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企业构建HR三支柱模型探究

2019-12-12□陈

人才资源开发 2019年3期
关键词:薪酬人力资源管理

□陈 田

近年来,面对以互联网、物联系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对传统企业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在战略上,企业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超前布局的能力,启动智能发展战略;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基于战略转型需要,企业积极探索变革创新,推出HR三支柱模型,以战略为先导、以服务与支撑战略为目标,确保人力资源改革适应企业战略,符合企业经营需要,有效促进公司转型升级。

一、建立HR三支柱模型的必要性

基于战略转型的需要,传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须将工作重点重新定位,明确从职能导向转向业务需求导向,以HR主要职能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为基础,逐步建立人力资源三支柱模型。

1.建立战略引导下的人力资源专家中心(COE)。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改革转型升级的参谋单位,重点在“转型升级HR方案制定、人才战略规划、文化体系重塑、制度流程梳理”等方面发挥切实作用,建立基于公司战略转型的人才规划,制定与之配套的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和薪酬福利管理等制度体系,梳理优化各项流程,以推动公司在转型过程中对业务发展的适应性。比如,在设计薪酬管理体系方案时,为了实现公司转型升级,有效吸引互联网、高科技等方面的人才,对该类人员可采用市场领先薪酬战略,而对于一般职能类人员可采用市场跟随薪酬战略,对不同类别人员设计不同的薪酬标准,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以吸引和保留人才,激发人才的积极性。

2.建立需求牵引下的人力资源服务中心(SSC)。通过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系统(E-HR信息平台),实现人员基本信息、培训信息和绩效考评信息的维护、查询和统计,进行员工考勤、劳动合同管理、离职管理以及工作调配管理,完成工资支付和社保代扣代缴等管理的信息化,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同时在EHR系统外,搭建人员招聘平台、员工技能培训平台以及EAP心理咨询平台等多项服务平台,建立专业化的人事服务队伍,制定专业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以满足对业务单元(BU)的人事服务需求。具体来说,通过E-HR查询系统,可以生成每个员工的个人简历、了解其工作经历、绩效考评与培训信息,为员工转岗等提供参考;通过E-HR工资支付平台,完成全体员工的工资核算、审批、社保代扣代缴、个税代扣等,并通过银行转账支付到员工个人工资卡(银行卡),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3.建立业务驱动下的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HRBP)。企业通过各个业务单元(BU)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推行落实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体系,协助业务单元(BU)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一方面,公司总部制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流程和标准体系,由BU人力资源者在BU具体执行落地,总部人力资源可向BU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将BU人力资源管理者打造成HRBP,在保障公司制度落地的同时,需要切实针对BU的战略,充分了解BU的业务需求,并通过与总部HR的互动,在总部统一的制度原则下,不断完善细化BU的HR制度流程,解决BU业务活动中各项人力资源问题,确保BU业务的正常有序开展,战略决策的有效实施。通过HR三支柱的建立,既考虑了公司战略层面对改革、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满足了公司业务运营层面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日常需求,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了HR的效能和效率。

二、现行HR三支柱模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为适应公司战略转型的需要,提升HR的专业能力、服务水平、业务支持,初步建立的HR三支柱模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所设计的HR方案不能有效支撑业务开展。人力资源专家中心(COE)的各类专家对HR的各项职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由于公司各类业务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他们在设计HR方案并制定制度时,往往是站在总部的角度结合各业务单元共性的问题制定原则框架,指导和规范业务单元(BU)的工作。但是在具体指导BU人力资源工作时,部分人员由于时间、精力或能力的限制,对公司各类业务的了解不够深入,不能有效地帮助业务单元(BU),以完善细化符合其业务需求的HR制度,或是被业务单元(BU)人力资源牵着走,认可BU的制度突破公司的管理原则。

2.HR服务能力不能有效满足业务需要。人力资源服务中心(SSC),建立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E-HR信息平台),实现人员基本信息维护查询和统计、薪酬支付等功能,但是在数据分析方面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不能有效支持公司的HR战略。缺乏人员结构分析、薪酬水平分析等功能,无法与行业人员结构、薪酬水平对标,找出与行业领先水平的差距;绩效管理和培训管理只是信息导入,没有数据分析;不能为员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等。

3.HRBP与实际业务结合不紧密。由于业务单元(BU)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或是过度依赖总部人力资源管理,不能结合业务特点,在总部制度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细化,制定适合BU业务特点的制度体系;或是制定政策时的出发点不同,只从业务的角度考虑,不执行总部的管理制度,制定的HR管理制度突破总部的管理原则,造成BU间制度的差异性(超出合理范围)和不公平性。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薪酬激励制度上,突破总部的管理原则,放大调薪比例,增加工资总额,加大激励力度,势必拉开BU间薪酬水平,造成BU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

三、完善HR三支柱模型探究

如何建立一个适应传统企业转型,提升HR工作效能和效率的HR三支柱模型,需要通过不断完善改进,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人力资源专家中心(COE)方面提升HR效能。即建立HR专业能力,提升公司人力资源政策、流程和方案的有效性,并为HRBP服务业务提供技术支持。要求在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的基础上,花更多的时间精力深入到业务,了解各业务单元(BU)的需要,分析BU的战略如何与公司的战略匹配,公司总体人才结构配置上如何调剂使用,如何有效地提高人效,切实解决BU在HR方面的实际问题,帮助BU提高HR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制订更加契合业务、更加有效的方案。

2.在人力资源服务中心(SSC)方面提升HR效率。即提供标准化、流程化的服务,使主管和HR从操作性事务中释放出来,提升HR整体服务效率。比如,大力开发SSC的信息化功能,不再仅限于数据的查询统计,大力开发数据分析的能力,通过对公司人员结构进行分析,发现现有人员结构存在问题,哪类人员短缺需要尽快补充,或是哪类人员过多,可以进行调剂、转岗或是减员,为公司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依据;在员工培养发展方面,规划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员工在当前职位,通过哪些培训考核,方能达到上一职位等级知识技能要求,为员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等。将SSC升为共享交付中心(SDC),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用户交付彰显HR价值,通过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功能体系,实现高效的管理运作,为人力资源战略、人才培养发展等各方面提供更加详实的依据和服务。

3.在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HRBP)方面提升HR效能。即贴近业务配备HR资源,提供统一的服务界面,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业务单元(BU)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仅要了解BU业务,还要具备人力资源的管理知识,同时总部应加强对BU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培训,并帮助培养和发展BU各级干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以支持业务单元(BU)业务,贴近业务,输送人才,确保公司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政策的有效落地,制定符合BU业务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BU的战略发展提供HR支持,真正发挥和实现HRBP的重要作用。

总之,传统企业必须通过持续地管理变革与创新,不断地实践探索,完善优化企业HR三支柱模型,充分发挥HR作用,提升HR的效能和效率,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升级,助力企业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薪酬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差异化薪酬管理和员工激励探讨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VBA在薪酬个税筹划上的应用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文科薪酬包揽倒数十名,该如何看?
“薪酬沙皇”走马上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