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如何走向未来

2019-12-12张颐雯

北京文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传统

自古以来,阅读都是人类自身发展和文明传承最重要的媒介。人们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阅读一方面滋养了人的精神,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来源;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交流,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思想在阅读中得到碰撞和提升。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出现,网络特有的链接方式、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多彩的图文声像信息的采用,近年来阅读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不再局限于报纸、书籍等传统阅读,相对于传统媒体,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阅读,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新鲜的阅读体验。新媒体拥有便捷、舒适、直观和互动的特性,阅读的趣味性也在增加。同时,新媒体特殊的传播方式,为个人的自由表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

阅读方式已经逐渐从单一的纸质阅读,发展为多种阅读方式并存,很多朋友看到了传统阅读方式与新媒体阅读各自的优势和不同,并进行总结与归纳。他们把两种阅读方式更科学地称为系统性阅读和碎片化阅读。对众多的读者来说,阅读方式的拓展到底是利还是弊?如何评价碎片阅读和深度阅读的优劣和差异?面对今天快节奏的生活和海量的信息,应该如何计划并安排自己的阅读?以上是网络时代的读者朋友们遇到的新变化和新问题。本年度的“文化观察”栏目,我们的作家和读者朋友就以上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将个人的阅读体会与理性思考分享给大家,我们将相关讨论和思考的要点汇总于此,供读者朋友交流参考。

一、 新媒体阅读的发展和优势

当下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意义深远的影响,“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作为新的生活方式的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生活方式,也颠覆着文字内容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阅读不再局限于报纸、书籍等传统媒介,新媒体为媒介的阅读获得了急速的成长。

从早期的博客到网络文学、从微博热点到公众号文章,新媒体阅读迅速发展起来。因为传统书籍出版的种种限制,也因为网络的快速普及,一批年轻作者把文学作品发布在早期的贴吧、博客,多家文学网站顺势发展,成为网络文学的平台和助推,还出现了唐家三少、宁财神、南派三叔等一大批市场化网络作家。文学创作的影响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以讲故事、重悬念、快节奏为特点的网络文学,作为新的通俗文学形式,成为传统文学的重要补充。众多的90后、80后都是网络文学的拥趸,也是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电子游戏的重要受众。之后兴起的公众号和微博无穷无尽的热点事件,使数字阅读加快了速度。文字、声音、影像、电子游戏、交互式新媒体产品等不同形态的内容形式。

新媒体阅读的优势和特点体现在阅读方便,信息量大,有很强的共享性,人们也会因为在新媒体发现自己的兴趣点,而发展出更丰富深入的专业阅读,进而拓展阅读空间。一些优秀的网络文学平台,豆瓣阅读、部分有特色的公众号以及各类网络媒体中的内容,还包括传统纸媒转型成功的新媒体,这些网络平台通过大数据的精准定位,将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以社交聚合读者,以交流生产内容,比之以前的传统媒体单一的输出方式有了很大变化。有作者举例了《三联生活周刊》的新媒体产品,策划读书分享会、作家交流会进行线上交流。也曾策划了一档关于20世纪世界顶级小说家作品的文学精品课,邀请原作译者、学者和作家,进行作品、作家解读,以图文、音频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并有偿出售,这可以作为传统纸媒的转型示范。随着互联网发展所展开的新媒体阅读,都是基于互动、问答、互评形式的文字平台。阅读将不再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是读者在互相交流中寻找意义,对认同的肯定、对分歧的包容,这是新媒体时代数字读者所具备的特质。

新媒体阅读带来了廣泛的读者和极大的市场红利时,问题也变得显而易见,最直接的问题是互联网的成本低,门槛也低,监管难度大,信息的泛滥化泡沫化,文学作品低俗化也在所难免。对于网络所提供的知识和信息,人们很难把握其准确性,也经常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仅了解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对其他信息视而不见,容易被十分片面的信息所诱导和左右。

另一个问题影响更加隐蔽也更加深远。碎片化内容常常给人一种错觉,学了几个新名词,就等于学到了新知识。把几个新名词当成新知识,并认为这就是学习的全部内容,用这样的方式阅读必然是浅层次的和不完整的,是孤立的而非系统化的,是表象而非本质的,从本质上来说只是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缺乏关联。这样对获取知识的路径确实为读者增加了谈资,扩大了视野,但价值也仅限于此。我们关注的一个公众号,公众号所发的一篇文章往往就是一个碎片化的内容,这篇文章一般不大可能让你获得系统化的知识,接下来就要看你如何看待这一点知识了,相比于什么都不懂,获得哪怕一点点的知识总归是好的。只是,这点知识毕竟是浅层的、是表面的。有作者打比方说“它就是知识海洋里极其微不足道的一滴水”。

