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2019-12-11张卓姝

青年时代 2019年29期
关键词: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创新

张卓姝

摘 要: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是一种能够在服装专业教学中展现出很强适应性的教学模式,本文详细分析了中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的意义,而后提出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展现出的优势及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方法,希望可以在日后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将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妥善解决以往中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促使中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效率及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最终可以在我国构建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过程中,作出一定贡献。

关键词:中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分析

一、中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背景

服装专业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服装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品牌策划能力,并可以在服装企业设计、产品研发以及生产经营管理等岗位上展现出很强适应性的专业人才,本专业不单单要求学生掌握充足的理论知识,还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作为一个培养应用型及技能型人才的中职院校,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进入到社会后更受欢迎,就应当积极在原有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妥善解决以往实践教学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促使中职院校实践教学效率及适应性得到大幅度提升,最终可以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中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情况如图1所示。

二、中职院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的意义

我国职业服装教育至今为止已经有超过30年的发展历史,向我国服装行业提供了大量专业人才。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向着细化方向发展的背景之下,新投建的服装企业数量大幅提升,依据相关调查工作得到的结果可以了解到,在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国营服装企业仅仅在各种服装企业中占比不到5%,私营企业占比则超过70%。在服装企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用工情况也逐渐向着细化的方向发展,自然也就会对服装专业人才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企业会在毕业生中挑选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比较强的人才,一般都不会对中职服装专业毕业生有太多的耐心。

刚刚从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其自身发展目标及实践能力之间呈现出一种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態势,要么是追寻艺术,轻视技术;要不就是欠缺动手能力,难以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还有一些学生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根本就没有详细对市场实际需求进行分析。因此可以了解到的是,我国服装企业人才需求和中职服装专业毕业生之间有一定矛盾之处。在此问题的影响下,导致我国服装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其说明我国服装专业教育的滞后性非常强,在教育层次、专业设置以及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等领域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中职院校应当倡导学生从市场当中走出去,成为应用型人才。怎样才可以让中职院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和企业实际需求相互融合,让毕业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是各个中职院校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都应当详细分析的问题。

三、中职院校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创新

(一)校园内部教学性公司运行模式

构建和服装产业运作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切实依据服装产业实际运行过程中设置的各个部门及组织机构,构建出具备现代化生产特征的服装工业化生产系统,并设置下辖的企划部、生产部以及人事部等机构,每一个部门就相当于是一个专业教室,每一个专业教室中的教学内容就是服装产业实际运行过程中应当完成的所有工作项目及任务。假如想要妥善完成这些工作,就一定需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以及关键能力,满足各项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提出的要求,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学生应当在不同学习阶段中,扮演不同角色,完成不同岗位上的工作,最终也就可以让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校外教学性公司模式

校企管理层互聘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学生融入社会,置身于企业,就可以掌握就职之后需要使用到的知识及技能。在实际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当成是专业建设领域中的核心内容,将调动企业积极性及主动性当成深化校企合作的关键性内容,构建出一个校企合作共赢的工作平台,构建出专业建设充分考虑市场实际需求、校企合作人才开发培养方案以及双方共同受益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在学生生产性实习、定岗实习以及师资培训等领域不断深化合作,让学校和企业、学生和岗位之间可以更好地对接。在此背景下,推动学生能力培养向着过程化的方向发展,师生身份向着双重化的方向发展,实践教学向着生产化的方向发展,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向着企业化的方向发展。

所以,具体到中职服装专业中,在构建和服装产业运作相对应的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和企业一起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让实训条件可以和社会联系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进入到实际工作场景中,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模拟就业系统,施行预就业机制,从而可以让专业能力及关键能力培养力度得到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将校企合作作为依据,在政策制度层面上构建出一个保障性平台,施行人员双重聘请机制,也就是校企双方工作人员相互聘用。企业可以邀请服装系的主任担任企业副厂长职责,教师充当各个车间中的技术指导;学院邀请企业专家担任服装系副主任,工程师进入到学校当中充当教师等,明确规定各个岗位上工作人员的任务及待遇,推动校企互动向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自然可以构建出一套适应性和有效性比较强的运行机制。

在实践教学公司中构建起教学车间,让学生在教学车间中开展轮岗及定岗实习,施行员工化管理模式。学生在公司实际项目中,轮流扮演流水线中的各个角色,完成预定的生产任务,获取相应的报酬。将知识传授、能力养成以及职业素质教育相互融合,争取可以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做到学中有工、工中有学、学工一起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将公司和服装专业、工作场所和课堂、学生和工作人员、师傅和教师相互融合起来,并将其融入整个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流程中,将师生双重身份制这一特征充分展现出来。

(三)校企合作共享机制

积极构建校内产品研发培训基地,以服饰产业技术中心为基础内容,设置将企业名称冠名的产品研发培训基地,下辖产品研发工作,并将教学内容融入合作项目。

技术输出和社会培训,要切实依据企业实际需求,派遣教师和学术技术骨干进入到企业中开展生产技术指导工作,解决生产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和大规模服装企业集团合作,举办服装生产技术培训班,为大规模企业输送技术人才。从技术服务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可以通过产品设计开发以及技术输出等方法,为企业提供更多在市场中畅销的产品,以此为基础创造出更多的办学效益及社会效益。从人才培训的角度上進行分析,科学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生产企业培训更多技术、设计和管理人才,积极完成服装专业职业资格鉴定工作,让工作人员可以做到持证上岗。

切实提升产学研结合水平,推进工学交替教学改革,依据企业生产需求,组织学生分批进入一线工作,首先完成工学交替这一目标,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也可以从促进就业中施行,为学生未来一段时间的就业作出保证

四、结语

中职院校服装专业本身展现出的特殊性和时效性比较强,因此中职院校服装专业教学模式一定要适应市场,和企业相互融合,并考虑到我国服装市场实际情况,将实践教学情况作为依据,不断弥补现行教学机制中的缺陷,促使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就业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才可以在市场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比较强的适应性,最终可以为我国服装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一定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宝迁.合作办学背景下中职服装设计双语教学模式探究: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中英项目服装和服饰设计专业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3):35-38.

[2]徐玉梅.中职服装专业技能大赛对师生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以服装制版与工艺赛项为例[J].辽宁丝绸,2019(1):46-48.

[3]吴萍,徐玉梅,陈珊.纺织类非遗大师工作室在中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建设策略[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48(6):73-75.

[4]C.Dzikite,Y.Nsubuga,V.Nkonki.LecturersCompetenc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for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ICT-Integrat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extiles and Clothing Degree Programm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2017.

[5]Melek Tufan,Filiz Erden,E.Elhan Ozus.Evaluation of the Self-Sufficiency of the Ready Made Clothing and Ready Made Clothing Teaching for Candidate Teacher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

猜你喜欢

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创新
高校服装专业教学实施合作教学法的策略研究
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方向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