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适应性的实证研究

2019-12-11王希宾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实证研究民办高校

王希宾

[摘 要]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大学时期是由校园生活的学生阶段逐步融入社会生活阶段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还是其社会适应性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自入学开始,大学生就要面对相对高中生活新的学习环境,相对于家庭居住环境新的群体生活,相对于稳定的居住条件来说新的生活环境,更有相对于自身成长新的心理及生理需求。对于高校来说,做好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工作,对增强大学生适应能力起到关键作用。基于在校大学生的大学生自身心理放松、校园管理相对宽松、外界人际关系变化等现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以此探讨民办高校大学生适应性的对策,为民办高校大学生管理提供更加切实可行的路径及思路。

[关键词] 民办高校;大学生适应性;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11-0020-03

民办高校大学生是有别于公办大学生群体特征的一部分青年群体,他们知识积累相对薄弱,自我意识较强,这种差异是其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学习意识存在差异的结果。同时,进入高校之后,大学相对于高中学习生活而言,管理比较宽松,大学生可支配的自由时间相对充足;民办高校相对于公办大学而言,又存在着注重学生实践与操作,与市场接触相对较多的现状,在网络信息尤其是自媒体日益发达的环境下,当代青年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大大改观,民办高校大学生相对于公办高校来讲,环境更加宽松与灵活。基于以上这些现实,在进入大学生活与学习阶段,如何适应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使民办高校大学生在组织、群体、文化和经济因素的变化中,提高其自身的生存能力、发展追求和目标实现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大学生能否及时适应这一转变,既影响个人的身心发展,也影响了其社会价值的实现。因而,对于学校来说,作为学生大学时期的主要生活场所,必须要本着以生为本的教育宗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以及管理质量,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 研究对象和方法

参考朱韶蓁、卢谢峰等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内容,结合S学院以及其他民办院校学生实际特点,选取样表设计问卷对在校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生活独立适应性、人际关系适应性、身心与情感发展需要以及环境总体认同等五个方面进行问卷设计,遵循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则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了现场调研。调查对象选取S学院大一至大四大学生800名,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97份,符合问卷调查的基本条件,问卷回收后,及时进行整理与分析,将统计结果通过SPSS软件进行相关的描述统计分析、 信效度检验和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二 民办高校大学生适应性现状分析

经过持续的观察和统计,我们发现作为民办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展现出了较强的学习和生活的适应性。但是,调查结果也显示出,有部分同学在问卷中表现出了在某些方面较差的适应状态和消极的情绪状态,民办高校大学生的适应性存在内心情绪与实际表现的矛盾。通过整理问卷,分析数据得出当前大学生适应性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见表1):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大学生习目标不明确体现在很多方面,从报考大学专业的动机,对专业学习力的执行程度、平时的学习习惯与态度、学期末学分取得情况等都可以反映大学生自身的学习目标是否明确。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得知,9.8%的学生表示对所学专业“非常了解”,34.3%的学生选择“比较了解”,竟然有38.9%选择“一般了解”,14.3%选择“不太了解”,还有2.6%的学生选择“非常不了解”。在回答“是否有信心完成学业”时选择非常符合的占55.3%,比较符合的占27.9%,觉得一般的占14.8%,不太符合的占1.7%,非常不符合的占0.3%。从数据的分布上看,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信心的同学只占不到一半,说明大多数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缺乏信心,这主要是因为自己对专业的缺乏全面了解,其实提示其根本原因是自己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对大学学习的主要任务与目标定位不清晰,缺乏学习动力,在这种漫无目的学习过程中,很难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生活习惯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与公办大学比较,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学术氛围相对薄弱,但课堂内容相对丰富与灵活,大多时间是由大学生自己支配;另一方面,从管理上讲,民办高校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比较严格,导致大学生生活较为单一并且受约束较多,一部分学生的生活空间局限于校园,从事于常规学习与社团活动,一部分学生的生活侧重于校外兼职与实践。在问到“在大学期间是否有规律作息时间”时,选择非常认同的占29.8%;选择比较认同的占38.1%;觉得一般认同的占23.6%;选择不太认同的占了5.4%;选择非常不认同的占了3.1%。67.9%选择“比较规律的作息时间安排”,说明大多数学生有比较好的作息习惯。问到“是否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生活设施”时,做肯定回答占29.6%,做否定回答的占31.5%。关于“大学生目前生活状态”的问题,有3.1%的学生“非常浮躁”;10.2%的学生“比较浮躁”;47.1%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处于一般状态”;认为心理状态比较踏实的占了30.7%;非常踏实的占8.9%,这组数据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大学生真实的生活状态,大多数同学感到自己的生活“浮躁”,无法顺利适应大学生生活,更无法充实自己的大学生生活。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民办高校大学生生活习惯差异较大,有很适应大学生生活的,也存在适应缓慢甚至适应困难的群体。说明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生活自由度很高,受家长与学校约束较小,课外生活的内容大多靠自己支配。与此同时,90后与0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是物质条件富足的新生代,活跃、开放、自由是他们的特点,但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面对大学宿舍生活,彼此之前缺乏集体生活需要的相互包容与相互尊重的意识,易導致宿舍“不和谐”问题的产生。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综合适应能力存在差异