所以,与系统化的学习,整体性的知识结构相比,碎片化阅读的缺陷是明显的。

二、 传统阅读方式不可取代

曾经有人发起过一个“读不下去的书”的网络投票,结果《红楼梦》《百年孤独》《三国演义》《水浒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中外名著名列前茅。时代的巨大变化并非个人可以改变,王蒙先生也道出了他的担忧,“尽管这是个噱头,但也反映了当前形势下,用浏览代替阅读,用传播代替服务,用碎片代替经典的现象,造成我们的文化有断裂的危险。” 王蒙先生的忧虑值得我们反思和警醒。不要说百年前闲暇的田园时代,近到20世纪80年代的全民读书热,我们仍然记忆犹新,而今天,新世纪的新媒体阅读以惊人的力量席卷而来。有读者给出了其可能出现的结果:根据一项针对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研究表明,长时间停留在文本表层的阅读方式,会令人产生思维的惰性,进而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愿积极主动解决问题。所以,新媒体时代个人对智识提升的需求,与破碎的时间环境之间的冲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传统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又在哪里?如何将系统化的阅读在全社会保持和扩大?本年度“文化观察”栏目的多篇文章对此进行了重新审视。

首先,经典作品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并通过作者、编辑等众多专业人员的协作,才能广泛地传播,这一检验、出版和流通过程是网络媒体难以替代的。这个过程中,传播人类精神食粮的载体——书籍和报刊——必然是最佳选择。传统的阅读体验和新媒体阅读,是两种颇为不同的阅读体验,如同我们不会因为快餐的出现而放弃了手工烹饪,也不会因为汽车的出现而拒绝行走。读者朋友们在谈及新媒体阅读的优势和问题的时候,更多地想到了自己从传统阅读中所收到的益处,获得的成长,以及更深刻的情感记忆。在你的枕边放几本你最喜欢的书,睡前手捧一本书,图书馆里的倾情阅读,与你一味地刷流量所获得的幸福感是不可比拟的。

很多读者谈到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传统阅读的美好时刻,情真意切,打动人心。有的读者回忆自己阅读古典名著时的感受 ,那种美好时光令人回味:“真正的阅读必是全情投入的,尤其是那些历经岁月考验的经典书籍,更需要放慢、再放慢自己的阅读速度。一本《红楼梦》,如今读来字字珠玑,自不敢怠慢。咬文嚼字不过瘾,索性放声朗读,每天读上三五页,120回,从春读到夏。读到欢快处喜不自禁,读到悲伤处哽咽不已。此次身临其境般的阅读体验让我受益匪浅。”“品读《老人与海》,在它简洁有力的文字中,我会慢慢被圣地亚哥的精神感染,也会对马林鱼心生敬佩之情,正是二者的相依相存,让我见证了一场神圣的搏斗,在这场博弈中我能感受到内心的愉悦与升华。”通过阅读类似的名著,读者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心智、增长见识,在时间的积累中减少思想中的愚昧。

也有的朋友写出了阅读当下文学作品的经历:“军事题材的小说从《小兵张嘎》《智取威虎山》到《高山下的花环》……我读得常常感觉到枕边硝烟四起、炮火连天的。用我妻子的话总结我对于军事题材小说的偏爱,那就是:没有见过你这样带着感情、身临其境读书的。幸亏身边没有手枪,要不然你早就把我当作坏人,枪毙了好几百次了。”“现在我阅读小说作品主要来源是文学杂志,尤其是对《北京文学》(精彩阅读)里的‘好看小说爱得上瘾。这些好读好看的小说作品,或让人欢喜或让人忧伤,往往让受众在阅读过程中忽然掩卷沉思。”……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深度阅读带给我们美好感受的同时,也有不少读者谈到它所带来的个人能力和智识的提升。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经历过时间的考验,经历过泥沙俱下的时代依然闪烁光芒,必然有着独特的气场和特征。人们在这样的作品中探索人性,提升个人思想素质,观照自我精神世界;从自我向外延伸,更可以懂历史,识真知,引发对生活本质的有益思考;同时这种反复斟酌、细嚼慢咽的深度阅读,有效地锻炼记忆力、想象力、思辨力。诗词要推敲、细品;历史需厚积薄发,融会贯通;哲学更待漫长而艰难的思索。还有理工科知识的阅读掌握。严谨科学的态度,攻坚克难的勇气,担当作为的精神,刚毅坚韧的气质,这些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人文素养,不是凭碎片化的新媒体阅读能获取的,必须靠细嚼慢咽的系统性阅读去潜移默化地培育。阅读经典作品以及那些需要严密逻辑思考的内容,必须全身心投入、细致体会,只有如此,才能够得到思维带来的乐趣。这是短短的几分钟的碎片化阅读所绝对不能容纳的。

三、 如何创造新时代的阅读体验

我们该如何阅读?这一原本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在今天被提出、被讨论。说明了社会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全方位的、意义深远的改变。

