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答题中的主题意识
2019-12-11余焮
余焮
【摘要】在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中,主题意识具体体现在审题和作答环节。具体来说,就是审题时,除了思考“问题的考点是什么”,还需要考虑“作品的主题是什么”“问题对象对主题的创设有何作用”这两个问题;作答环节,围绕主题组织答案,用主题意识去衡量答题内容的有效性。抓住了主题,就抓住了文学作品阅读的命脉,有了主题意识,就有了洞悉文学作品阅读题奥秘的窗口。其实我们跳脱出应试的角度,从作者的创作初衷来看,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都是在为主题的创设做准备,那也就是说无论你从哪里入手,作者的创作意图都是指向主题。“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一条文学理解规律,其实更准确地说,应该在这之后还有一个“篇不离题”的补充,“主题”应该统摄全文的词、句、段、篇。因此在阅读文学作品或是阅读做题时,要强化主题意识,这样就使得我们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有了抓手和主心骨。
【关键词】主题意识;主题;文学作品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獻标识码】A
阅读文学作品,把握文章的主题,是阅读的目的,也是洞悉文章词、句、段、篇奥秘的关键。在初中语文教学研究中,如何把握文章主题是很重要的,但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是否就能比较好地完成对文章词、句、段、篇的理解呢?我们以广东省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题为对象,利用对主题的理解来完成对相关试题的思考过程,来探讨一下这种主题意识培养在初中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必要性。
一、文学作品阅读中主题意识的重要性
文学作品阅读在广东省中考分值17分,难度较大,师生在作答时往往只是死记考点套路格式,具体作答时却找不准踩分点,导致师生备考抓不住发力点,最后得分率不理想。
我们分析广东省2016、2017、2018三年中考文学作品阅读题,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如表1)。
从表1考点归纳可知,近三年文学作品阅读的考点集中在这几个方面:概括内容、表现手法、品味语言、人物情感、句段作用、理解含义、标题的作用等。
叶详元老师2003年曾总结出把握文章主题八法:一是抓住文眼推理法;二是依据线索梳理法;三是变换角度比较法;四是重点词句突破法;五是以点带面串联法;六是巧妙设疑扩展 法;七是注重首尾推断法;八是名言警句剖析法。
梁哲英老师2012年也曾对提炼文学作品的主题,提出过以下观点:概括事件并揭示事件的本质;描述情境并揭示其寄寓的感情;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进行理性评价;分析结构对主题揭示的作用;抓住中心句、议论句、抒情句来提炼主题;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揭示作品蕴含的社会意义等。综上所述,将广东文学作品的考点与常见的主题分析方法对照,就可以得知,文学作品的阅读题无论是从词、句、段的分析,还是从人物、环境、情节上的考虑都应该是指向文章的主题,反过来思考,文章的主题应该是统摄文学作品常见考点的。
紧扣文学作品的主题,揣摩好作者的创作意图,在解答有关三要素问题时,思考三要素对主题创设的作用,这样围绕着作品的创作初衷答题,就可以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解读所导致的踩不准得分点的情况,而这一思路便是在文学作品阅读中所具有的主题意识。
我们认为主题意识的具体表现在:一是在审题时,除了思考“问题的考点是什么”,还需要考虑“作品的主题是什么”“问题对象对主题的表述有何作用”这两个问题;二是在答题时,紧扣主题来组织答案,如果答案与主题无关,可以将之作为判断无效答案的标准。
二、主题意识在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具体分析及策略研究
文学作品主题的创设就是通过情节精巧的构思、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的渲染,来刻画时代背景下典型的人物性格,来表达作者对世界、社会的看法。上文表1所示,近三年的广东中考题中,人物形象赏析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是另一个重要考点。
基于主题意识的前提,我们将广东省近三年中考真题作为对象,在审题和答题环节中对有关文学作品结构与人物形象的典型题目进行分析,并探讨一下应对策略。
(一)文学作品结构问题中的主题意识
结构是为内容服务、为主题创设服务。关涉文学作品结构的问题,多从环境描写、句段作用等方面设置题目。所以在此类题型上要有主题意识。
我们以广东省2018年中考文学作品《笔下犹能有花开》为例,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是主题,是塑造一个人老心不老,热爱画画且更热爱生活的老太太形象,告诉我们生活要有热情,生活态度要积极、乐观、向上。题目的设计也是为了读者更加了解这一主题服务。