大学生的适应性除了表现在学习能力与生活习惯方面,还包括其他方面的适应性。当问到“是否能适应独自在外求学”时,33.4%的同学表示“能”;28.0%的同学表示“不能立刻适应”;27.7%同学表示“能慢慢适应”;表示不太认同的占7.1%;觉得非常不认同的占3.8%。当问及“与其他人合作时是否感到愉快”时,认为与他人合作愉快的占了36.8%;认为与他人合作比较愉快的占43.6%;选择一般认同的占了17.0%;认为在学生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不太愉快的占0.9%;选择非常不认同,即认为与他人合作非常不愉快的同学占1.6%,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办大学生的交际能力相对于学习能力较强;因为其生活习惯的差异性导致大学生在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处理差异性较大。在面对困难时的协调与解决不能不足,很容易引起情绪变化及造成心理影响。

三 民办高校大学生存在适应性差异的原因

(一)民办高校相对严格的管理体制

民办高校大多是以“公益性”社会力量办学,属于自负盈亏型单位。基于此种学校体制,鉴于对在校大学生的安全问题的基本考虑,民办高校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相对更加严格与细致,并且大多精力放在大学生的上课考勤、宿舍公寓生活、校园活动参与等日常管理方面。大学生在度过紧张的高中生活之后,步入所谓的“轻松式”的高校,一时无法适应类似高中的教育管理模式的民办高校,所以民办高校大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渡阶段相对较长,甚至出现很多难以过度的障碍。

(二)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外界环境

时代的快速发展给高校人才培养提出很多挑战,同时,这些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也大大改变了在校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方式。高校大学生的组成复杂多变,有来自一线城市的,有沿海城市的,同时也有来自农村与小城镇的,他们自身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大学生生活状态存在很大差异。当进入同一所高校,面对同样的管理体制,同样的课程安排与第二课堂实践,大学生表现出了不同的反映与问题。大学生高校的学习与生活时期存在很大差异。

(三)大学生自身学习目标模糊

除了以上两点外部原因,大学生适应性总体不高的最主要原因是学习目标不明确。从学习成绩上看,民办高校大学生高考成绩普遍低于公办高校大学生,学习任务已经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虽然有自己选择的专业,但在实际的专业学习过程中,民办高校大学生却缺乏自己对专业学习以及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通过各大高校每年的考研率就可以看出。作为大学生来说,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如果学习目标不明确,就会带来一系列比较棘手的问题,甚至导致大学生自身人的身心健康,这也与大学校园的各个环节格格不入,甚至到高年级也无法适应自己的大学生活,这也就是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处于高度紧张与迷茫的状态。

四 民办高校大学生适应性提升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这样深情寄语年轻一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民办高校更要注重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为国家、为社会提供高水平人才。对于高校来讲,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阶段进行人才培养,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中,以此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从大学生自身来讲,更需要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内驱力带动学习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提升自身的适应性,才能有效地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所以从根本上来说,高校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不仅仅影响到其在高校中的表现,更关系到我国今后的社会化发展和进步。

(一)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民办高校严格的管理体制是对大学生成长非常有力的保障,一方面,能全方位关注每位大学生在校动态;另一方面,能确保大学生在“量化”上符合学校规范与要求,这种管理体制的确让大学生把“学习”当作大学生生活的唯一目标。其实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经济上相对富足,思维更加活跃,相对于公办高校的大学生有其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基于以上考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仅只注重学生的专业学习,可以在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提高方面进行调整。比如,多鼓励大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活动,以“校企合作”的交流方式,增加学生的独立与创新能力,以此带动大学生在校的专业学习;同时,不同于公办高校大学生学术科研的压力,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身成长的发展方面,高校提供宽松环境为大学生打造交流平台,组建各种平台促进信息互动,让大学生参与其中,以提升大学生的立体知识积累。以此为主线,贯穿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操作中,才有可能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定。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迷茫”与“沉迷游戏”等乱象,其实是大学生缺乏学习目标与动力导致。如果大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动力,整个大学生活定会充实与丰富。如何让大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显得尤其重要。一方面,学校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生学业进行考核与检测,以“量化指标”来规定大学生完成学业需要的学分;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要从根本上让大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以自己内在的学习需求树立学习目标。第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灌输,通过合理有节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阶段与人生价值,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个人荣誉感;第二,调整专业培养方案的进度与强度,通过自己的学习使大学生寻找到专业学习的乐趣,在不同年级进行合理安排实践操作环节,让大学生把自己所学与社会所需有机结合,找到学习知识的价值与乐趣;第三,学校配套相关政策与措施,为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提供优良的生活设施与学习环境,让大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比如,成立俱乐部、心理聊吧、人际互动、创业交流等社区,让大学生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都能有一对一的互动服务与指导,以此让大学生解除后顾之忧。

总之,以上的民办大学生的适应性研究,是对民办高校大学生适应学习与适应生活的一次探索性研究。希望能通过现实数据与结论为高校、社会、个人提供参考,其目的是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这完成学业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范敏.大学生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3).

[2]范红霞,霍树云,徐慧,张绣蕊.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3]冯廷勇,刘雁飞,易阳,张娅玲.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进展与教育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 胡天强,龚玲,张茂杨,王鑫强.大学生适应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生命意义的中介作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

(責任编辑: 王义祥)

猜你喜欢

实证研究民办高校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高校生存风险管理探析——从民办高校资金链断裂出现的生存危机说起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