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是太极拳的本源
2019-12-12胡继军
胡继军
二十一世纪是健身养生的世纪,太极拳是主流的全民健身养生的运动。太极拳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它源于《易经》,主道家一脉,旁及儒、释、医、武。太极拳吸取了中国古代养生法则,要求心静体松、中正安舒、意念引导、气沉丹田,从而形成了一种动中寓静、静中寓动、柔中寓刚、内外兼修的健身运动。
长期练习太极拳,可以起到对某些慢性疾病的积极康复与医疗作用。如何练好太极拳?首先从无极开始,无极一动生太极,太极动静阴阳分,阴阳开合万物生,静极生动,外静内动,静中有动。所谓“练拳先明理,理通拳法精”,太极拳是内家拳,以修炼内功为本,以虚静为本体,以清静为极致。所以“静”贯穿着太极拳练习的整个过程。如何操作“静”的贯穿呢?笔者根据本人日记和一些零星肤浅的认知笔录,整理如下,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请各位前辈与同人指正。
一、日常生活中的“静”
炎炎的夏天,老百姓常说:“心静自然凉,心烦自然热。”当人的情绪激动时,体表微循环加快,会产生很多热量;而情绪平缓时,微循环减弱,热量减少,人自然会觉得凉快些。双方发生矛盾与争执时,冷静地对待事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与恶果。俗语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有容忍的大度、宽广的胸怀、冷静的思维、平衡的心态,方能平心静气,方能体现出一种“百忍成金”的境界。
俗语云:“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急躁情绪下干事情效率不高并且容易失败,欲速则不达。心不静,则心神不定、六神无主、思虑不周,则事情处理不当,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静其心,定其神,处理事情及为人处事方能平衡心态,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动不如一静”,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还是不做为好。“静极思动”“三思而后行”,加上做事前多静心思考,经过深思熟虑、周密安排,谋定而后动,方能成功。
“静”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家庭中需要“静”,和睦相处,平等相待,互相谅解,互相体贴,互相包容,
“家和万事兴”。“和”,阴阳平衡也。平衡心态,乃需平心静气,冷静思考,妥善处理。以家庭为圆心,以家人为半径,才能画好美满和谐的大家庭之圆。工作中需要“静”,遇事冷静,对事心静,处事平静。静心思量,方能事得圆满。社会中需要“静”,闹世之中需要一颗“平静”的心,一尘不染,不一叶障目,对人对事对物对名对利,无所求,无所依,平平淡淡方是真。生活中需要“静”,无欲无求,随遇而安,顺其自然,是一种淡定而静的平和心态。“静”贯穿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之中,能静心静气,淡定而为,方能快乐自我,健康长寿。
二、健身中的“静”
当人们对生活的关心重点从基本的衣食住行,慢慢转移到健康生活中时,在全民健身中,各种健身运动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同年龄层的健身爱好者,有不同的健身运动方式与方法,在缓解疲劳与压力的同时,能愉悦心情,使身心健康。
青少年在健身中,活泼、好动、学得快,但往往会丢三落四,做动作不到位,整套动作不协调自然。因没有耐心,他们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与体悟,只是把运动健身当作一种爱好,并没有从健身养生的角度去認识与思考。他们认为年轻身体好,俗语云,“年轻就是本钱”,所以,在健身活动中心浮气躁,思想开小差,这是青少年普遍的童心未泯的表现。
成年人又因工作、生活、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健身过程中往往是为运动而运动、为健身而健身,处于一种在主动与被动之间的游离的健身状态,不能很好地认真对待健身运动,不能坚持,常常以无时间或时间不够用为借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看不到明显的健身效果时,就放弃了健身。人在现实生活中,因生存、名利、攀比的浮躁心态,不能平和心态,内心不能清静,做不到心静体松、恬静无欲,摆脱不了世俗的竞争,又怎能在健身中达到一种无欲无求的心静状态?又怎能在健身后身心愉悦呢?可谓“大都心足力不足,只恐身闲心未闲。但得心闲随处乐,不须朝市与云山”。
老年人在健身中,通过科学的、合理的运动健身,可以强身健体、防病祛病、延缓衰老。但是很多老年人经过几年或十几年的锻炼,并没有达到健身的效果。曾经有老年人问我为什么会这样,我是这样回答的:首先,无论你的动作是高是低,必须要正确规范。其次,运动量要合理。再有,必须静下心来。俗语云:“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有的老年人因家务事,一边锻炼一边想着家务,或一边锻炼一边聊天,心不静,体不松,呼吸不自然,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又怎能有健身效果。正如一缸浑浊的水,只能越搅越浑。只有不动,静下来,经过自然沉淀,方能清澈。
“静”中健身、“静”中养生。健康才能有真正的快乐,快乐是健康最好的“调节剂”。应以一种平静的、享受的心态去健身,如果没有这种心态,就不能得到心理的调节与心灵的平静,无法达到身心健康的效果。
三、太极拳中的“静”
太极拳是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动静相间的运动,以虚静为本体,以清静为极致。
太极拳练习,从站桩、基本功、套路、推手、散手到实战技击,都离不开身心松静。只有“静”才能充分发挥太极拳内在的神、意、气统一,达到神意内敛、气不散乱、动静合一的境界。
太极拳功夫的提高,都是从松静松柔上去寻找和体现的。因为太极拳是内家拳,以主静主内为主,由松柔入手。无静无松,神就散了,气就上浮,只是停留在外形的表现形式上,体会不到内在的变化,就无从体悟太极拳对健身、养生的功效,更谈不上达到上乘功夫的境界。
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学者初上场时,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又云:“未打拳时,心平气和,浑然一太极气象。将打拳时,神恬气静至手足。”
太极拳的“静”,是看不见的内在神、意、气的中和运动。它虽静,但静中藏动机;虽是动,但动中存静意;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是因,静是果;动是手段,静才是目的。静能和,和能内外协调;静能通,通能身心松透;身体如同虚空状态,神宁心静,处处是静,平心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