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子之后再无子
2019-12-12史静
史静
尸子,尸佼也,作为历史名人,在史书中仅有几句言论。贺泳迪的《尸子》这篇小说采用了“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的方法,使尸子这一圣哲的思想融入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中,从而创作了一部极具古典理念与现代精神相融合的作品。
首先,作者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圣哲形象。整篇小说以尸子的内心活动与行踪为主线,通过尸佼在周游各国的游历中,遇到不同的人,并与不同的人进行苏格拉底式的辩论,在辩论中逐渐明晰并建构了自己的思想,其思想的核心是思考君与民的关系、国家与人民的关系。
小说展开的重要空间是水,从渭水,到黄河,再到之后的汨罗江,甚至是蜀地的水汽,水的空间的描写暗合了尸子的理念,“民若水,君似舟。舟无水则弃,水无舟,亦为水也。”(《尸子·水论》)在第一回合,尸子是与弟子商鞅辩论,否定了商鞅严苛的刑罚与“愚民”政策,并预言了商鞅的悲惨结局。第二回合是寻访庄周,否定了庄周的独自“逍遥”论,主张为民,“我尸某人不为逍遥,为民而已,庸便庸吧。”第三回合是遭遇山主流寇,被賊寇所虏,并被嘲笑身无分文。尸子忽然间就释然了,“临死还被当成有钱人,真是值了。”并且悟道“杀人不眨眼的贼寇,到头来,也不过是一群生无所依、背井离乡的可怜人罢了。他们为国所害,又为害他人,现在又是为国所剿。是国的罪,还是他们的罪呢?”第四回合是与楚王辩论,敢于批评楚王“楚子,你欲学桀纣吗?”之后,尸子又遇到屈原,看到了商鞅被车裂,最后尸子亡蜀。
作者在不长的篇幅中呈现了一位以甲子之年,行千里之路,不为了名垂青史,超越了名利生死,只为民代言的圣哲。与此同时,尸子又充满了对自我的暗黑调侃,树立了一个平庸不伟岸的普通者形象,如“我迅速比较了一下被刀砍死和乱箭射死的悲惨程度,然后毅然决然地站了起来”。这也是尸子感悟到的另一个重要空间理念“宇宙”,“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这是尸子在宇宙中感知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整篇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完全用尸子的视角和心理活动展开叙述,并且采用了一种半虚幻半真实的笔风和亦文亦白的语言,呈现了尸子这一圣哲丰富而细腻的心理。小说无论是在叙述语言上,还是在文学审美、写作手法和人物心理上都使小说具备了现代意义。正如小说中所写:“于是乎,我硬着头皮,从庄周家附近的系马桩上解下我那匹瘦马,走进了这好像无边的黑暗。”“无边的黑暗”完全是一种现代心理。可见,小说是立足于现代对历史进行审美观照,在小说中充溢着不同于传统历史题材小说的全新的现代意识。中国文学从20世纪以降,就提出建立“人的文学”和“平民的文学”。《尸子》就是利用古代圣哲的思想片段来表达作者的现代感受。同时也是用现代人的眼光,现代人的审美,站在普通平民的立场上,来理解圣哲的思想,从而将古典思想和现代精神对接,使读者能对历史和圣哲的思想有自主性认识,并最终打破了小说的体裁限制,从而使作品极具想象力和现代性价值。
责任编辑 师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