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年段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2019-12-11武飒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33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感新课标

武飒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能力。”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强调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即“以读为本。”那么如何抓住这一契机,培养语感,也是我们每位教师所一直探究的。

一、低年段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意义

1.什么是语感?

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一种顿悟,一种心理体验,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信息,甚至能听出言外之意,读出文外之韵,得到的不是抽象的声音刺激或文字符号,而是对语言文字信息的真切而具体的感受。

2.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语感?

最近我们常提到核心素养一词,那么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又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它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3.为什么要在低年段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不用先学会语法,在特定的环境中我们也能够表达和沟通。而语感是建立在听说基础上的,但语感又高于听说活动,所以低年段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语言文字,处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起始阶段,正确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接受情感教育的最好方式,低年段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语感培养尤为重要。

二、怎样培养语感

1.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对文章的反复诵读,可以自然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神经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告诉我们:当环境和问题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信息传入大脑后,它必然要和以前记忆中的知识信息组块,即“相似块”,在以相似性为基础的某种模式上进行相互激活、相互联系,就能达到最后的认识。比如《雨后的森林》一课“蘑菇撑开小伞,木耳爬满老树,红果枕着绿叶,葡萄滴着水珠”,想想句子描绘的画面,早已是存贮在他们头脑中的“相似块”了。他们只要通过对课文的反复吟诵,把信息送入大脑,大脑就能把原有的相似块自动激活、调出,并与这些信息匹配,组合成“新相似块”,完成对这一信息的认知和理解。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理解文章内容,就是要尽量避免教师对某些词句烦琐的串讲。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培养语感。例如:《轻轻地》一课,“妈妈起床,很轻很轻。轻轻地穿衣,轻轻地开门,轻轻地说话……”,“我起床了,很轻很轻。轻轻地穿衣,轻轻地开门,轻轻地说话……”为什么妈妈和我都轻轻地,通过学生的朗读,可以明显地看出,所以朗读时“轻轻地”也要读的轻。学生已经在朗读中领悟了文章的意思,如果教师再要进行串讲,那就是画蛇添足了。

从这可以看出,阅读教学中,能让学生自己读明白的内容,应尽量避免烦琐的串讲,这可以使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2.阅读、理解、感悟后更好的朗读。

“阅读”是读者感受、想象、理解、评价、鉴定文本的过程。小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还不够完善,有时对文章内容要经过反复探究才能形成正确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结合重点词句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后,再进行朗读。

例如:《小英雄王二小》一课,“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教师在重点指导了抓重点词“装着听话的样子”“埋伏圈”去读,去领悟王二小是多么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呀!

“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把敌人全部消灭了。”结果是敌人被 “全部消灭!”应该怀有一种愤慨和自豪的感情。学生们语调悲凉而高亢,读的时候许多同学动了感情,含着眼泪读完了语段……学生在阅读、理解、感悟后朗讀,感情更准确,更深刻,更好地提高了语感。

3.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读出个性。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语文课正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领域,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在读中感悟。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学习活动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课文的感悟也会有差异。在研读的过程中出现学生独立自主的感悟,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教师要珍视、尊重并大加鼓励的,正是学生这种不同的阅读感悟。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个性差异的阅读感悟,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例如:《猫和老鼠》一课中,“小小老鼠,出洞偷米。花猫咪咪,不慢不急。翘着胡须,眯着眼睛。迷迷糊糊,趴在屋里。老鼠见了,满心欢喜。“你睡懒觉,我饱肚皮!”刚要吃米,被猫抓起。老鼠到死,没解这谜。”这篇课文,韵文语句整齐,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不仅读出韵律,还读出了调皮的感觉,先让你老鼠耍耍,看我猫咪最后怎么收拾你;更有学生读出了霸气,读出了那种胸有成竹的感觉,因为老鼠你再狡猾,也逃不出我猫咪的手心。

这样,同样一段文字,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朗读的技巧也各不相同,但各种读法都能体现“猫咪聪明”这一特点。在课堂中逐渐使许多学生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朗读技巧,朗读风格,这样才是素质教育的真谛。

4.体验情感,以读悟情。

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通过“读”感受语言情感。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借助语言是为了描述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因此,在读出语言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入情境,充当角色,以深切体味蕴含于语言文字的情感,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克服学生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异,以促使学生与作者或文中人物走到一起,想到一块,以产生心灵共振,情感共鸣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形象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的交换。”例如:《窗前一株紫丁香》一课中:“踮起脚尖。走进浓绿的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您的窗口,夜夜和您做伴。 您听,您听……您看,您看……”

