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联结、熟虑系统匹配干预对身体活动的促进作用
2019-12-12许昭魏平毛志雄
许昭 魏平 毛志雄
摘 要:为了考查情感联结、熟虑系统匹配干预对身体活动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从872名被试中筛选出159名身体活动不足、负性情感联结高的被试,根据被试特征与干预方式的匹配性分为4个组,分别实施4周干预,并检验干预效果。结果显示:1)情感干预匹配组的情感干预效果最佳;2)熟虑干预匹配组的熟虑干预效果最佳;3)身体活动干预效果:匹配组>不匹配组>对照组。结果表明:1)两种干预方式均能提高个体的身体活动,但匹配干预的干预效果优于不匹配干预;2)情感联结干预的剂量效应还不明确,个体对意图等的执行能力影响身体活动;3)冲动系统与熟虑系统对身体活动的控制是交互模式。
关键词:身体活动;情感联结;熟虑系统;干预
1 问题的提出
身体活动的生理效益、心理效益已广为人知,但“知而不行”的现象非常普遍。为解决这一问题,锻炼心理学工作者将许多健康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型引入锻炼心理学领域,试图来解释、预测、干预身体活动,如计划行为理论、转换理论模型等。这些理论对于人们参与锻炼意图的解释率很高,但是对行为的解释率都不理想[1],基于这些理论的干预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2]。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者致力于发现、改进,或建立能够有效解释或预测普通人群身体活动动机和行为的有效理论模型。
以上健康行为改变的理论模型大多数基于理性决策理论,认为个体对身体活动的作用及结果进行认知评价,并形成理性的行为决策。而决策领域的研究早已表明,人的决策非“纯理性”决策,并出现了许多双加工理论的观点,如双过程模型、双重编码理论、双过程推理理论等。Strack和Deutsch[3]提出的熟虑-冲动模型就是一种双加工理论。
许昭基于熟虑-冲动模型提出了身体活动熟虑冲动模型(Reflective-impulsive Model of Physical Activity,简称RIMPA)[4],如图1所示。该模型认为,个体可能不仅在对身体活动的理性态度和结果期待(理性加工)上存在差异,在对身体活动的直觉反应(非理性加工)上也不同,身体活动由熟虑系统、冲动系统,以及改变两者对身体活动作用强度的调节变量(个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共同决定。RIMPA将锻炼行为的研究从理性系统扩展到双系统(理性系统和非理性系统),有助于理解人们不进行身体活动的原因,并对身体活动进行预测、干预。
身体活动的熟虑冲动系统模型根据RIMPA,综合已有的锻炼心理学理论并实施检验,结果显示,熟虑系统和冲动系统对身体活动的解释率分别为0.21和0.11,且受意志品质等的调节[4]。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情感联结、熟虑系统匹配干预对身体活动的促进作用
这一结果提示我们,人们不参与身体活动既取决于熟虑系统,还取决于冲动系统以及意志品质。基于理性决策的身体活动理论主要关注行为的熟虑前因,这些理论假设,给个体呈现干预信息能改变个体有意识的认知,并使行为发生改变。研究结果也表明,这些干预能有效改变行为的意图,但是不能有效改变行为。
只针对个体熟虑系统实施干预、所有个体采用相同干预方式,干预效果可能欠佳。应针对不同熟虑系统、冲动系统、意志品质的被试,实施不同的干预方式。为了检验这一问题,本研究拟实施实验,针对不同被试特征采取不同的干預方式,检验干预方式的有效性,探讨个体特征与干预方式的匹配性,为提高身体活动干预效果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选取某省三所院校非体育专业18~23岁大学生872名,平均年龄20.15±1.29岁。
2.2 测量工具
2.2.1 熟虑系统问卷
熟虑系统测量采用自陈式纸笔测验[3],包括锻炼态度、社会支持、主观规范、主观行为控制感、自我效能、积极结果期待等6个维度[5-7],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4、0.82、0.84、0.74、0.80、0.87。
2.2.2 意志品质问卷
使用李佑发编制的BTL-L-YZ 1.0意志品质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3。
2.2.3 国际身体活动问卷(IPAQ)
最近7天回忆问卷简版[8]。
2.2.4 SC-IAT测验程序
采用SC-IAT测量情感联结[9],使用E-prime2.0编制SC-IAT测验程序。
2.2.4.1 SC-IAT测验词汇筛选
根据访谈以及他人研究结果[10-11],选定72个SC-IAT测验词汇,让27名被试进行评定后,保留50个词汇(身体活动10个、积极情感20个、消极情感20个)。
2.2.4.2 SC-IAT测验流程
练习阶段,被试在做出反应后,分别呈现蓝色的“YES”或红色的“NO”给予反馈。实验阶段,要求被试对屏幕上的词汇做出反应,对于1 500 ms不能作答的被试,提示“请尽快回答”,以减少控制加工。
