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19-12-12王娜
王娜
[摘 要]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学改革。基于此,本文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定义、类型和优势入手,结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指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不足之处,并给出了高效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方法,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合理应用主题式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方法及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实现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关键词]数字化 高职院校 计算机
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探究能力,可以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但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存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主体不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不集中、数字化教学资源质量偏低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功能滞后等问题,对数字化教学资源重要作用的发挥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数字化教学资源分析
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是指通过数字技术处理之后,能够在多媒体环境或者网络环境下共享的教学资源,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视频及题库等教学资源。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数字化教学资源又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按照载体不同,可以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划分为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这两类,软件资源主要是指题库、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教案等内容,硬件资源主要是指移动终端、计算机及投影仪等设备。按照资源应用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划分为教师资源库和师生共享资源库这两类,教师资源库是指教师所应用的教案、教学大纲及课程试题等内容,师生共享资源库是指教学辅助程序及数字图书等资源[1]。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备显著的工具性、可操作性及创新性。其中的工具性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未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必须明白计算机将会成为他们未来工作和继续学习的重要工具,这也就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呈现出显著的工具性特征。可操作性是指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熟练操作计算机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是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因而该课程具备显著的可操作性。创新性是指在信息时代里计算机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计算机中的各种软件会不断添加新的功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创新,及时添加最新的软件功能及相应的操作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跟得上社会的发展需要。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不足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数字化教学资源非常适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比较符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可以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上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缺乏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主体。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开展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由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中心负责,各个学院的教学管理中心、专业教师和院系学生协同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研发,保障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准确性及全面性。在上述资源研发的主体中,专业教师和院系学生占据重要位置,但就目前的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研发状况而言,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研发工作都由教务管理中心和院系教学管理中心负责,专业教师和院系学生的参与度非常低,导致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不符合教师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更好地发挥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要作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不够集中。受到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都分散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中,不同网络平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在不同的硬件环境下运行,数字化教学资源查找难度较大,教师和学生难以高效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导致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更多的时候是流于形式的,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应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质量不高。在高职院校中,不同开发者开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存在着良莠不齐的问题,使得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体质量不高。由专业计算机人才研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内容的全面性及规范性方面是比较优异的,但容易与教学内容出现一定的偏差。教师研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虽然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但是技术水平不高,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很容易出现视频崩溃或者题库出错等问题,会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带来不好的影响。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功能较为滞后。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普遍存在功能滞后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应用统一的平台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研发,使得不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难以对接起来,不具备一定的兼容性,很容易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过程中产生“信息孤岛”的问题,难以更好地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均会受到不同的影响[2]。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具备显著的应用优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常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有视频、课件、题库及软件等,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充分整合这些数字化教学资源以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信息化发展,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远程学习及在线讨论,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支持下,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常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如下。
1.主题式教学模式
主题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将提高高职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并针对此制定不同的教学主题,通过对教学主题相关问题的教学分析,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内容的认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开展主题式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明确课堂教学的主题,并且根据主题设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个小问题,各个学习小组可以應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分析问题和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简言之,主题式教学模式的流程为明确主题、设置问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
2.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提出多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问题开展自主探究或者合作探究,要求学生或者学习小组就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递进式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电子贺卡的制作”为例,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电子贺卡是什么?它与传统贺卡的区别在哪里?电子贺卡的特点有哪些?如何制作一份漂亮的电子贺卡?等等。通过层级式的问题提问,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电子贺卡制作的相关知识,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之后,会更加容易理解与掌握相应的知识点[3]。
3.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又被称为情境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构建技术虚拟情境,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Word图文混排”为例,某教师将“黄河”作为图文混排主题,教师首先应用多媒体视频播放黄河波澜壮阔的景色,达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同时又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要求学生通过数字化资源的搜集自主完成“Word图文混排”的作业。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也会搜集到一些与黄河污染相关的资料,有些学生会将这一内容作为作业的主题,通过这个作业也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达到了在提升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实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教学目标。
4.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将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技术作为基础,引导多名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同一个学习任务进行研究,通过小组中不同成员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方面:明确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Word表格制作,要求学生可以创建并编辑表格、设计表格格式,并在表格中进行简单的数据计算等。明确学习组织结构。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性格特点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一般一个学习小组由四到六名学生组成。提供合作探究学习环境。教师需要为学习小组提供合作探究学习的网络环境,如微信群或者网络学习平台等。搜集各类数字化学习资源。各个学习小组的组长负责具体的分工,每个小组成员搜集不同范围的学习资料,通过小组整合完成学习任务。完成结果的交流与讨论。根据得出的结论进行学习总结,为未来的合作探究积累成功经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保障合作探究学习平台的有效性,确保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探究方法[4]。
结 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提高自身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重视,合理开发,合理应用。通过本文的上述分析可知,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理念,认识到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及应用的不足,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应用教学方法,保障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计算机行业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丽娜:《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北方文学》2018年第2期,第210页。
[2]方桃:《数字化资源建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现代职业教育》2017年第36期,第240页。
[3]郑志凌:《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17卷第6期,第100-102、130页。
[4]葛志勤:《高职计算机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研究》,《新课程》(上)2013年第3期,第104-105頁。
作者单位:西安汽车职业大学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