一株紫丁香,不仅仅是孩子们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礼物,也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问候和感激。通过回忆老师对我们点点滴滴的关怀,体会时时挂牵的意思。反复诵读感悟,让学生体会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并树立学生尊敬老师的思想。5.运用多种读法,读中感悟课文。

教师不但要用情绪去感染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充当角色,设身处地,进入情境,感受其境,体会感情。通过教师的范读、领读、伴读、引读,学生的朗读、默读、齐读、自由读、分组轮读、分角色表情朗读等形式,根据教学的需要“因材施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探究,读熟、读通、读懂课文。

例如:《小猫刮胡子》一课,“小花猫追了过去,却一头撞在墙上,撞得鼻青脸肿。猫妈妈看见了,耐心地对小花猫说:“你的胡子好比一把尺子。你能不能从洞里钻过去,先要用尺子量一量。你把尺子刮掉了,当然会碰得头破血流!” 教师引导把“撞得鼻青脸肿”那种惨痛的感觉读出来,同时引导读懂猫妈妈的话为重点,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他们自由阅读、自我体验、自主创造,同时,很好地练习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再如,《咕咚》这类文章,学生可以在分角色朗读中融入情境,感悟课文,培养语感……

各种朗读技巧的穿插使用,可以使“读”更加有趣,更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使学生的语感得到更好的提高。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决定的,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而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最基本途径就是学生自主的读书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使他们潜心读书;教师为他们创设情境,使学生投入情感的读,有感悟的读,达到读时眼前有景,脑中有形,心中有情。这样,把朗读贯彻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三、培养语感要注意的问题——把握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什么是“工具性”与“人文性”?

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工具性”更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掌握、运用;“人文性”更注重学生在对人类文化学习过程中独特的知识获取、情感体验、人格完善。

2.阅读中感悟文章内容”与“语言文字训练”的统一。

(1)“感悟詞、句”与“语言文字训练”的统一

“在贯彻“新课标”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标”既然提倡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就只要求学生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忽视学生对具体词语、句子意思的理解程度。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是对“新课标”的曲解。

新课标提出这一要求,把学生从无谓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部分教师盲目的推崇“人文性”,忽视对具体词语、句子的训练,必然导致学生对词语、句子的意思、使用的极度生疏。其实,“新课标”提倡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句子的意思,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揣摩、理解、掌握词语、句子的意思,更好的使用。

例如《荷花》一课,“花骨朵儿”,“饱胀”两个词学生理解的不好,“按“填鸭式”教学恐怕要学生查字典,死记硬背解释了;但按“新课标”思想,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用手势表演,这样刚开的,全开的,没开的,从而读懂句子,体会荷花的美。

(2)“整体感知课文”与“分段教学”的统一。

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通过“分段教学”这一阶段。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语文素养是在小学过程中一点一点发展起来的,在他们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遇到长度超出他们整体感悟能力的文章,只有先把文章划分层次,分解成适合他们整体感悟的段落才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再者,只有通过给文章划分层次,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结构,只有通过学生一次次在实践中分析、理解文章结构,才能使他们的写作更有层次,在读写结合中提高语感。

如果有些教师担心分段教学使课堂教学过于零散,可以先在整体上感悟、理解文章、分析文章,在此之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层次,这样既能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性,指导写作,提高语感,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3.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建立内心视像”与“语言文字训练”的统一

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比较朗读,体会诗歌语言押韵的特点,初步感知这一语文知识。例如《窗前一株紫丁香》一课,先从文章入手,分析文章,结合文中语句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在此基础上用多媒体播放了歌曲《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窗前》,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语感会大大提高。

语文教学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内心视像,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内容,激发情感,从而提高语感,但一定要注意时机,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言文字的训练,那样语文课就失去它的意义了。

4.语感教学中的误区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们重视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但由于“新课标”提倡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许多教师开始过分地注重对文章内容整体上的理解、感悟,而忽视了对具体语言文字的挖掘,回避了对相应的语文基础知识、写作方法的教学。

我们在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中应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开发的教育资源作为教材的补充,这样,既体现了“工具性”,也顾及了“人文性”。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教师必须很好地把握新课标的精髓,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把稳语文教学的方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不但要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了解文章内容,获得情感体验,而且要知道文章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作到读写结合,完成语文教学的目的。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感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