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同科 笔墨背后是故土文化

2019-12-11王建华余玮

中华儿女 2019年23期
关键词:画马岐山徐悲鸿

王建华 余玮

说到画马第一人,非徐悲鸿莫属。画面中,徐悲鸿不仅充分发挥传统笔墨的轻重、疾徐、枯湿、浓淡、疏密、聚散的节奏韵律的抒情性,而且充分掌握笔墨作为“造型语言”的严格写生、写实的造型性,使两者巧妙地合而为一,他笔下的马有灵魂、有精神、有风骨。而从技法上来说,他的国画马中蕴含了很多西方画派的精髓,如素描、油画当中的很多元素,而他也一直强调,画马要形神兼备。

画家中不少人画马,其中“赵马”很有特色,在画马圈内享有声誉。赵,即自陕西岐山走出来的画家赵同科。

甲骨文与《周易》中的马文化

马生性温驯、吃苦耐劳,符合国人的审美情趣。同时,兼具力量与速度、飘逸与温驯,马又是一种结合了阳刚美与阴柔之美的独特审美载体,十分令人着迷。赵同科说,马有豪放不羁、强健不息的气质特点,它身姿矫健、气势勇武,绘画不仅讲究形似,更重要的是要体现神态和精神。

1956年,赵同科出生在岐山。岐山,地处古丝绸之路、现代欧亚大陆桥沿线的关中西部。让赵同科自豪的是,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是民族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古代哲学宏著《周易》诞生之地。他高兴地介绍,家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享有“青铜器之乡”“甲骨文之乡”“中国千年古县”“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

提起故鄉岐山,赵同科心中总会涌动起满满的温馨与亲切。那人、那事、那情、那景,便恍如昨夜的明月,亮悠悠地挂在心头,荡漾起鼓鼓的乡音乡情与乡韵。小的时候,那方生他养他的小小的村庄自有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韵味。那土墙院落里的青瓦砖房,那方温馨的土炕上,那些讲不完的故事,都有他成长的味道。

赵同科的绘画启蒙于他的奶奶。他出生在环境极其贫困的农村,但他的奶奶却是一位民俗文化的高手,她心灵手巧,会剪窗花,会做花灯,还会绣花和绘画。奶奶告诉赵同科,绘画并不是单纯的绘画,而是在无时不刻地创造美,画马一定要画出马的精气神,马头要昂着,脖子要长,屁股要翘着,尾巴要扬着。正是奶奶的这番话,让赵同科铭记在心,他所画的马大多都是奔马,很少画静马,因为只有奔马,才能表现马的精神和气脉。

中华上下五千年,华夏儿女创造的汉字,是不可缺少的文化之一。“甲骨文之乡”岐山的孩子,对甲骨文很亲切,赵同科钟爱甲骨文的“马”。甲骨文的“马”,有大大的瞳仁、长长的马鬃和强壮的四蹄。随着汉字的发展,慢慢的,瞳仁、马鬃和四蹄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简体字“马”只留下了强壮的四蹄——一横,一竖勾,以及“马”字背后的精神。

在祖先们在世界观里,已经把龙马等同于纯阳的乾。家乡岐山便是《周易》诞生地,而《周易》中说“乾为马”,马便成了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代名词。由于《周易》的演绎,马的形象便脱离具体形态而提升为一种抽象精神,它是天的象征,又代表着君王、父亲、大人、君子、祖考、金玉、敬畏、威严、健康、善良、远大、原始、生生不息……这就是孔子在《周易·乾卦》中总结的那句中国人代代流传的最响亮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赵同科在画马时重生命气息,重行为气势,重相互情感联系,重骨肉神的统一表现,所以他笔下的群马都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神情,为世人所喜爱。

精神世界的契合与追寻

上小学一年级第一节图画课的时候,小小的赵同科画了一匹奔腾的骏马,受到老师与同学的青睐。就是从这时起,他喜欢上了画马,不管是从哪儿看到的马,他都立刻临摹下来。像《三国演义》《水浒》《杨家将》等连环画里的马,他都一遍又一遍地临摹。由于在绘画上面的天赋,加上勤学苦练,他在学校的宣传活动中画黑板报,给街道画幻灯片,大多都是反映马的生活习性,他以马寓人,颂扬人类的图腾精神,表现一种大视野、大境界、大情怀。

马代表了一种独立不羁的形象,是人们自由精神的寄托。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是人们所向往的境界;神采骏逸,龙马精神,是中国人所崇尚的一种精神。马还是威严与武力的象征、美好吉祥的象征。骏马身姿矫健,雄浑、高昂、豪迈,脚踏祥云,意寓事业、功名、学业、财运飞黄腾达。赵同科认为,马给人提供了积极、广阔、丰富的内涵。在他眼里,徐悲鸿画的“马”,既没有唐马的雍容,也没有宋马的清俊,其忍辱负重、急流勇进之态跃然纸上,是对艰难国运中雄健国民的精神写照。

岐山县地貌复杂多样。北依岐山,南接秦岭,中部为山前洪积扇平原、黄土台原及河谷阶地,呈“凹”字形。在赵同科眼里,家乡“两山夹一川,两水分三塬”的地形地貌就似一个马鞍。赵同科注意到,岐山精神是“厚德、仁爱、包容、求实”,而自己笔下的马同有着“厚德、仁爱、包容、求实”的精神。他认为,马忠诚、高贵、奔驰、不可征服,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是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化身。马的精神和神韵,给人类许多启示,这些启示在自己家乡的城市精神里便可以找到。他真切地践行着岐山精神,践行着马的精神,并用画的方式呈现心中的马,去笔墨流露、表现马的情感世界,用无声的语言读出马的奔放驰骋、战胜自我的力量及忠诚心和竞争性、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用心去追溯马的世界。

