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铁骨中的民族之光
——评中央歌剧院原创歌剧《道路》
2019-12-12文:兰蕙图:费斌
文 :兰 蕙 图 :费 斌
中央歌剧院原创歌剧《道路》带给我的冲击力是强大的,这种冲击力不仅来源于视觉——工厂车间的时空变迁,尤其是高原上宛如变形金刚一般明晃晃驶来的三辆重型卡车确乎带来了巨大的视觉震撼,更多则来源于心灵,来源舞台上塑造出来的一代又一代为了发动机事业而拼搏的中国工业人的形象。
一部重工业题材的戏,在钢筋铁骨中被演绎出了动人心魄的力量——这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拼搏奋斗、为国争光的民族精神!这部戏,好就好在成功地塑造了这样一批闪烁着民族精神的光辉人物——不是“高大全”的讴歌,而是带着生活的温度一步步走向观众,走进人们的心田。
OUTLINE / The China National Opera House has tackled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the nation: the country’s heavy industry. Although this first presentation still has room to grow,The Road
should still be considered a success.第一幕中,老一辈的工业人高如泰痛心疾首地捶着自己的腿说:“怎么没有人告诉我这是淘汰产品啊……”那一刻,我的眼泪毫无预兆地滑落。高如泰唱道:“想当年,身为汽车运输连连长的我,长年奔波在青藏线上,冰峰之间,突然间灾难降临在眼前,一队巡逻的战士遭遇风暴遇险,我们发疯似的冲向出事地点,无奈发动机一次次熄火,转眼间战友被冰雪无情地吞噬,从那一刻起我立下誓言,脱下军装后就去造发动机,造出跨越冰峰的发动机,没想到今天又一次熄火……”我特别喜欢这一段,虽然有时觉得如果可以更长就更好,但即使这样也不能阻止我对这段咏叹的青睐,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脑海里不断重复涌现的总是这首《冰峰之间》的旋律和歌词。美的东西总会有种奇异的感染力,在无声无息中侵入你的心扉,循环往复,久久不去。
或者也因为在高如泰的唱词中,我会想起我的公公,曾经长年奔波在青藏线上的汽车兵,想起他在冰峰之间穿梭,那是他们曾经的过往啊!高如泰所代表正是和共和国一起走过的老一辈工业人对事业的执着,对企业的热爱,对祖国的大爱。
刘去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在改革的浪潮中,很时髦地投向了外企的怀抱,正如在某一个时期我们很多人的选择一样。可是,他居然回归了国企,甚至不顾危险投入了“三高实验”中。在承接转换之间他看清了外国人的虚伪狡猾,这一点在剧中虽然有点到,但感觉不够过瘾。如果刘去来在决定参加“三高实验”之前能够有一段表达内心冲突和决定的戏和咏叹,想必会更加地精彩。但即使这样,刘去来作为一个光辉的人物形象,依然是丰满和动人的。刘去来的牺牲某种程度上是该剧的点睛之笔——成功从来都不仅仅只有成功的光彩,在成功的背后更多的是默默的付出和牺牲。刘去来临死前最后的咏叹:“让我远走的人生有了回家的路……我多么希望能看到新能源发动机,撒欢儿奔跑在祖国大地上……”刘去来的身上凝聚着多少海外归来学子的众望,凝聚着多少工业人的呼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多少心声——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复兴梦”,是多少代人背负的梦想和期望。
陈书记这个人物塑造得特别亲切,他文质彬彬,将一位书记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到位。在大家都为发动机不能参加阅兵伤心时,书记鼓励大家把头抬起来,让大家看见已经取得的成绩,继续努力。这个人物的设置非常真实且必要,尤为可喜的是,这个人物并没有被快速抛弃,后来虽有了进一步发展,但对胜利厂依然起着定海神针一般的作用。当厂子再一次面临危机时,他走了出来,激励高航的斗志,支持大家走下去。
施瓦茨这个人物,在第二幕和第四幕中的对比,设计得非常精彩,展现了外国人前倨后恭的态度变化,折射出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引起的国际反响。但有点遗憾的是对于施瓦茨的唱段没有印象特别深的地方,感觉人物相对还是浅了一点,或许有段属于他的咏叹感觉人物会更丰满一些。
男主人公高航展现了中国工业企业掌门人锐意进取并逐渐走向世界的成长轨迹。第一幕的设计是高航下定决心投身于发动机事业,属于“立志”。这一幕比较遗憾的地方在于忽略了一个延展点,在其父高如泰伤心地回忆战友因为发动机熄火而死亡的往事时,高航没有明显的呼应;而后在陈书记的激励下,高航突然宣布“我早就想干一件大事了,要造世界上最好的发动机”!这个时候,如果更集中更突出地从音乐、从唱词、从表演中表现出儿子被感动、触动,似乎可以让人物更加丰满真实。第二幕是戏剧冲突比较激烈的一幕,剧情密度高,高航也是在这一幕中产生重大突破的,颇有点破茧成蝶的味道——走过人生的最低谷,迎来新的发展。尤其是在高航最低迷的时候,家人的三重唱和表现高航内心纠结的咏叹调都有着亮眼的呈现。第三幕展现的是企业的科技化大发展,最动人的戏是在“三高试验”场景,如果这一部分可以更充分一些的话,或许可以更抓人眼球。第四幕表现国企收购外资企业进入智能化发展,感觉印象不够深刻,虽然高航在收购上表现出足够的洒脱和虚怀若谷,但总觉得还缺些什么——或许是感动,抑或是激情?
作为原创歌剧的首次亮相,《道路》的表现实在是超过预期良多,即使现在我坐在电脑前回忆着一幕幕场景,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那铿锵有力、直击人心的旋律,足以让我惊喜。惊喜的不仅在于人物的塑造,还有音乐中所带有的重工业气质,以及在音乐中体现的民间音乐元素——那些熟悉的民间小调、劳动号子,落在钢筋铁骨之中,仿佛浑然天成。合唱的段落尤其精彩,“沉默的发动机有颗心脏”,音乐雄浑有力让人热血沸腾。那总是在幕与幕之间串场的四名工人,歌剧范十足,为钢筋铁骨的金属质感中增加了一分喜感、一分柔情,对剧情的推动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部戏其实是一部很“男人”的戏,母亲或者妻子的比重并不重。而在那钢花飞溅的车间中穿梭的男性阳刚之美,让这部歌剧有着不同凡响的震撼力,这或许才是这部戏最动人心魄的特质。
中央歌剧院不愧为“央”字头的歌剧院,居然敢啃重工业题材这样的硬骨头,不但啃了,还成功地啃了下来,尽管还有不够完美和稍嫌遗憾的地方,但作为一部原创歌剧的首次亮相,《道路》无疑还是成功的。它成功地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国企工人、书记、厂长等人物形象,展现出中华民族工业腾飞的历程,呈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斗的脊梁。可以说,这部戏是稳稳地在舞台上立住了,这不由让我期待着《道路》未来修改打磨后更精彩的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