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化教学,语文教学的应然指向
2019-12-11王捷
王捷
语文课程不是一种事实存在,而是一种关系和过程的实践存在。在语文教学中,将口语交际、阅读、写作、写话等多个主题进行统整,形成一种统整化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应然追求。本文以苏教版散文体裁文本为例,探寻基于课程化的语文教学。
一、作为定篇,让散文教学散发经典芬芳
所谓“定篇”,是指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表现为经典的篇目。无论是苏教版、人教版,还是北师大版,所选篇目无一不是经典名篇。当然,在选入教材时,由于编者的视角,可能作了些增删,但这丝毫不影响文本的经典性质。作为定篇,教材中散文能够散发经典的芬芳。将文本作为定篇来教,要求学生熟知经典,透彻领会文本本身。
比如《天游峰的扫路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是作家陈章武的散文名篇。将这一散文名篇作为定篇来进行教学,教师可发掘的内容十分丰富。在遣词方面,要让学生领会诸如“已是傍晚时分”“游兴未尽”“踏着暮色”“循声望去”等文气十足的词语;在造句方面,要让学生赏析“热茶”“宿鸟扑翅”等有着丰富意蕴的句子,体会情景交融写法;在谋篇布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文本中两次对天游峰描写、两次对扫路人外貌描写的异同,体会不同语境、不同写法以及前后表达之关联;在情感领悟方面,选择相关段落,要让学生感受跳跃性情节所表达的情感变化,等等。
将文本作为“定篇”来教,不仅要让学生完成课文本身的学习任务,更要超越教材要求,直面文本本身,透彻理解文本本身,理解文本何以成为经典,理解文本超越时代的情感、思想和杰出的艺术表现力。
二、作为例文,让散文教学呈现文体知识
所谓“例文”,是指用以例说词语以及整篇文章所体现的词法、句法、章法等“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的文章。例文教学不仅要关注文本“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文本是怎么写的”,文本“为什么这样写”。当然,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也无须面面俱到“教全篇”,而只要关照某个与知识点相关的文本内容即可。但并不囿于文本中的片段,而是通过这一片段来教学与之相关联的知识点。只有这样,文本才能真正成为“例文”。
比如《月光启蒙》(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是一篇笔触优美、想象丰富、遣词恰当的优美散文。對于这篇散文来说,首先要让学生领悟“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紧扣文本中的“月光”“母亲”“启蒙”三大要素。其次,要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质,这一篇文本尤其如此。体现在“神聚”上,就是文本开头的语言,“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那么,“美”“妙”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一个“情”字贯穿全文,这就是散文“神聚”的特质。这样的教学,学生能通文体明特色。
将散文文本作为“例文”教,能够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例”的是知识,即是“用课文教”,习的却是一类文本最为显著的文体特色。这样从文本、文本阅读中感受到一类文体的特色,总结出相关的基本原理、行为方法规范等,这就是例文教学的最终指向。
三、作为引子,让散文教学延伸整本书阅读
所谓“引子”,是指“引出与选文相关的其他文本或作品的课文”。作为“引子”的散文教学,其目的意图不局限于教材中所选文本,更指向涵括文本的整本书。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而我更认为,语文教材只是一个引子。
比如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散文《草原》,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老舍的原文,引领学生展开比较阅读。围绕文本中对人物、景物的描写,兼顾作者的写作动机与编者的编辑意图,让学生进行关联性阅读、比较性阅读,进而引导学生阅读《老舍散文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领略老舍平易朴实活泼生动的语言风格、强烈而纯挚的感情等。在学习中,学生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脱离文本又关联文本,从而行走在课文与原文、课文与整本书之间。
作为“引子”的文本,其主要功能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通过“选文”,导向整本书阅读。从整本书的阅读中,学生不仅掌握阅读方法,而且充分领略到作家本人的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引子”的文本,能够发挥更大的教学价值。
立足于课程的视角,语文教学应当融合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于一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课程意识,厘清课程目标、内容,准确定位课文教学取向,将课文作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引子”等,运用统整优化的方式展开教学。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语文教师就是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语文了。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角斜镇角斜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