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级中心城市支线航空业发展路径分析

2019-12-11薛梁博崔洋洋梅伊华鲍春生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9年23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

薛梁博 崔洋洋 梅伊华 鲍春生

[提要] 国家级中心城市是全国城镇体系的核心城市,是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的引擎,并成为区域经济活动的枢纽。根据全国各区域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条件,我国提出建设9个国家级中心城市的规划,这些城市都将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发展城市群的重要抓手,其中建设航空业作为重要的支柱,由此形成区域航空业新的布局与调整,这对于非中心城市的航空业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对国家级中心城市战略下航空业发展进行分析,并重点研究支线航空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国家级中心城市;支线航空业;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河南省物流协同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72400410391);南阳师范学院校级项目STP项目:“南阳航空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TP19022)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8月28日

一、国家级中心城市战略对航空业的影响

(一)国家级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国家级中心城市是指在我国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且有较强经济基础,并且在全国城市范围内综合实力靠前,集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最大的特大中心城市,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领域有着不可取代的影响力,并能够代表国家参与到国际竞争的主要城市,位于国家城镇体系发展的最顶层。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由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它改变了我国传统意义上已存在的城镇体系格局,成为我国城镇体系的“塔尖城市”。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了五大国家级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定位,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国家又支持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4个城市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至此已经形成了9个国家级中心城市的布局。国家级中心城市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和战略支点,承载了国家的政治目标和战略任务,成为所在区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带动了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二)国家级中心城市战略对航空业的影响。国家级中心城市的建设使其成为区域国际交流平台,也成为各区域经济交流最活跃的纽带,引发了对综合型交通枢纽建设的需求,通过对九大国家级中心城市的定位分析发现,所有中心城市都将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城市的发展规划。而航空业作为最快捷、最便利的交通方式,成为建设交通枢纽的首选,因此建设航空港也就成为我国继高速公路、高铁之后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在战略性政策、资源整合、产业投资方面给予了倾斜,以此来促进航空业的发展,进而增强了国家级中心城市对外的互联互通,使国家级中心城市的航空业成为所有交通方式中发展最快的业态。而以航空业为代表的运输行业的发展又带来了货物运输和交通出行的便利,降低了相关行业的物流成本,并促进了行业供应链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产业集群和人力资源集聚,这又为航空业创造了越来越大的市场潜力,并且对航空业提出了更大的需求。

二、国家级中心城市战略对支线航空的影响

国家级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在促进中心城市航空业大发展的同时,受政策倾斜、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聚集等因素影响,不可避免对非中心城市的支线航空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支线航空业建设相对滞后。在实施国家级中心城市战略时,建设航空港或大型航空枢纽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几乎9个国家级中心城市都制订了航空业发展规划,增加了原有机场的规模,扩大航线网络的辐射范围,甚至还建设了新的机场,如北京建设了大兴国际机场、武汉也在规划建设第二个机场等等。为了支持中心城市航空業的发展,各地都加大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因此对支线航空的建设就会有所不足,造成很多支线航空的设施不健全,设备老化严重,进一步导致支线航空业与中心城市差距扩大。并且我国很多支线航空地处偏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客源减少,也出现了航班数量少、客货吞吐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使得很多支线航空陷入了严重的经营困境。在2016年,新郑国际机场货物吞吐量45.7万吨,旅客运输量2,076.3万人次,同期南阳姜营机场分别是0.08万吨和60.6万人次,而到了2018年底,新郑国际机场货物吞吐量和旅客运输量分别达到51.5万吨和2,733.5万人次,而姜营机场分别是0.05万吨和90.75万人次,其差距进一步扩大。而根据相关统计,目前全国有184个中小机场有大约70%处于亏损状态。

(二)支线航空线路开通较少。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航空业,无论是基础设施、设备方面或是航空业市场,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交通运输业中发展最快的业态。截至2019年2月,我国共有民航飞机4,161架,其中支线航空飞机仅占10%~12%的比重。在国家级中心城市战略下,国家级中心城市在航空业上的投资又远超非中心城市,促成了中心城市航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更加健全,与航空对驳的交通让出行更加便利;并且由于产业、人力资源向中心城市聚集,也使中心城市航空业拥有更广大的市场,客观上也需要开辟更多航线,中心城市的通达性也就更强,与支线航空业的差距也就越大。以河南省为例,2016年新郑国际机场运营客运航空公司40家,开通客运航线162条(其中国际地区25条),客运通航城市86个(其中国际地区19个),而到了2018年底,该机场已经拥有55家客运航空公司、208条客运航线、116个客运通航城市。但在此期间,作为河南省第二大机场,南阳姜营机场却没有新增航线和通航城市。

