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及其对策研究
2019-12-11俞建光朱涛张晨怡
俞建光 朱涛 张晨怡
摘 要:为了加强工科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意识和学术规范,在总结工科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状的基础上,从自身、评价机制、外界三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立足院系、导师、学生组织等主体,建构起发挥协同效应的机制体系,从而提高工科研究生的人才质量。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伦理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5.086
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注重理论水平提高和实践能力增强的结合,其作为高层次专门人才,是高校进行创新的主力军,是未来推进高层次教育的中坚力量,对国家的科技进步和民族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随着搜索引擎、翻译软件等外延性技术的迅猛发展, 以及“理科化考核”趋势的日益明显,工科研究生群体中学术抄袭、数据造假、学术伦理失范等学术道德问题频发。这已经严重影响到科研创新的前进,进而间接阻碍了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解放。因此,迫切需要对工科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状进行研究,进而分析其形成原因,最终得出相应的对策,联动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导师和学生组织,聚焦研究生个人,切实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从而固本强源,协同创新。
1 工科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综述
在2019年两会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及“科研伦理”与“惩戒学术不端”。2019年政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大力简除烦苛,使科研人员潜心向学、创新突破。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由此可见,从政府层面自上而下对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十分重视。细数工科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现状,具体有以下三种表现。
1.1 心态浮躁,急功近利
政府宣传鼓励万众创新,激发创造潜能,充分调动各界的积极性,但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转型脚步的加快,各种西方文化与社会思潮涌入中国社会,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之风盛行。在此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高校也深受其影响,钱理群先生说“我们大学正在培养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校不再是一片净土一个完全纯粹的地方,有关钱术交易的报道已屡见不鲜。在指标性评价的培养机制下,部分研究生本科学术积累不足,导致科研能力与水平低下,沉溺于社会交际,无心投入课题研究积淀自己。在面对相关的种种诱惑与需要时,找“枪手”代笔,东拼西凑,草草了事,一稿多投等现象变成了常态。不少专家学者研究发现研究生会因为其学术不端行为预期收益大于其成本,则会为了利益选择铤而走险。
1.2 学术抄袭、造假
据相关学者的调查显示,有20%以上的被调查者周围存在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其中剽窃抄袭、伪造捏造实验数据和参考文献、研究中出现低水平重复三类较为普遍。第一,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有些投机的研究生在网络上搜集大量既有成果,通过将他人的数据、图表稍加修改,或者换一种表达方式,甚至直接将他人刊物中的大段文字照搬到自己的论文中以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走了一条“换汤不换药”的捷径,以达到自己的私利。第二,篡改实验数据。在进行实验过程中,由于数据平行性低、标准偏差大、低水平重复等结果,再加上部分工科研究生自身严谨性不够和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为了使得图表、数据达到“理想”程度,对原始数据进行篡改甚至伪造。第三,署名和参考文獻标注不规范。部分工科研究生前期检索、调研文献不够,但高校或期刊对引用文献数量又有一定要求,为了满足数量要求,随意添加参考文献,以妄图混淆过关。还有一些研究生直接照搬他人研究方案,为了防止被说抄袭,不标注文献来源,侵犯了他人的权益。基于署名的不规范,存在一种搭顺风车的现象。为了提前达到毕业所需的要求,学弟学妹们请求同门师兄文章挂名,而实际上并没有为课题研究做出相应贡献。
1.3 学术伦理失范
学术伦理是各利益相关方在长期的学术交往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伦理关系。正因为这种价值关系是多方主体在长期博弈中所形成的,所以学术伦理具有不能随意改变的客观性。一般来说,学术伦理失范是故意为之的,例如通过抄袭、剽窃、作假等手段获得学历学位、工作机会等,失范者在实施过程中总是带有目的性的。而工科研究生的科研过程需要通过大量严谨的实验才能得出最终成果,为了提高对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更加需要防范学术伦理失范。对于那种不是故意为之,而是因为自身科研水平和实践经验不足等因素造成的非主观故意性的实验数据不真实,不能算是学术伦理失范,需要区分这两种情况。
2 工科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导致工科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多因素的,可以从研究生自身、评价体制和学术环境三个方面简单探析。自身原因主要包括工科研究生学术态度不端正、缺乏对学术道德的清晰了解,评价体制主要侧重过于单一且不够晚上的规范标准,学术环境分析主要从学术共同体、社会团体和学校部门这三个主体出发。
2.1 自身原因
在目前所揭露的若干学术不端事件中,被揭露者总是用“实验时间短”、“实验工作量大”、“害怕发表不了文章不能毕业”等理由为自己开脱,他们知道此种行为不合理,但是却都归责于外界,所以顺其自然地认为“合情”,种种行为通过这样的“文饰”使得大众产生同情心理,失范者就十分坦然了。还有一种在学术道德失范者中存在的普遍心理就是侥幸心理,这也是一种群体心理,即个体在独自一人时需要对自己的欲望加以限制,其很难约束自己不产生这样的念头:群体是个无名氏,因此没有必要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完全消失了。这两种原因产生的主观前提都是基于自身对于学术道德边界认识较为清晰,而实际上依然存在大量研究生,对学术道德概念与边界模糊。研究者的学术精神凝结在学术产品中,只有对学术道德有清晰了解才能主动把学术伦理精神注入成果中,使学术活动获得成功。所以,研究生生产的学术产品质量的优劣反映了其本身的道德态度。高校一般不开设特定的学术道德课程,即使存在一定范围内的学习,也没有上升到课程体系的高度。
2.2 评价体制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硕士研究生培养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模式中,更加注重理论研究型人才,考核体系也偏向学术研究,而忽视了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虽然已经区分了学硕和专硕,但是在对二者的培养模式除了毕业发论文要求、培养时间等不同外,总体还是趋于一致的。这就使得人才无法合理分流,造成低水平重复、创新能力低等现象不可避免地发生。工科研究生是偏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但是“理科化”的单一考核方式,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论文数量和水平成为其是否能顺利毕业的决定性因素,这种唯学术倾向的评价指标就会造成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2.3 学术环境
