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教育在古诗词唱诵中的渗透
2019-12-11贾培
【摘要】礼仪在修身养性、治国安邦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作为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语文课堂,我们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素质高修养的谦谦君子,所以语文课堂应该对传统礼仪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在传统礼仪的学习过程中明理、诚信、谦和,不断提高个人修养,不断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礼仪教育;古诗词;唱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钱穆先生曾说过,“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礼记·乐记》中说:“礼者,理之不可易也。”由此看出,礼是道德理性要求的规范;《礼记·月令》中记载:“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由此看来,礼又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法则;《孝经》里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由此可见,礼还是治国的大经大法。大到治国,小到修身,礼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个人而言,“礼”的真正内涵是做人。人做好了,礼便到了。反过来讲,对礼的认识到位了,人便也端正了。
孔子曰:“见人不可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荀子曰:“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由此可以看出礼仪在修身养性、治国安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作为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语文课堂,我们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素质高修养的谦谦君子,所以语文课堂应该对传统礼仪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在传统礼仪的学习过程中明理、诚信、谦和,不断提高个人修养,不断提升核心素养。鉴于以往语文课堂上传统礼仪涉及不足,在开展古诗词唱诵的过程中,我們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以校本课程为依托,提高兴趣
《左传》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为之华。”中国素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之美誉,衣冠早已成了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成了文明的代名词。因此, 让学生了解传统服饰的演变史,了解传统服饰的形制,对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课题启动时,我们配套编写校本教材,开设了校本课程《唱古诗,懂礼仪》《传统服饰与礼仪》。在《唱古诗,懂礼仪》的课堂上,我们对比了古诗词与现代汉语在表达相同意思时,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比如,古人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忧愁之意,现代人只会说“很郁闷,别理我”,表达效果高下立判,这也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与思考。古人之美在外表,更在内心,读古诗那厚重的文化气息会扑面而来。
在《传统服饰与礼仪》的课堂上,我们讲解了汉服的定义,汉服的形制以及汉服的发展和汉服的精神内涵等,重点讲解了汉服的形制,汉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三种形制——上衣下裳制、深衣制和糯裙制,总结了不同形制的汉服的共同点是交领右衽、褒衣大袖和系带隐扣。交领右衽是指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衣襟压住右侧衣襟,外观为“y”形,这是汉服衣领中最典型的,是区别于胡服的左衽的。褒衣大袖是汉服给人的最直观印象,是指在剪裁用料上远大于覆盖身体的最小需要,衣袖大都比手臂长,最常见的深衣规定要比手臂长一手的距离,有的礼服袖宽可达四尺,垂手时几乎及地。系带隐扣,即用系带固定,无扣或隐扣。汉服一般用左右两组系带分别固定,同时在腰间加以大带和长带。这三大特点分别体现了古代“以右为尊”的思想和游刃有余的哲学思想以及儒家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的人文思想,进一步彰显了服饰治世的理念。
课堂上,我们还讲解了传统日常礼仪的基本规范,如坐立行、揖礼、抱拳、迎宾常礼、宴请常礼以及女子福礼等,老师示范动作,学生跟学,学生收获很大。校本课程的开展既让学生明白了学习传统礼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礼仪的兴趣。后续我们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汉文化节”,举办汉服秀,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设计相关的汉服、做专题知识讲座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以校园活动为平台,整体推进
《毛诗序》中论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自2016年开始,我们已经在全校范围内连续开展了三年“古韵新唱”活动。作为每年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从活动的整体构建到活动的实施,我们都精心准备,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第一阶段是以班级为单位,上交根据“齐地华章”“汉唐古风”等主题自主编排融合中国元素的古诗词作品,团委组织老师进行初选,随后精选出10个节目,进行二次创作,经由语文教师或者音乐教师进行指导编排,随后在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中进行展演。三年来参加演出的人数累计达到2000人,真正实现了全员覆盖,达到了全面普及传统文化的目的。
学生在排练过程中不断研习诗词文化,并根据我们提供的视频资料学习,潜移默化地运用了很多传统文化礼仪,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节目,如涉及祭祀礼仪的《越人歌》、涉及揖礼的《汉唐古风》《归去来》等。
2018年4月,我有幸作为代表参加了在深圳举行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研讨会”,观赏了深圳南山区精彩的传统文化展演,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学习了传统文化吟诵最前沿的教育教学成果,为课题的进一步推进,提供了助力。
三、以语文课堂为阵地,辐射提高
自从课题开始,我们语文组在讲授古诗词古文等内容时,进一步强化了传统文化礼仪的学习。老师们先自己拓展补充学习了这一部分内容,有效地弥补了以前语文课堂中的不足。比如在讲授《归去来兮辞》之前,我们在课堂上梳理过小序的内容,作者写道辞官归隐的直接原因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这里涉及了奔丧礼仪,我们课堂上就深入地讲解了奔丧礼仪;《氓》里面主要讲述了年轻女子的恋爱及婚变过程,主要涉及了婚嫁礼仪,这里我们就补充了婚嫁礼仪;《兰亭集序》中涉及了“流觞曲水”的宴饮礼仪,这里我们就结合现在宴请的礼仪进行了对比;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我们补充了冠礼祭祀礼仪等等。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进一步给学生拓展传统礼仪知识,既有利于学生积累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也有利于学生提升个人修养,实现大语文“立德树人”目的。
虽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与尝试,但是还没有达到我们理想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教师这一方面的知识储备还不够专业,需要不断地学习进步;另一方面在于课题辐射面不够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礼仪教育的普及面。尽管前路困难重重,我们依然信心满满,因为我们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者简介:贾培,女,1983年生,山东省淄博市人,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附 注
本文系山东省淄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课题名称:高中阶段古诗词唱诵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7ZJZ04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