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一体化实践研究策略举隅
2019-12-11沈迪
沈迪
【摘要】江苏考生高中三年学了不少经典文本,然而在写作中依然面临无材可用、捉襟见肘的困 境,能娴熟转化运用课内素材的学生凤毛麟角。笔者以在教学中通常被简单化处理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以下简称《八大家》)为依托,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读写互助、读写共生的路径。
【关键词】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读写一体化;微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受课时限制等因素的影响,江苏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经常以重点疏通、积累文言字词,整体把握文本脉络的方式来教授《八大家》。学生很少能把这些文化经典真正内化为文学素养。由此,笔者尝试把《八大家》中的经典散文从挖掘写作素材的角度重新梳理,并和苏教版必修教材的不同专题勾连起来,架构起必修和选修教材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提升學生写作素材积累的板块意识,强化课内素材的转化运用能力,力求让学生在写作方面有学以致用的成就感,进而让文学经典真正滋养学生的青春,浸润学生的生命。
二、实践研究策略举隅
(一)梳理经典,提炼精华
每篇经典都有咀嚼不尽的精华,学生如果要建构作文素材体系,必须“胸中有丘壑”,要能萃取并积累经典课文的精华部分,这是实施读写一体化教学的首要前提。
所以,第一步,笔者布置学生积累《游褒禅山记》中的核心要义,也是历来这篇散文游记的品评几乎都离不开的王安石的游览心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接着,笔者要求学生能熟读成诵。以此为例,学生熟练掌握好原文的经典语句,准确摘选并熟记以一当十的原文精华,是由“读”向“写”顺利推进的必要准备。
(二)确定经典“共鸣区”,问题激趣,小组探究
读写一体化的初衷是能让学生把学过的经典课文融会贯通。但是经典篇目的内涵丰富驳杂,在事先筛选出相关文本的精华部分后,接下来便是确定不同文本在思想内容上可以勾连起来的某个相通之处,由此及彼,以点带面。
例如,《游褒禅山记》一文的主旨可以和苏教版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的内涵相融合。《游褒禅山记》一文倡导一个人做事要尽自己的主观努力,求学者要深入思考而不能盲从。必修一第一专题的代表作品有毛泽东创作的古典诗词《沁园春·长沙》,食指的现代诗《相信未来》和舒婷的《致橡树》等。作为高一新生入学首先接触的第一个高中语文必修板块,编写者意图以“诗情”来激发高一新生的生活激情、学习激情,同时为培养高中学子独立的人格做铺垫。两者的契合点、共鸣区都是启发高中学生对“青春”做更为深入、成熟的思考。所谓诗言志,文传情,必修一第一专题中所选诗词类篇目蕴含的“志”与王安石笔下传递的“情”如何能够相统一,值得学生进一步挖掘、玩味。
接着,笔者特意精选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在《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中的经典诗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句诗既可以用来评价《游褒禅山记》中的王安石,也可以用来总结必修一第一板块的专题主旨?必修一开篇的诗歌板块和《游褒禅山记》所要传达的宗旨有什么相通之处?”此环节是学生思维提升的关键。学生可以借助“外力”,通过课外拓展阅读展开小组合作,实现资料共享,进一步打开阅读视野。
比如,有学生就分享了名家葛晓音选译的《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一书中有关《游褒禅山记》的部分阅读心得:“王半山擅长议论,即使是游记、杂文和抒情短文也都偏重于议论。如《游褒禅山记》写他游览褒禅山得到的启示,上半篇写由近到远,由前洞到后洞的游览过程,以及走得越深、越是艰难,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异的感受;下半篇从游览过程中抽绎出更高一层的道理,与上半篇对应,议论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分析达到险远之地所应具备的三个要素。最后指出尽管各人条件不同,不一定都能达到最高境界,但只有尽了最大努力,才不至于被他人讥笑,自己也不会后悔。记叙和议论相互生发,分外警策,对于勤奋和懒惰的人们都有广泛的启发。尤其在研究学问、开创事业方面,给人的教益更为深刻。”学生由此能够构建知识网络,就为进一步整合教材中的不同经典文本再次做好了准备。
(三)尝试微写作,融会贯通
如果说原创经典是作家本人的第一次创作,那么读者通过阅读、联想和反思,可以完成对艺术品的第二次创造。围绕之前第二个环节中的问题激趣点,勾连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的旧知,学生打通了两处经典文本,完成微写作如下:
“面对未知的后洞,王安石起初乘兴而往,末了却跟随他人败兴而回。青春也是一场旅行,一次人生探险,我们面对的更多的艰险,未必来自大自然,而是来自学业、社会给予我们的一道道难题。起初,心怀梦想的少男少女们,血气方刚,大有与‘万类霜天竞自由之势。然而,仅靠此等‘书生意气, 能否最终‘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恐怕还远远不够。我们只看到了平易和顺的开头,但是却忽略了青春之旅的价值和意义必须经由后面的过程才能被创造。在时间上,你暂时的得失永远不可能越过之前的任何过程而先验存在。既然终点永远在前方,那么我们就该迎着这未知的终点继续走下去,去聚焦这段惊心动魄的探险过程,去经历‘沉浮,去感受‘苍茫,去细细品味蔷薇的芬芳,去开创我们的‘峥嵘岁月。”
(四)策略小结,举一反三
将苏教版选修《八大家》和必修教材打通,展开“读写一体化”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准确有效积累经典篇目的关键内涵、核心主旨。其次,确定不同教材里不同类经典文本间的“交集”,挖掘出彼此可以贯通的“共鸣区”。最后,围绕设置的问题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这个“共鸣区”的合理性,完成微写作。基于这三个步骤的示范,学生又尝试着将《八大家》中的《原毁》《进学解》和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中的《师说》贯通了起来:
首先,学生确立韩愈《原毁》的核心要义是 “责己”(严格要求自己),《进学解》的核心要义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其次,学生找到三篇文章的“共鸣区”——社会责任感,并进一步拓展了解中唐的社会政治情状。最后,学生分析道:“韩愈一直思考的是如何让唐王朝在饱受安史之乱的蹂躏后,能够再度中兴。这种想要力挽狂澜于既倒的紧迫感、使命感,又反过来敦促韩愈自身更加勤勉地向古仁人学习。即便动辄得咎,依旧不惜残年,无悔初衷。这也是他严格要求自己,肩负起知识分子社会责任的明证。”
由此,笔者也欣慰地体会到,学生在读写一体化的进程中将经典文本之“美”、之“善”,将所“读”内化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经典。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论写作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张真真.高中语文“读写一体化”与作文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3]朱建军.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4]叶黎明.美国语文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借鉴与讨论[J].语文建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