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选择影响因素经济学分析

2019-12-11江冯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24期
关键词:经济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

江冯

[提要] 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分析,并总结五个主要影响要素,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和未来发展选择进行经济学方面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与农村;经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9月18日

引言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的健康发展是社会、城市和谐的重要前提。党的报告中强调:“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深刻指明了党中央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这一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问题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述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是用于反映农民工群体在市民化进程中呈现的异质化发展趋势,以年龄表象为其代表性特征。除了年龄特征外,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程度、城市主体认同感、人生经历、工作期望、精神追求以及权利诉求等方面均具有较为强烈的市民化倾向。他们积极参与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建设,贡献突出,同时也为社区建设模式的变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他们出生以后在农村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对农业、农村、农地等不是那么熟悉。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这一数量还将逐年增加。

二、新生代农民工进城选择宏观经济分析

(一)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村向城市转移。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过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人的空间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城镇经济社会、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城镇化的核心是经济产业结构,本质是城市生产带来的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影响新生代进城选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观因素,城镇化建设征用了农民的土地,让农民无田可种,尤其是80后,掌握了一些专业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中绝大多数都选择离开农村,进城打拼;另一方面是主观因素,城镇有着相较于农村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待遇,福利政策和生活环境等等都有较大幅提升,年轻一代的青年更愿意寻找机会,增加才干,提升技能。

(二)城市就业环境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就业环境是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理性择业的制度保障。就业环境主要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等。公民享有平等竞争权,而其核心是平等的市场准入权,即不加歧视的就业权。公正宽松的就业环境是维护劳动者平等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平等就业的根本保障。对于以外出务工为生活基础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其平等就业权利要想得到保障,就必须有一个公正宽松的就业环境。

从经济学理论上讲,劳动市场可以分为主要市场和次要劳动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岗位层次高,就业之后的发展较为稳定,不会出现雇主随时解雇和拖欠工资的情况,其主要特征为就业稳定、职业有保障、工资高、工作条件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晋升机会。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工作岗位层次低,工作待遇低,就业之后的发展不稳定,经常出现雇主随时解雇和拖欠工资的情况,其主要特征为工作不稳定、周转性大、工资低、工作环境差、规章制度严厉、晋升机会少。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导致其在劳动市场准入资格和劳动报酬方面享受不公平待遇,其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和职业发展空间的不公平性,并且就业的稳定性差,收入不高。

(三)社会财富分配、再分配和最低生活保障。我国采用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分配并存的分配制度。新生代的农民工目前在城市中从事的行业集中在建筑业和制造業,主要还是体力劳动,根据劳动的效率和质量分得社会财富。由于我国的人口密度大,而农民工又大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众多的因素导致劳动力廉价。

完善城市就业困难人员、社会弱势群体享有的社会保障机制,积极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职业能力,扩大社会保险制度覆盖面,保障新生代农民工享受社保待遇平等机会,依法保障职业转变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各项基本权益不受侵害,尤其要关注其养老问题。充分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加大保障城市中公共服务设施对新生代农民工全面开放的财政支出力度,提高农民工消费水平,拉动社会资本投资。

新生代农民工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在生活保障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工资水平也得到了大幅的提升。社会再分配方面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进一步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进城选择,扩大了就业和生活层面的选择机会。

三、新生代农民工进城选择微观经济分析

(一)个人收入与消费能力。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是分层次的,可依次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只有劳动、就业才能获取生存所必须的物质基础,继而追求其他更高层次的需求。

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消费水平与消费能力的因素有多种,收入水平在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收入状况直接决定着其在城市的生活状况。根据张传慧《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的调查发现,在月平均工资方面,18.6%的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是在1,000~1,999元之间,高于2,000元的为43.8%,低于1,000元的仍有7.7%。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但目前经济收入仍然较低,51.2%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收入不能满足消费需求。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通过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来调整劳动力的供需矛盾。

新生代农民工的体闲娱乐活动内容多样,但方式相对单调。66.0%的新生代农民工睡觉,62.8%的看电视,43.6%的与朋友聚餐、聊天,33.1%的读书看报,29.8%的用手机看视频、听音乐、打游戏,24.1%的去网吧,10.8%的去KTV、酒吧等娱乐场所。近年来,农民工的休闲娱乐状况有一定改善,但多数人仍然是被动休闲。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上网吧、利用手机视频游戏和朋友聚会聊天的比例提高,高10个百分点,这也体现了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能力与老一代农民工有较大提高。

与城市工人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较低的工资收入造成较低的消费能力,单一的消费结构造成了畸形的消费习惯。就收入和消费两个方面,从自身个人的视角分析,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进城选择并逐渐成为影响最大的因素,他们进驻城市后面临着更多的选择,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满足后,必定会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工资收入与消费能力与结构制约了需求的延伸。

(二)人力资本和关系型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则体现在人的身上,是个人所受教育、培训得到的各种知一识、技能的综合体现,通过个体所做的具体工作体现出其价值。

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高,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高,知识水平高、就业技能更好,人力资本存量高。这有利于新生农民工进城选择,增加了选择的机会。新生代农民工的身心健康状况,影响人力资本存量。

关系型社会资本是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关系所承载的社会资本存量,关系型社会资本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提供途径,决定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渠道和职业类型。初级社会关系是指新生代农民工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次级社会关系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工作中与城市居民所建立的社会关系。在进入城市社会过程中,关系型社会资本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情感支持,促进其就业和社会交往。

四、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五个主要的经济学层面的因素,这五个要素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化大环境下进城选择的就业、收入待遇、物质和精神需求、社会保障等方面。2014年中央提出了“新常态经济”,把改革开放的目标定位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常态”对应着“新生代”,在经济改革大环境中,传统建筑业和制造业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进城的因素也在随之不断改变。新生代农民工要提升自身的技能与素质,成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不可缺少的经济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慧.市民化下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养老保险问题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9(18).

[2]王昊宇.新生代90后中国农民中国画像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9(3).

[3]趙化忠.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调研报告[J].劳动保障世界,2018(36).

[4]康立厚,任中华.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30).

[5]郑爱翔.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自我效能对其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J].农业技术经济,2018(8).

[6]许秀江.新生代农民与中国农业的新生[J].金融博览,2018(10).

猜你喜欢

经济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
奢侈消费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犯罪与第一代的比较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