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列汀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
2019-12-11王海荣
王海荣
[摘要] 目的 探讨西格列汀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格列美脲治疗,观察组接受西格列汀联合格列美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 ①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6.2±0.5)mmol/L、餐后2 h血糖(8.1±0.2)mmol/L、糖化血红蛋白(6.2±1.1)%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胰岛素(8.3±3.0)mu/L、2 h胰岛素(29.4±9.1)mu/L、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1.9±0.3)、体质量指数(25.4±3.0)kg/m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每日人均剂量(2.2±0.5)mg、人均总用量(196.5±25.4)m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症状轻微不影响继续治疗。 结论 西格列汀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西格列汀;格列美脲;2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10(a)-0051-02
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是发生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有研究人员指出,一旦患者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其超过50%的胰岛β细胞功能已经受到损伤,而且,随着疾病的发展,胰岛β细胞功能将会逐渐丧失[1]。如何更好地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已成为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关键。为探讨西格列汀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该文以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该院收治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均与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相吻合[2];②患者可进行正常交流、沟通;③患者均知情。排除标准: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精神疾病、I型糖尿病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00例,男58例,女42例;患者年龄在42~81岁之间,平均(65.9±2.9)岁;患者病程在2.0~15.4年之间,平均(5.4±1.4)年;平均体质量指数(27.5±4.3)kg/m2。观察组100例,男59例,女41例,患者年龄在40~85岁之间,平均(64.8±2.8)岁,患者病程在1.8~13.9年之间,平均(5.0±1.1)年,平均体质量指数(27.1±4.5)kg/m2,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格列美脲(国药准字:H20057672)治疗,起始剂量:1次/d,1~2 mg,早餐时或第1次主餐时口服。最大初始剂量不超过2 mg。维持剂量:1次/d,1~4 mg,推荐的最大维持量是6 mg,连续治疗12周。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接受西格列汀(国药准字:J20140095)联合格列美脲治疗,格列美脲用法同对照组。推荐剂量为1次/d,100 mg,该品可与食物同服,连续治疗12周。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主要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②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胰岛素指标。主要包括空腹胰岛素、2 h胰岛素、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等指标。
③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平均体质量指数水平。
④比较两组使用降糖药物剂量情况。主要包括格列美脲每日人均剂量、人均总用量。
⑤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几率。主要包括头昏、心慌、消化道症状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6.2±0.5)mmol/L、餐后2 h血糖(8.1±0.2)mmol/L、糖化血红蛋白(6.2±1.1)%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胰岛素指标及体质量指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胰岛素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胰岛素(8.3±3.0)mU/L、2 h胰岛素(29.4±9.1)mU/L、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1.9±0.3)、体质量指数(25.4±3.0)kg/m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用药情况比较
观察组每日人均剂量(2.2±0.5)mg、人均总用量(196.5±25.4)m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症状轻微不影响继续治疗。观察组1例头昏、1例心慌、1例消化道症状,不良反应几率3.0%;对照组2例头昏、2例心慌、2例消化道症状,不良反应几率6.0%,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国是糖尿病发病率大国,且近年来,我国2型糖尿病发生率显著上升[3]。2型糖尿病属于长期、自主综合治疗的慢性疾病,大部分患者因缺乏对疾病的认知,导致血糖控制水平不佳、生活质量不高。寻找合理的用药方案,已成为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点。
格列美脲属于新型强效磺脲类将糖类药物,其能与磺脲类受体65KDA相结合,结合、分离均比较快速。同时,格列美脲还能加速葡萄糖转运速度,提高机体摄取葡萄糖功能,这对降低患者血糖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具有重要效果[4]。
西格列汀属于二肽基肽酶抑制剂,其能有效抑制二肽基肽酶分解,并促进机体胰岛素的释放与合成,同时促使胰高糖素多肽-1活性增强,这有助于抑制机体胰高糖素分泌、促使胰岛素分泌量提升,进而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进程[5]。西格列汀能有效提升活性肠促胰岛激素水平,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降低胰高糖素水平。动物研究实验证实,促胰岛分泌多肽1或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治疗,能有效改善动物机体胰腺β细胞对葡萄糖的反应机制,有效促进机体胰岛素的释放与合成。促胰岛分泌多肽1和促胰岛素分泌多肽具有葡萄糖依赖性,当血糖浓度较低时,促胰岛分泌多肽1不会促进胰岛素释放,也不会抑制胰高糖素分泌。西格列汀还能促使胰岛β细胞分裂、增生,预防β细胞死亡,进而大大提升机体胰岛β数量,进而有效维持患者血糖水平。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能充分发挥药物协同作用。通过该文研究证实,观察组血糖水平、胰岛素指标、体质量指数、用药剂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西格列汀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综上所述,西格列汀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各项胰岛素指标以及体质量指数,还能有效降低用药剂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志铭. 2型糖尿病经格列美脲治疗的有效性及药理探究[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8(1):87-88.
[2] 楊春晓. 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其药理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32):80.
[3] 向群. 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8):37-38.
[4] 李亚军. 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成本-效果分析[J]. 中国处方药,2017(1):27-28.
[5] 朱凤, 宋晓燕. 利格列汀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15(30):115-116.
(收稿日期:2019-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