2.2.4.3 SC-IAT数据处理方法
用D分数表示情感联结,删除错误率≥20%的被试,以及反应时>10 000 ms、
2.3 研究过程
2.3.1 被试分组
经过测试后,从872名被试中筛选出159名低身体活动(IPAQ得分小于1000)、低情感联结(D分数<-0.1)的被试分为4组,除对照组39人外,其余每组40人。采用组间设计,自变量:干预方式与被试特征的匹配性。高意志品质指意志品质得分>171,低意志品质指意志品质得分<140。具体分组及干预方式如表2所示。
2.3.2 干预内容设计
2.3.2.1 熟虑干预内容设计
熟虑干预以增加关于身体活动的知识、增加社会支持等为主要目的。干预内容举例如下:体育锻炼能强健肌肉、增强身心功能、促进内啡肽的分泌、缓解身心压力、提高生活满意感和主观幸福感等。
2.3.2.2 情感干预内容设计
1)建议被试自主选择身体活动强度、项目,引导被试主动体验身体活动带来的积极情感。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通气阈及以下强度的身体活动中被试体验到的主要是积极情感,通气阈以上强度的锻身体活动中被试的积极体验不断降低、消极体验不断增加,并影响身体活动的坚持性[13]。
2)融合当前热点、每天的天气情况等,增加干预内容与被试时空的相近性,促进情感联结的形成和强化。
3)冲动系统中的各成分不能给出事物的实际效用或价值,是以经验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利用内隐强化效应,重复积极情感,增强被试身体活动与积极情感的联结[14-15]。
4)利用偶像效应,宣传偶像的身体活动经历,增加被试对身体活动的认可,从而增加被试的情感联结。
2.3.3 干预及测试过程
征得被试同意后,根据不同组别,主试每天给被试发送2~3条干预信息,干预持续4周。对照组不实施干预。
干预结束后实施测试,测试指标包括情感联结、熟虑系统、身体活动。
2.4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协方差分析、卡方检验。
3 结果分析
3.1 干预前后各变量描述性统计
11人准备参加其他考试退出实验,有效被试148人。
3.2 干预效果分析
3.2.1 情感干预效果分析
以前测情感联结为协变量,组别对后测情感联结影响的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排除前测作用后,各组后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F(3,143)=43.19,P=0.000,R2=0.43,修正后的R2=0.41。
LSD比较结果如表5所示,情感联结的干预效果:组1>组2、组3和组4,组2、组3>组4。情感干预效果的差异主要由干预方式导致,由此可知,对于低情感联结者,两种干预方式均能提高被试的情感联结,干预效果:情感干预>不匹配干预>无干预。
3.2.2 熟虑干预效果分析
以前测熟虑系统为协变量,组别对后测熟虑系统影响的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排除前测作用后,各组后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F(3,143)=11.54,P=0.000。R2=0.59,修正后的R2=0.58。
LSD比较结果如表5所示,熟虑系统的干预效果:组2、组3>组1、组4,组1>组4。熟虑干预效果的差异主要由干预方式导致,由此可知,情感干预与熟虑干预均能提高被试的熟虑系统,干预效果:熟虑干预>情感干预>无干预。
3.2.3 各组被试的身体活动干预效果分析
以前测身体活动为协变量,组别对后测身体活动影响的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排除前测作用后,各组后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F(3,143)=22.32,P=0.000,R2=0.32,修正后的R2=0.30。
LSD比较结果如表5所示,身体活动的干預效果:组1、组2分别优于组3、组4,组3优于组4,组1和组2无差别,即匹配干预>不匹配干预>无干预。
3.2.4 各组走楼梯人次结果分析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干预后4组走楼梯人次存在显著差异,χ2=22.14,df=3,P=0.000,两两比较结果如表6所示。
4组被试之间进行6次两两比较,为了降低Ⅰ型错误,将α调整为0.05/6=0.00833。由表6可知,在α=0.00833水平上,走楼梯人次组1、组2显著高于组4,这与后测身体活动的结果分析相一致。其他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4 讨论
4.1 情感干预方式的干预效果
组1的情感联结、熟虑系统、身体活动都得到了提高,这表明情感干预不仅能提高情感联结,也能提高熟虑系统,从而增加身体活动。组1身体活动的增加主要由积极情感联结的增加所致。
在冲动系统中,人们可能并不知道刺激的本质特征,就能体验到某些情感,但这些情感不能代表这种刺激的本质特征[16]。如个体可能对跑步的本质特征并不了解,但已经产生了积极或消极的情感、轻松或疲劳的体验[17-18]。