我们先看看中考题第二题:“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这个问题表面上是指向文学作品的开头有什么作用,考查对作品结构思路的把握,实质上是考查对文学作品主题的理解。“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总起全文”,这是开头都具有的套路性解释。但作者为什么选择两个季节的紫藤花作比较,为什么感慨季节厉害,如果只局限于是在说时节是最厉害的武器,在感慨时间威力的话,那就是脱离了文章主题的思路。因为在思考文章开头作用时需要充分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二是作品开头与小说主题的创设有何关系。所以,我们在思考时必须把握“老太太”这个核心人物,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生活、人老心不老”的主题。
该问题的参考答案是: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春末盛开的紫藤萝与初冬凋零的紫藤萝对比,写出了时间对人的影响;反衬老太太“心未与年俱老”。
我们分析一下参考答案,“交代时间、地点”,这是人物活动的环境;紫藤萝不同季节的变化,是为了与核心人物老太太在时光变化中生活态度的不变作对比,这是开头引导出主题的方法手段;第三小点则是直接表述出作品的主题,是从“主题是什么”问题思考而来。通过学生的答案实例,我们发现主题及主题中的核心人物正是学生作答时的易漏点。因此在做这类题时,我们必须围绕小说的主题来表述,而在这一审题答题的过程,主题意识发挥着判断答案有效性的作用。
(二)解答文学人物形象问题的主题意识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必考点。此题型除了直接考查之外,还涉及对环境描写的考查和有人物参与的故事情节及细节刻画,这类题也需要有主题意识。
我们以广东省2017年中考文学作品《细水长流》为例。
问题1: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题目中老刘是本文的核心人物,在文章主题的创设上,本文是以老刘的可贵品质的塑造为中心。“命好”的体现原文中有三点:闺女乖巧孝顺、夫妻恩爱有加、从来不跟人闹意见。而找“原因”,着眼点还是在主题上,从老刘自身的人物形象上去思考。实际上命好的三点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层次:因为老刘自身的性格,所以他从不跟人闹意见,进而与妻子也是不会争吵,恩爱有加,在这样有爱的家庭,孩子的培养自然健康,就有了闺女的乖巧孝顺。内在逻辑的出发点都在于老刘自身的性格,这也是题目要寻找的原因。主题意识中核心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是这道题的精髓和骨架。
本题的答案是:
命好,指:(1)闺女乖巧孝顺,夫妻恩爱;(2)不跟人闹意见。原因:老刘包容、不争长短;豁达、不计得失。
如果这道题目的答案中原因写到了老刘妻子或者闺女的性格,那就是主题意识缺乏所导致的。
再看广东省2016年中考文学作品《平衡》的第四题。
问题4: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平衡”独具匠心;也有人认为小说以“锁”作标题耐人寻味。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该题借探讨标题为名,行探究文学作品主题之实。无论是选择“平衡”还是“锁”,着眼点都是“人心”这一主题对象。“平衡”是全文所有人物的行为目标,其动机在于心态失衡,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锁”是一种阻碍,锁影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信任,在主题创设上,这两个标题的目标是一致的。
两个题目之间的不同,只是它们创设主题方式上的不一样。“平衡”,是文学作品中所有人物的行为动机,是原因。“锁”,既是主题创设的道具,又是主题的象征,与主题“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的关系更直接。
该题的参考答案是:
a.认同“平衡”为标題。揭示矛盾的根源,所有的矛盾都源于人物的心理失衡;以小见大,表面写反映邻里关系的生活琐事,实则揭示社会信任危机,深化主题。
b.认同“锁”为标题。“锁”是小说的线索,所有故事情节都围绕“锁”展开;含义深刻,“锁”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与信任,含蓄地表现了主题。
这道题目的分析思路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文章的主题来进行,是从文学作品整体的认识出发。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缺陷,是我们倡导的主题意识主导下的答题策略。
除了上述典型题型之外,文学作品的其他题型也应该在主题意识主导下进行思考。所以我们认为“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这一条文学理解规律之后,还应该有一个“篇不离题”的补充,“主题意识”应该成为文学作品阅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叶祥元.把握文章主题八法[J].初中生学习技巧,2003(2).
[2]倪云祥.指导学生归纳文章主题十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2).
[3]梁哲英.文学作品表现主题的手法[J].作文教学研究,2012(3).
[4]尤立增.抓“主题”才能纲举目张[J].中学语文教学,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