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生不是画地形图,揭秘“不为人知”的林丰俗—对话李伟铭

2019-12-12黄堃媛,李细华

中国画画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策展田园画家

2019年3月19日至4月18日,“自然与田园—林丰俗的绘画世界”画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作为本次画展的学术主持,李伟铭先生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以下为专访部分内容摘录:

南方日报:在大众印象里,林丰俗低调平和,那么他在整个岭南画坛中有怎样的个性化标签?

李伟铭:在广东现代画坛上,类似林丰俗的这种画家应该不少,如去年在深圳何香凝馆展过的谭华牧,谭在生时似乎没有举办过个展,身后也就举办过这个展览。谭是民国前期留日的洋画家,林丰俗的前辈。如果说林老师有一点近似谭先生的话,那就是他们都有很浓的乡土情怀,画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熟悉的东西。谭华牧展的策展人蔡涛给展览起了个名叫“南国画日记”,林老师的作品系列大概也有这个意思。当然,林老师的绘画题材比谭先生更宽广一些,在他的许多画中,可以看出区域民俗生活的趣味。

南方日报:这个展览相比于以往的中国画展,它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李伟铭:知道林丰俗其人其画者不少,但比较系统、全面看过林丰俗绘画者应该不多。这次展出的画,有许多以前我也没看过。通过展览,我们获得对其艺术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机会,同时为观众提供一份可靠的视觉材料。现在的展览很多很多,说到特别之处,可能是林丰俗具有“普通人”的自我意识。不错,他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他这样画是顺其自然。世俗化、大众化,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化的最强音,所谓新文化运动、新文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中产生的。但是,正如我们看到的,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仍然徘徊在“庙堂”与“山林”之间。从这个角度看,林丰俗的选择具有更突出的现代意义。

南方日报:这次展览是否着重突出他的哪一部分作品或经历?想让观众认识怎样的一个林丰俗?

李伟铭:我们考虑的是“全面”而非“重点”,每一个时期的作品都有,如学生时代的习作,也选进来了。主要考虑的还是突出其艺术发展的脉络。林丰俗被定义为山水画家,其实他在花鸟画方面也下了很多功夫,成就很高,可惜这次很多精彩的花鸟画没机会露面。

南方日报:您与林丰俗有过怎样的接触、交流和故事?

李伟铭:我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就认识林老师了,在我眼中,他是一位谦和的老大哥。上世纪80年到90年代初期,有一段时间大家都住在校内,天天见面,这个时期的画如何完成的,我比较了解。我是一个粗人,林老师却是谦谦君子,从没听过他说“粗口”、臧否人物,这点我就做不到了。林老师能够容纳我这种人,画师大概如是。他擅于看到别人的好处,借鉴别人的经验。在我看来,这就是真正的自尊,自尊的前提,就是学会真正地尊重他人。林老师完全做到了。

山路异香来何处 137cm×35cm 2015年 林丰俗

端阳节近 137cm×35cm 2006年 林丰俗

桃花矶 136cm×68cm 2013年 林丰俗

大吉 34cm×34cm 2002年 林丰俗

南方日报:林丰俗生于粤东潮汕,又常常在粤北生活写生,这对林丰俗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李伟铭:就林丰俗的绘画主题—“自然”与“田园”而言,粤东、粤北没有太大的差别。四季常青,农闲、农忙,春花秋月,眼之所见,心之所感,诉诸笔下。就是这么简单。—如果林老师生活、工作于西北,他大概会画戈壁大漠和黄土高坡吧。

南方日报:历时两个多月,这次展览策划最大的困难在哪里?筹备期间搜集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李伟铭:就筹备展览而言,大到一张画,小到一页笔记草稿,都有价值。这次筹展除了时间匆促,应该没有什么困难,这要感谢林老师的家属事前已经做好资料整理的工作,还有美术馆经验丰富的策展团队的工作效率。如果有更充分的时间准备,展览图录就可以在开幕当天送到观众手里啦。

南方日报:这次除了作品外,还展出了许多速写、教学笔记、老照片,这些部分对于展现林丰俗这个人物起了什么作用?

李伟铭:平时,一般观众往往注意到的是画家的画,我们希望让观众在看到画的同时,了解画之所以成画的过程—其中包括画家的思考、草图以及获得灵感的自然、田园和完成作品的时空背景,等等。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学习、保持好奇心,希望观众从中也能获得启发。

猜你喜欢

策展田园画家
《策展哲学》
策展与时代:文化责任与学术发展第二届“策展在中国”主题论坛纪实
关于策展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酷炫小画家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田园美景
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