冲动系统以经验为主,无需演绎推理就能快速产生情感。在冲动系统中,由一种特定的情境就能激发情感,这种激发不是由行为的效益决定的,身体活动情境中,冲动系统主要是与身体活动相关的联结线索。一旦带有效价的身体活动联结在冲动系统中形成,一个小的知觉输入就能自动激发情感评价,从而导致对行为的趋近或归避趋势。例如,尽管个体知道身体活动是有益的,但一提到身体活动个体依然会产生消极情感[19],由消极情感、个体的习惯、动机定向等引发的行为图式被激活、扩散,从而引发行为[20]。
本研究表明,通过情感干预可以使情感联结改变。情感干预匹配组被试的D分数在干预后得到显著提高,仍有47.22%的被试的D分数为负值,分析其原因,D分数表示的是相对数值,实施干预后,虽然积极情感联结得到了显著提高,但由于负性情感联结过高,导致D分数仍为负向。
4.2 熟虑干预方式的干预效果
对组2、组3实施熟虑干预,被试的情感联结、熟虑系统、身体活动都得到了提高,两组熟虑系统的提高不存在差异,但身体活动的提高组2优于组3,这表明,意志品质是熟虑系统与身体活动之间作用的调节变量,高意志品质比低意志品质的被试对意图等的执行能力更强,即熟虑干预对高意志品质的个体更有效。
熟虑系统中,行为是决策的结果,需要注意资源的参与,受对行为结果的价值等评估的影响。理论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对熟虑系统实施干预:一是提高熟虑系统,即提高个体的身体活动态度、对积极结果的期待等;二是提高个体参与身体活动的意志品质,或对负性情感联结的自我调控能力。
综上,本研究表明采用熟虑干预可以提高熟虑系统,但意志品质调节熟虑系统对身体活动的影响。基于身体活动促进的干预,既需要提高熟虑系统,还需要促进对熟虑系统的执行能力[21-22]。
4.3 干预方式与个体特征的匹配性
本研究显示,两种干预方式均能提高被试的身体活动。组2和组3两个系统的提高无差异,但是组2身体活动的增加高于组3,这种差异主要是干预的匹配性导致的,熟虑干预对高意志品质的低情感联结被试效果更好,因为意志品质促进了被试对意图等的执行能力,从而提高了身体活动。由此可推断,组1身体活动的增加主要由冲动系统的提高导致,而组2身体活动的增加主要由熟虑系统的提高导致。
此外,组1被试D分数的提高优于组2,组2熟虑系统的提高优于组1,但是身体活动的增加不存在差异,由此可知,组1身体活动的增加主要由积极情感联结的提高导致。因此,身体活动的干预效果是由干預和干预的匹配性导致的。
以往研究者们实施的身体活动干预,主要是对锻炼态度等熟虑系统进行干预[19],干预的成效不一,干预方式与被试特征不匹配,可能是原因之一。本研究尝试根据被试特点,实施不同的干预方式,检验了不同方式的干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以后的身体活动干预中,无论是大众健身的宣传[23-24],还是实施身体活动干预研究,应针对不同个体特征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具体如表7所示。
实施个体干预时,可以先测量各变量,然后根据表7提供的相应干预措施来实施干预。
实施群体干预时,个体各变量的测量存在一定困难,可能导致无法有针对性地实施匹配干预,但可以考虑在熟虑干预的基础上,增加意志品质、情感联结干预。
4.4 熟虑系统、冲动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熟虑和冲动加工通过多种方式共同决定行为,目前引起广泛关注的有两种预测模式:相继模式和交互模式。相继模式假设:行为要么受纯粹的熟虑决定,要么受纯粹的冲动决定。例如,俱乐部中的身体活动主要是熟虑过程,而日常生活中的身体活动组织性或形式化更弱,受冲动过程影响更大。交互模式认为,熟虑过程和冲动过程共同控制行为。本研究表明,情感干预和熟虑干预均既能提高积极情感,又能提高熟虑系统,因此可以推断,冲动系统和熟虑系统并非两个完全独立的系统,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体现在:一是相互激活与促进,二是相互竞争。
两个系统的相互激活与促进作用体现在形成和激活两个方面。1)熟虑系统各变量影响着冲动系统的形成,情感干预也能促进这些熟虑系统变量的提高;2)两个系统对身体活动的作用不是独立的,熟虑系统中的身体活动图式能激活冲动系统中相关联的行为。
两个系统还存在相互竞争作用。熟虑系统的执行需要认知能力及意志努力,注意分配、个体不适宜的唤醒水平等都影响熟虑系统的执行。与之相反,冲动系统快速、需要很少的认知能力及意志努力,在熟虑系统难以执行时,冲动系统会控制行为的执行。
5 结论
5.1 两种干预方式均能提高个体的身体活动,但匹配干预的干预效果优于不匹配干预。
5.2 情感联结干预的剂量效应还不明确,个体对意图等的执行能力影响身体活动。
5.3 冲动系统与熟虑系统对身体活动的控制是交互模式。
参考文献:
[1]Pfeffer I, Strobach T. Executive Functions, Trait Self-Control, and the Intention-Behavior Gap in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J]. 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 2017, 39(4):1-16.