罗志敏学者提出了一个值得令人深刻反思的问题:我们营造的学术氛围以及我们平时的所作所为,是不是逐渐消磨了人的意志,从而让那些当初满怀学术激情的研究生最终归于平庸?随着学术主体范围的不断扩大,学术共同体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圈子,这使得学术人的社会影响得到提升,但同时也加剧了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发生的可能性。研究生在就读期间,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和第一培养人,可是有部分导师忙于自己的校外企业、课题、职称等,疏于对其所带研究生的管理,或者部分导师本身就存在学术不规范的问题,这都会导致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规范意识淡薄,从而故意或无意触犯学术道德底线。随着学术主题活动的不断扩展,从前只有少数人参与的学术研究已转变为大量人群参加的社会活动,与社会服务接轨,例如企业,由于学术主体活动的公共性增强,传统道德束缚力度呈现被削弱趋势,在自身学术信念尚且无法转化为内在动力的情况下,此种现象更会加大学术不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此外,研究生的培养、日常活动方面的管理分别归责于不同职能部门,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使得管理无法发挥出最优的协同培养效果。院系负责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在制定培养计划、掌握学校政策新动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生会和团总支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活动,例如学术交流讲座、科研成果展示,使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眼界更加开阔,从而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和管理能够直接影响其科研态度。但往往,上述多方却是各自为政,不断牵着研究生往自己这头走,最终导致研究生陷入一片盲目。
3 工科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对策研究
3.1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
研究生所处的首要地理環境就是校园,因而校园文化的营造加强引导十分重要。将学术道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中设,使其能够与爱国教育、人格教育、校纪校规教育等结合起来,多通过大量正面典型来激励示范研究生,以反面典型提高研究生红线意识,举办校园活动,例如辩论赛、征文竞赛等,增强学术文化氛围,使其勇攀高峰。互联网+时代,手机成为研究生最亲密的大众媒介,网络成为研究生科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高校及科研机构应该将传统课堂与网络教育阵地相结合,线上开设隐性第二课堂,发挥现代传媒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优势。还可以通过情景设计,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学术道德交流,由被动灌输转为主动学习,用以增强培养效果。
3.2 完善学术评价机制
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对工科研究生学术道德起着正面的引导性刺激作用。完善学术评价机制既要从批判现存学术评价缺陷出发,又要结合社会产业发展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学术评价的侧重点应该是学术成果质量,辅助以数量为考量,这样可以避免一稿多投、低水平重复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从“服务社会”的职能出发,以培养多元化人才为目标,然后建立与其目标相适应的评价机制,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例如对于工科研究生,应该注重培养其实践特长,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3.3 畅通多方沟通渠道
导师要坚守第一责任人的位置,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责任,以身示范给予研究生自我发展的养分。学生组织、大小课题组、院系专业、学工系统要紧密围绕以导师培养为基础的合理培养模式,紧抓研究生能力培养,及时弥补导师方的不足,提供与创设多平台,满足研究生各种成长发展需要。工科研究生在写毕业论文时,导师先把好第一道关卡,其次在院系内部导师之间进行盲评,从而把好第二道关卡,在整个过程中要进行严格审查,针对工科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特殊性,院系和企业应进行联合培养,高年级研究生已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分析能力,可以提供机会,让其走进企业,在单位的管理下,使其更加规范自身学术行为。
3.4 加强惩罚力度
学术失范问题的发生有部分归因于学术失范风险小,研究生衡量机会成本,发现冒风险从而获得的“荣誉”比其风险价值大,从而愿意铤而走险。因此,应该加强监察力度,建立专家审查组,其中包括高校教师、社会学术团体,在对外保密的前提条件下随机进行抽查,同时利用媒体这一渠道,使审查结果透明化、规范化。高校不仅要在毕业期间,加强学术查假力度,更要将功夫下在平时,这样也能保障真正做学问的研究生的权益。此外,应设立学术道德失范惩罚执行部门,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不同职责分配给不同主体。加大学术失范惩罚力度,使其机会成本增高,敲响警钟。
参考文献
[1]程孝良,倪师军,曹俊兴.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成因与对策探讨:基于社会学理论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08):15-19.
[2]何宏莲,宋雪.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防治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14,30(03):78-84.
[3]孙莉玲,陈科.基于工科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9,(36):141-143.
[4]古斯塔夫·勒庞,杨森译.乌合之众[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6:12.
[5]罗志敏.学术伦理规制—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新思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107-115.
[6]肖文英,胡晓艳.从研究生培养体系看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S1):68-70.
[7]郭进伟,彭锐涛.工科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全过程培养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10):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