别时邓稼先只说:“鹿希,往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过得就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在此后的十多个年头,邓稼先任院长主内,李英杰任书记主外,俩人既是工作伙伴又是亲密邻居。“困难时期,大伙儿都那么点定量,半饿着肚子工作。办公室紧张时,我们俩就在宿舍里躺下睡觉,坐起来办公。”回忆起两人团结协作的日子,李英杰感触良多。

协作:献出生命又何妨

创新常来源于团队协作中的思维碰撞。同一时期,二重接到了一项大型保密科研项目——生产4米2特厚钢板轧机。当时近千名毕业生被分配到二重,开始了紧张地共同研制。

“当时唯一能参考的就是《德国工程师》杂志封面上刊登的一张图。”那时,二重原总工程师李家楦刚从重庆大学毕业,根据这张图,他和同事们开始了充分讨论,构思设计方案。为了解国外的技术,有一次他和同事在未接到参会邀请的情况下,翻墙进去听相关的交流汇报。

十年后,李家楦团队共同完成了这一国家任务。上世纪70年代初,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被誉为“功勋轧机”的4米2特厚钢板轧机诞生。

而对于三线建设者来说,关键时刻或突发事件更能考验其奉献和牺牲精神。1979年,二重发生了一场油库爆燃事故。张涛祖父的一张照片反映了当时二重油库爆燃的情景:重油库爆炸了,厂里火光冲天,重油库里的设备、管网等烧成了灰烬,黑压压的一片,分不清为何物。

听到爆炸声后,华涌欣不顾三七二十一立马冲到现场,想法子补救。当时他临危受命,担起重油库抢险恢复生产的技术总负责人的重任。现场不能见火,抢修管道就没法用电气焊,他便跟工人一起用法兰盘螺钉连接铺设管道,疏通泵房里的重油。经过七天七夜的抢修,直至炼钢车间的两台平炉顺利出钢后,重油库重大火灾事故才转危为安。凭借在事故处理中表现出的才干,华涌欣开始走向了管理岗位,11年后成为二重第六任厂长。

也是在1979年,同样是次意外事故,邓稼先在新疆罗布泊参与领导核试验时,不顾一切地冲向了事故现场。“没人比我更熟悉那个材料,我去找吧!”眼看着一枚未爆炸的核弹摔碎在地,邓稼先坚持独自前往危险区寻找事故关键材料,遭受到了难以数计的放射性钚辐射。

后来几年,邓稼先常抱恙在身。在直肠癌确诊的半月前,他还在青海开会。会议结束后,他却因剧痛而倒地不起,缓过来后,又赶回两弹城。见状,警卫员游泽华叮嘱他到医院检查,可他却不以为然。邓稼先心中所念的始终是何如进行技术攻关,推动核事业发展。

“为了搞科研,他们无私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游泽华回忆,除了邓稼先,九院的副总师龙文光也在晚年时期与癌症作斗争。在切除了五分之一的肝后,龙文光仍坚持带病工作。对于妻子特地赶来的照料,他颇不习惯,常常笑言:“你回家去罢!当‘单身汉’久了,现在反而不自在。”

但正是邓稼先等这样一批“单身汉”的忘我与奉献,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与第一颗氢弹先后研发出来。这与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最快的速度。

传承:两代人的坚守

当上一辈三线人操着各种口音侃侃而谈,把身体和心灵无私奉献给四川这方水土时,从小在该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们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1971年,李家楦迎娶了从北京归来的谢纯利。为纪念夫妻的团聚,他们给第一个儿子取名李京德。

老两口现已退休,李京德接过父辈的接力棒成为二代三线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模锻压机——8万吨模锻压机就是由李家楦那一代建设者提出设想,由二代三线人李京德们来完成。

与李京德一样,在二重的二代三线人还有许多,比如“全国技术能手”“首届四川工匠”龙小平。龙小平的父亲龙长德曾与张涛的祖父有过短暂共事,那时,龙长德是二重工具分厂的得力钳工。年幼时,龙小平常常到车间找父亲,还对车间工人师傅加工的产品着了魔。

“那时候觉得这些机器很神奇,很壮观。”龙小平说,没想到自己数年后也像父亲一样,成为了一名一线工人。

但龙小平自己口中的“一线工人”,在同事们眼中却是个“大牛”。凭借着31年的车工经验,龙小平练就了一身精加工本领,尤其擅长使用刀具。在车间削直径很小的螺纹时,闭上眼睛,他能仅凭声音准确判断出刀具的走动位置。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完成了多件百万级核电、水电、火电等大型轴类件产品的精加工。

“七分手艺,三分是刀具。”在以龙小平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内,他向记者展示了珍藏在柜子里的各类刀具。为了对各种异形螺纹进行精加工,龙小平常常会为一个个零部件做一套套专属刀具。从宝钢5米轧机到8万吨模锻压机,从小到几毫米大到几米的零部件加工,皆由龙小平与柜子里的这些“定制”刀具所出。

“磨一套刀具要花五六个小时,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去买。”龙小平说,自己从工具厂一步步成长起来,老一辈三线人的传统手艺不能丢。

“技能大师”这个荣誉称号似乎更眷顾三线家庭。在宜宾市翠屏区的三江机械厂,二代三线人彭辉是厂里最优秀的铣工,厂内开设了以其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

彭辉的父亲彭明智是个北方人,曾是车间的磨工。那时候他们一家子坐着火车从河南一路“晃”到了宜宾。让彭明智最苦恼的是四川的阴雨天气和高强度的工作。由于上班久站,腿肿是常有的事。

像李京德、龙小平、彭辉这样的三线家庭,在二重,在德阳、宜宾乃至整个四川还有无数个。虽然火热的岁月已逝,老人们已满头银发,但随着三线后代的坚守,“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之渠便不会断流。就像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所说的,“我不是怀旧,我是要记得。

绵阳梓潼两弹城邓稼先故居。

猜你喜欢

德阳邓稼先张涛
艰苦奋斗的邓稼先
张涛书法作品
冰城“方舱”开建!
邓稼先 献身国防 铸就辉煌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三线建设时期的中国城市化——以四川德阳为中心
车祸
德阳现代城市规划的源起
德阳外国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