[2]Zarski A C, Berking M, Reis D,et al. Turning Good Intentions Into Actions by Using the HealthAction Process Approach to Predict Adherence to Internet-Based Depression Prevention: Secondary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2018, 20(1):e9.
[3]Strack F, Deutsch R. Reective and impulsive determinants of social behavior [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004, 8(1): 220-247.
[4]许昭,毛志雄.身体活动熟虑-冲动双系统模型的构建与检验[J].体育科学,2015,35(8):16-23.
[5]胡艳.计划和障碍自我效能对锻炼意向到行为过程的解释和干预[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6]李业敏.锻炼意向与行为的关系:计划、自我效能与社会支持的作用[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7]沈梦英.中国成年人锻炼行为的干预策略——TPB与HAPA两个理论模型的整合[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8]屈宁宁,李可基.国际体力活动问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3): 265-268.
[9]Karpinski A, Steinman R B. The 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SC-IAT) as a measure of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Social Psychology, 2006, 91(1): 16-32.
[10]史偉锋.锻炼相关剌激的情感启动效应[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11]Bluemke M, Brand R, Schweizer G, et al. Exercise might be good for me, but I dont feel good about it: Do automatic associations predict exercise behavior· [J]. Journal of Sport &Exercise Psychology, 2010, 32(1): 137-153.
[12]艾传国,佐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在群体认同中的初步应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 19(4): 476-478.
[13]Ekkekakis P. People have feelings! Exercise psychology in paradigmatic transition.[J].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2017(16):84-88.
[14]Hofmann W, Gschwendner T, Castelli L, Schmitt M. Implicit and explicit attitudes and interracial interac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ituationally available control resources [J]. 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2008, 11(1): 69-87.
[15]Hofmanna W, Friese M, Wiers R W. Impulsive versus reective inuences on health behavior: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review [J]. Health Psychology Review, 2008, 2(2): 111-137.
[16]Hofmann W, Gschwendner T, Friese M.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and self-regulation: Toward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erspective on behavior determination by automatic versus controlled processe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8, 95(1): 962-977.
[17]Brand R, Schweizer G. Going to the gym or to the movies·: Situated decisions as afunctional link connecting automatic and reflective evaluations of exercise with exercising behavior [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015, 37(1): 63-73.
[18]Antoniewicz, Franziska, Brand R. Automatic evaluations and exercise setting preference infrequent exercisers [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014, 36(1): 631-636.
[19]Pirolli P , Mohan S , Venkatakrishnan A , et al.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 and Reminder Effects on Behavior Change in a Mobile Health System: A Predictive Cognitive Model[J].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2017, 19(11):e397.
[20]Murri M B, Ekkekakis P, Menchetti M, et al. Physical exercise for late-life depression: Effects on symptom dimensions and time course[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8(230):65-70.
[21]DeckerE S, Ekkekakis P. More efficient, perhaps, but at what price· Pleasure and enjoyment responses to high-intensity interval exercise in low-active women with obesity[J]. Psychology of Sport & Exercise, 2017(28):1-10.
[22]Schuch F B, Morres I D, Ekkekakis P, et al. Exercise works for depression: bridging the implementation gap and making exercise a core component of treatment[J]. Acta Neuropsychiatrica, 2017, 29(2):124-126.
[23]Ladwig, Matthew A, Hartman, et al. Affect-based exercise prescription: An idea whose time has come·[J]. Acsms Health & Fitness Journal, 2017, 21(5):10-15.
[24]Ekkekakis P, Belvederi M M. Exercise as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Time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trials to clinic·[J]. Gen Hosp Psychiatry, 2017(49):A1-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