其实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并不重要,新媒体阅读和传统文本的阅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真正重要的不是内容的系统化与碎片化,而是一个人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如果你把碎片化内容视为一种引导,视为一个激发你学习的兴趣点,那么碎片化内容对你而言同样是有帮助的。没有人会在刚起步的时候,就去进行系统化的学习,碎片化内容可以让你判断你究竟对哪个领域感兴趣。而系统化阅读又可以令你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深入下去。所以,重要的是我们阅读的目的是否达到,是否将阅读到的知识加以利用,并赋予它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如何进行两种阅读方式之间的互补和选择?有读者朋友具体介绍了自己的阅读经验,我们在这里提炼出来,也提供给大家一个参照。一是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解决系统性阅读的时间问题。还可以选择一天当中相对固定的两三个时间段来集中打理庞杂的信息,将碎片化阅读统合好,不让大脑思维被碎片化阅读填充。有人对阅读时间进行了比较严格的分类。网络浏览仅仅止于信息层面,充分利用它的快捷、便利和包容,而一旦有了一块相对较完整的时间段,都会去选择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是一部长篇作品,也可以是中短篇欣赏,这样安排,时间就充裕了,还兼顾到了对时事信息的了解。二是方法问题。要在海量的信息中快速高效地过滤掉泡沫和垃圾,筛选那些有价值的信息。新媒体阅读短小、迅速,对视力有损伤,几乎无法进行频率较高的深阅读,但可以将发现的重要信息收藏起来,并由此发现兴趣点,拓展阅读深度,延伸阅读范围,把数字化阅读与走进书店、图书馆阅读结合起来。三是传统阅读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快、全、杂的特点,补全系统,甚至找到不同的观点,丰富自己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使知识更加系统、全面、客观、深刻。通过互相取长补短,从“浅阅读”向“深阅读”递进,借助更多方式来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

与多数朋友对阅读方式的常规印象不同,也有朋友提出一个被研究考证过的观点。他认为现在社会上对数字阅读的诟病太多,它被扣上了碎片化、肤浅、过目即忘等帽子。显然,大众的第一印象主观性太强,而参照《阅读学原理》的研究,用实验法科学验证了手机与纸媒条件下“数字原住民”的阅读效果,结论是在进行新闻与小说阅读时,手机与纸质阅读效果不存在差异,读者的学历、沉浸状态、性格和文本类型,才是影响阅读效果的主因。这位作者所说的这一结论,提升了数字阅读在今天的地位,也为我们阅读方式的进步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无论如何,做到采纳两种阅读方式的优点,才能做到平衡配置、最优配置。所谓平衡,其实就是加加减减,“减”,减少的是“量”,在面对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或者各种媒体的推送,我们可以选择性阅读。此外,我们还要“减”时间,面对这种“便利”式的文本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压缩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消耗,转而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从“加”的角度而言,我们要提高阅读的“质”,而非一味追求“量”,要避开浩瀚书海中的糟粕,多读名著,凝聚着历史文化的优秀作品,值得从它们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对书写文化充满了焦虑,而今天的人们又面临一次文明与技术革命的洗礼。传统阅读方式从手抄到雕版印刷,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从活字印刷到电子阅读,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极大地推动了大众知识文化水平的发展。而新媒体阅读是又一次革新,也是无法阻挡的现实。就阅读载体而言,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都能够实现内容的准确呈现。用好了电子传媒,激发了全民的阅读兴趣,对传统阅读的影响也是有利的。比如一些文学刊物上的作品受到社会的关注,这和网络的传播有了越来越大的关系。《诗刊》杂志发表了脑瘫诗人余秀华的诗歌,之后,余的诗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成为一个事件。余秀华的一夜爆红,与其个人的诗歌水准有关,也与她特殊的个人状态有关。但余秀华的诗歌不是因为在传统文学刊物《诗刊》发表而引起巨大的反响,而是经过多次网络推荐,在网友的一次次转发之中,一举成名的。在她的成名过程中,甚至已经有书商要为她出版诗集,《诗刊》作为发表刊物同时受到关注。她的成名被很多人称为一次成功的网络营销。这样一次大众对诗歌的关注,也是诗歌这种看似已经式微的文体的一个意外,它启示我们,诗歌这种已经小众的文体,它的短小和精粹也恰恰最好地符合了新媒体传播的规律。充分利用与接受网络媒体所葆有的潜在功能,一旦找到恰当的利用方式,积极融合,进入良性循环,必有成效。

综上所述,传统阅读和新媒体阅读,是构成了当下中国文化整体形态的不同侧面,它们之间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分割线,也不是针尖对麦芒的关系。也许真正的对立,只存在于自己对阅读的态度,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如果只想浅尝辄止,那便只能浮光掠影。若是想要追本溯源,則全部依靠个人的选择和追求。书籍的载体不重要,不论是纸质书的经典,还是电子化的名著,抑或公众号中思想的闪光点,都记录着中国文化真实发展的方向。如何阅读,怎样延伸,怎么思考,才是阅读最终要走向的未来。

责任编辑 张颐雯

猜你喜欢

传统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Task 7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二)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一)
少年力斗传统
异国新年前夜的奇葩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漫谈写意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