(三)支线航空市场较小。在发展国家级中心城市航空业的政策支持下,更多的资金与技术倾向于中心城市,使中心城市的航空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特别是中心城市还修建与航空无缝对接的交通系统,包括地铁、高铁、机场高速等,使航空出行非常便利;并且由于在发展中心城市时,利用交通的便利,形成产业聚集和人力资源洼地,造成各大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而与此相对应的却是中小城市在航空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滞后,与中心城市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些因素的迭代造成支线航空的服务能力远远落后于中心城市,市场容量较小。以河南省为例,2018年郑州完成客运量14,829.6万人,其中航空813.1万人,占比为5.48%;而同期南阳旅客运输量10,369万人,接近于郑州,但航空却只有90.75万人,占比为0.8%。可见,即使人口规模相当,但支线航空市场远低于中心城市。

三、支线航空发展路径分析

(一)与国家级中心城市航空业对接。虽然近年来我国航空业飞速发展,但主要依赖于中心城市航空业的进步,却造成了支线航空建设的迟缓与滞后,在大力发展国家级中心城市的背景下,这种差距还将继续存在、甚至有扩大的趋势。并且受产业向中心城市聚集效应的影响,人力资源也将向中心城市汇聚,这将影响支线航空业市场。但中小城市也是我国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与中心城市的交流也将日益频繁,这也对其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支线航空对于实现要素更大范围流动、促进区域协同融合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和保障不同地区居民平等出行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此背景下,支线航空业需要进行重新定位,建立与中心城市航空业之间的无缝对接,來提高支线航空发展的水平,通过开通与国家级中心城市的航线,增加航线之间的网络服务,使该航空干线运输网络不断完善,覆盖更多的非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二)开辟部分支线航班。支线航空虽然面临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航线较少的窘局,但由于大部分支线航空都位于非中心城市,还有些是中心城市之间交通联系的桥梁,主要是向国内大城市提供航空出行服务,甚至还有些是向区域内提供出行服务。受资金和市场规模的限制,支线航空的设备都较小,一般以中型、小型客货机为主,这些设备较为适合短距离运输;而中心城市的设备却是以大中型飞机为主,不适宜提供短距离服务,也不适宜发展频率较低的航空线路。因此,支线航空业可以利用这些比较优势,开拓一些近距离的航班,弥补中心城市所忽略、或者不能提供的航空服务,同时还可以主动与中心城市的航空业进行优势互补,专注于一些中心城市航空业的利基市场,通过建立中转业务,在扩大整体航空业的同时,使支线航空能够融入到中心城市的发展轨道之中。

(三)加强与支线航空配套工程的建设。航空业与其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不同,需要建设塔台、跑道、机库、航站楼及维修厂棚,而且对周围建筑物、场地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几乎所有的航空港都建在远离中心城区的郊外,需要建设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如直达机场的市区通道,这也导致了乘坐飞机需要较长时间中转。支线航空由于地处非中心城市,主要停降中小型客货机,虽然也需要上述基础设施的配套,但其要求相对较低,而且也不需要远离中心城区。通过加强非中心城市航空业配套工程的建设,如建设直达机场的公路、地铁,加强机场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将会缩短中转时间,方便旅客出行,这也是增强支线航空业竞争力的有效举措。

(四)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航空业是一个综合型的产业,它需要相关产业与之相配套,才能形成一个交通出行的综合体,如需要在其周边建设酒店、旅馆、金融、购物等产业,才能为旅客出行创造便利条件;此外,由于支线航空与所处城市的产业结构不同,但也基本上形成了与中心城市的产业配套,不同地方的支线航空提供的服务也有所差异,通过分析客源与货源的特点,加强支线航空与区域内产业的融合,提供对客户的快捷通道与上门服务,也将稳定市场;最后,还可以与非中心城市的资源禀赋结合起来,针对一些风景名胜的旅游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发一些热点航线,也将为支线航空创造一定的市场。

主要参考文献:

[1]钱歆.浅谈国内支线机场运营管理[J].民航管理,2014(21).

[2]易安.中国支线航空运输市场的现状与发展机遇[J].综合运输,2009(21).

[3]郭美辰.纵论中国支线航空市场发展[J].中国航空报,2015(21).

[4]徐君.区域中心城市创新生态圈要素架构、生态特征与运行机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21).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
财经类大学智库的定位及发展路径探析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