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与教育路径研究

2019-12-12仲寒利

福建茶叶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个体国家政治

仲寒利

(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网络便捷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给全球各国、各地区带来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在改变、淡化和重塑公众的认同观念。由于社会公众的国家认同意识在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中遭遇挑战与改变,各国内部的国家认同危机不断增多,国家安全越来越成为当前执政者需要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正如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所言:“国家认同危机成了一个全球性现象。各个国家的认同危机除了自身的独特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即现代化、经济发展、城市化和全球化使得人们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国民对文化认同和地区认同比国家认同更为关注。[1]”

结合上述背景,重视与培育公众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重要议题。2019年,习近平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讲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当前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了当前部分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降低,又如何利用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来提高大学生个体的国家认同意识与行为?这些都是当前高校教育者不得不面对与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2 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影响因素

2.1 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政治环境)会对个体的价值观念有着重要影响。由于个体经历了不同的政治环境变化,自身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也会随着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发生较大改变。此处所论述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指政治社会环境的影响。洛森堡姆认为,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2]。随着当前外在政治环境的逐渐稳定,越来越多的公众尤其是年轻大学生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政治斗争年代的洗礼与改变,缺乏此类集体记忆,难以深刻理解国家稳定、社会安定的重要性且缺乏有关国家认同方面的系统教育。当代大学生群体处在生活物质条件优越、国家繁荣安定、社会和谐有序的环境下,自身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社会认同的意识始终不强烈,无法在个体心理上形成一个具体的国家认同概念,进而缺乏对自身言论与行为的有效管控。

2.2 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感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在经济发展领域内出现了“让一部分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政策。这一时期,国内物质资源实现了从匮乏到丰富的大发展,人均GDP从1000美元增加到9900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171元上升到2017年的25947元,高速经济增长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3]。市场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公众的思想观念,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逐渐成为民众首要的发展目标。随着经济理性化越来越成为民众追求的重要目标,人与人之间因为经济利益而产生了较多的差异与矛盾。

当代大学生群体由于自身成长的社会环境影响,一直处于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四十年时间内,经历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不公平与社会矛盾突出的阶段。由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的长期影响,大学生个体从小缺乏国家认同意识的培养并树立起社会不公正、不公平的个体价值观念,而自身的国家认同感和集体认同意识则形式化、表面化、虚伪化。大学生群体缺乏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认同信仰,各种功利主义思想和拜金主义观念成为部分大学生追求的发展目标与价值取向。

2.3 文化变迁

文化因素对大学生国际认同是显而易见也是根深蒂固的,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侵袭导致大学生对民族文化与身份认同发生了改变。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导致国家认同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多元文化主义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损害了美国民众的国家认同的核心内容,即“美国信念”[4]。

除了文化变迁本身带来的变化之外,文化的传播方式也是重要的影响手段。根据CNNIC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以中青年群体为主,截至2018年12月,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67.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26.8%[5]。按照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理论则进一步指出,传播外来文化元素的国际化媒体为美国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念所主导,对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国家认同产生不利影响[6]。随着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使得当代大学生接触外来文化的概率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的冲击下容易失去自身的文化立场,进而出现自身价值观念与行为表现的变化。

3 大学生国家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路径

结合上述分析,比较准确、深入地掌握了当前大学生国家认同感降低的主要原因,并理解了导致出现反对国家与人民事件背后的结构性因素。“学校是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最正式、最系统、最有效的途径。[7]”通过知识教育、实践教育和情感教育三个层面的引导来改变大学生不正确的国家认同观念,逐步树立正确的国家认同价值观与形成恰当的爱国言论与行为。

图1 系统化国家认同教育的层次分布

3.1 基于知识层面的教育

第一,政治常识与民族法制教育。在现有的大学政治与法制教育的基础上,需要重点关注一些基本的政治常识与法律基础知识的普及,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思想政治应试教育的教学思维,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把政治常识与法制教育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结合起来,以比较容易接受方式来开展相关教育内容;构建“家-校”联合的大学生教育模式,从大学生政治常识与法治基础知识教育情况来分析,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补充,建立起家-校合作教育机制有助于深入相应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以点带面,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国家历史与基本国情教育。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把国家的历史知识与基本国情纳入相应的教育教学中去。一是,重视国家历史知识的传授与教育。把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相关历史知识作为重点学习内容,让大学生能够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得到全面、深刻、系统的学习,并设置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来深化国家历史认同。二是,加强当前国家现实状况的教育。通过分析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当前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面临的各种困境,让大学生自身树立起危机意识与责任感,从而进一步了解国家未来发展的路径与方向。

第三,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知识相结合的教育。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入手:一是,通过一些国学、文学、宗教等人文课程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品质,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与把握。例如,当前部分大学生通过参与汉服社团与穿着汉服等方式来了解汉代的一些生活礼仪与服饰习俗等。二是,主动地运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与时代价值。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现代科技则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现实意义,两者结合能够促使传统文化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运用一些新的形式与新的科技手段来融合传统文化,让大学生主动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文化认同价值。

3.2 基于实践层面的教育

第一,国家认同课程教育知识的运用。从大学生个体而言,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需要从自身的公民身份出发,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追求和实现自身权利过程中与国家及其制度进行互动,并确立个体对国家的认知体系。所以,个体国家认同的树立,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个体的实践参与过程中。例如,大学生应具有相应的公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在落实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大学生个体的相应权利,明确告知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各项权利与义务,体现出大学生个体的自我国家归属感。同时,通过大学生个体在实践过程中对相应的国家认同知识的模拟、运作、训练,不断强化自身的国家认同实践能力,这也就是实践教育的呈现。

第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是,从实践内容来看,可以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当前新颖的科技手段,吸引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实践过程。把各种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国家认同知识融入到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中,容易让大学生有效地接受并进行自我转化与吸收。二是从实践形式来看,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更容易通过一些新媒体、网络平台等方式来参与。把爱国主义实践教育与当前的互联网媒介相结合,通过一些合理、有效的传播途径在大学生群体中加以扩散。

3.3 基于情感层面的教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国家与民族认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是根植于个体或群体内心深处,甚至转化为个体与群体的强烈的国家认同情感。“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讲的是,个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不断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执勤;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优势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8]。以家为起点,通过良好的家风家训的影响,形成自身的家庭情感,在此基础上来实现保护与治理国家的远大目标,把爱家的情感进一步延伸到国家,形成强烈的国家共同体的认同情感。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国家认同的情感教育同样需要强化。利用学校与社会中典型的案例与事迹来弘扬国家认同精神与情感,把这些情感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去。以举办讲座、实践参与等方式引起大学生的理性思考与情感共鸣,并配合一些长期教育机制的情感灌输,让大学生自觉地形成国家认同情感与内化为个体的精神品质,建立具有强烈、持久的国家归属感。

4 结论与讨论

从当前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分析,国家认同的系统化教育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究其根源,这主要是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方式有直接联系,国家认同教育体系尚未纳入其中。国家认同教育缺乏完整的教育框架,合理的教育内容与恰当的教育方式,在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过程中阻力重重,这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如不能突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狭隘的教育目标与单一的应试教育方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体系就无法真正建立起来,也难以实现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目标。这将会导致大学生群体出现各类不认同国家、民族、社会的言行现象的增多。

猜你喜欢

个体国家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政治攀附”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