马的世界里找寻现实的故乡与心灵的故乡

徐悲鸿讲究“画马要以真马为师”。中小学起,赵同科便自行研究马的解剖构造,并利用假期闲暇,带着画夹到能够看到马的地方,对着马画速写,用线条突出马的灵动,让马表现出一种活灵活现的形态,赋予马儿鲜活的生命力,马的颈部和腹部浓墨往往一笔勾划,弧线粗重富有弹性,表现肌肉的力度。

成人后,为了画好马,赵同科每年都要抽出大部分时间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几乎走遍塞北大地,大部分内蒙古草场及新疆牧场有他写生的身影。一次次深入草原,访牧民,观赛马,亲自骑马、喂马,与骏马亲密接触,细心观察马的行为举止,感受与马儿的心灵相通,获取创作的灵感。站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朵朵白云从头顶飘过,看到万马奔腾的宏伟场面,他总会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拿着手中的画笔去讴歌马的精神。他常年接触马,研究马,写生马,使他对马的肌肉、骨骼结构以及运动中的各种体态情貌烂熟于心,故胸有成馬,传神写照,变化无穷,姿态横生。

几十年来,赵同科笔耕不辍,在绘画上追求大气脱俗和与众不同。选材上,他喜好大气、威猛、有力的动物,如:老虎、狮子,更喜欢画马,还喜欢画竹子,兰花、喜鹊等,其性格坚强、果敢,崇拜鲁迅。

赵同科搜集古今中外的画马名作,进行悉心钻研临摹,与很多画马名家促膝谈心,虚心请教,深得画马秘诀,受益匪浅。他曾问教于徐悲鸿入室弟子韦江凡,多年摹仿徐悲鸿大师及韦江凡的作品,努力实践徐悲鸿“师真马”的艺术主张,在注重研究传统技法的同时,注重写生,注重深入生活,画艺大进,形成自己的画马风格。为了提高自己的画马技艺,赵同科还私塾于中央美院原副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勃舒。刘勃舒以草书写马,在素描、速写、中国画传统笔墨方面都有很深的功力,对提升赵同科的画艺很有帮助。

他下笔如生风,跃然如有神。他画奔马,有一种流动的韵律。寥寥数笔,或奔,或走,或昂头,或回首。画双马或依偎而行,或并驾齐驱,或喁喁而语,一匹匹神骏跃然纸上。笔下的马有着独特的线条,水墨浓淡相宜,马的整体结构非常协调,马的颈部、肩部、胸部等大块肌肉表现马的运动形状,展现马的活泼雄健,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鬃毛和尾部在运笔施墨上毫无凌乱之感。虚实相间的笔触,浓淡干湿互衬的墨气,表现出骏马驰骋时鬃毛飞扬的飘逸洒脱。马没有马鞍、缰绳、更显神骏和壮美,充满着前进的力量,给人放任不羁的、不可战胜的野性形象。

赵同科靠着自己的刻苦钻研,渐渐形成自己的画马风格。有人说,他画的马浅粗,墨浓,大笔纵横,黑与白的强烈对比,点、线及面的巧妙安排,构图新颖饱满,奔腾欲飞的骏马填满整个画面,有意识地制造出一种向外延伸的无限张力,使人感到“画外有画”的无限联想。他创作的马落笔有神,不管是一匹,还是多匹,乃至群马,都显得浑厚、凝重、老辣,奔放处不狂狷,精微处不琐屑,盘骨强壮,形态具足,灵气十足,潇洒帅气,刚劲流畅,干净利索,一气呵成,不拖泥带水,不见做作之笔,骨劲肉丰,意韵宽博,笔墨流畅,灵动飘逸。那些不知疲倦的骏马在千变万化中,日夜奔腾,勇往直前,给视者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足见其艺术作品的成熟。他的作品被海内外友人喜爱、赞赏并收藏。

悟是学习最高的境界,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乐是生活的最高境界,空是修炼的最高境界,静是人生最高的境界。绘画是空间艺术,它本身的特点是静止的。赵同科善于以静止的空间视觉形象表达宇宙万物的律动,以局限来表达无限,化被动为主动,这正是艺术魅力之所在。在人生道路上,他以艺术的视角看远、看宽、看淡,赋予绘画一种深沉的爱、厚重的情,自然有机地形成了自己画马卓然自立的风格。

“心驰斋”是赵同科的工作室名。画马,成为他最快乐的事。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快乐不是他拥有的太多,而是他计较的太少。赵同科在绘画上以简单化解纷繁,在生活中以宁静淡看喧扰。

尽管赵同科离开家乡近半个世纪,但家乡岐山是他梦想出发的地方,是魂牵梦绕的土地,总是让他遥想、遥望和满心甜蜜去回忆的地方。他笔下的马栩栩如生,笔笔见功,在他心中马就是他的故乡,马的精神就是家乡的城市精神,也是他所一生追寻的精神!

猜你喜欢

画马岐山徐悲鸿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诗经》与岐山的关系探究
《墨猪图》
坚持不懈的李公麟
岐山县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
揭阳·黄岐山
画马
徐悲鸿的底线
夜半水滴
画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