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
——城市广电融合发展的“新蓝海”

2019-12-11张强盛

传媒 2019年22期
关键词:广电济南内容

文/马 进 张强盛 张 婧

5G网络环境下,传输的高速率让丰富的采集终端遍地开花,移动化的采集终端是大势所趋,手机、5G背包未来会成为记者的标配,不仅如此,平面化的内容将被重新定义,立体多维的内容将大放异彩,360度全景VR直播视频会将观众带入到事件的现场,配合交互应用,观众就可以实现空间的穿越。

2019年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广电迎来重大机遇,成为5G的重要参与者与建设者。5G时代的新业务、新应用就像5G的三大技术特点一样,迅速的扑面涌来,伴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强劲东风,大数据和云计算即将迎来大展身手的舞台。广电作为媒体,当前正进入融合发展时期,媒体形态、生产方式、传播手段都在发生重大改变,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正进入到媒体的业务体系,融合超高清视频、AR/VR、互动视频等多种内容形态和多元技术手段的富媒体,逐步成为主流的媒体传播内容。借助5G技术重构媒体生态,助推产业升级,拓展事业发展新动能,实现融合发展,打造“四全媒体”,已成为当前重大和紧迫的目标任务。

电视制播模式的重塑

众所周知,5G通信具有三个突出的技术特征:一是高带宽,5G的目标速率将达到20G下行速率,速度是4G速率的20倍。二是低时延。现阶段4G的延迟是10-50毫秒,而5G延迟将降低到1毫秒以内。三是大链接能力,能够满足每平方公里100万连接数密度指标要求。量变产生质变,尤其是在视频传播领域。我们知道,传统的广播电视信号传输依赖于广电专用的传输网络,无论是有线电视、卫星电视,还是地面无线传输,都是使用基带信号进行传输的,是因为要满足电视信号的大数据量和实时性要求,而5G的技术能力已经可以满足广播电视的技术要求,因此,广播电视可以不依赖于专用网络传输,由此而改变整个电视采集、编辑、制作、传输等各环节的既有模式,重塑电视制播模式。

4K、8K超高清电视已成为电视发展的方向,实现超高清电视的发展和服务离不开5G网络。目前,各地广电机构正积极联合5G运营商及设备提供商建立广电5G应用实验室,研发应用5G技术,探索多点、多地,全流程、全功能4K/8K超高清节目集成制作和发布能力,积极开展5G环境下的视频应用和产品创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应用5G+4K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尤其是2019国庆大阅兵报道中实现了全流程、全要素制播,产生了广泛影响。地市广电也积极开展了新模式、新场景的探索。在济南广播电视台鹊华云智慧全媒体中心启动仪式上,指挥调度中心实时连线了正在4K转播车上进行2019济南网球公开赛直播的主持人阳光,回传的4K超高清视频信号震撼了现场的每一位嘉宾,这是率先在国内实现5G加4K转播车直播连线的一次尝试。

5G网络环境下,传输的高速率让丰富的采集终端遍地开花,移动化的采集终端是大势所趋,手机、5G背包未来会成为记者的标配,不仅如此,平面化的内容将被重新定义,立体多维的内容将大放异彩,360度全景VR直播视频会将观众带入到事件的现场,配合交互应用,观众就可以实现空间的穿越。

传统广电的EFP节目制作方式一直是电视技术的集大成者。摄像、切换、字幕、回放、信号传输等,所有的技术实现都集成在重装的转播车里,做一次直播活动,光技术准备就非常耗时耗力,更不用说成本问题了。5G时代如何做一场类似的直播呢?转播车的功能完全转移到云端,全部由软件实现,现场只需要派出配备5G背包的摄像师就可以了,字幕人员、放像人员、导播人员可以在任何地方共同完成直播,更加方便的是,活动现场可以是多地点,甚至全世界,规模也不会限制,真正做到随时随地随心直播。

基于云平台的视频内容生产平台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下,对视频内容的编辑和审核带来了便利,内容随时随地实现存储、编辑、审核,视频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正是基于5G网络的技术特点,传统广电正从封闭系统走向开放系统,从重装体系走向轻装模式,从单一传播走向多元发布之路不可逆转的到来了,借助媒体融合的大潮重塑自我。

信息技术的赋能

用技术赋能媒体,提升内容生产的效率、产量和质量,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重新定义大数据时代内容生产者的核心竞争力,对全面提升舆论引导能力至关重要。

物联网赋能。“新闻即数据,数据即新闻”。基于物联网的传感器数据信息采集,实现对万事万物信息的全方位覆盖,为精准的海量新闻生产提供数据支撑。举一个数据新闻的案例,济南以泉水闻名于世,济南人十分关心地下水位的变化,济南新闻每天除了播报当天的天气、空气质量情况外,还要播报地下水位的情况,地下水位的变化会带来泉水喷涌的变化,进而影响赏泉的人数和与泉水有关的活动。万物皆媒体也意味着媒体要融入到场景中,与各类智能终端和数据采集平台链接获取场景信息数据,利用场景的关联性和大数据分析能力,生产和发布系列化的新闻内容。不仅如此,未来媒体的交互性和双向性也要求媒体融入万物,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无人汽车等重要场景,既是信息的采集来源,也是信息的接收和呈现终端,媒体需要打造场景内各类终端设备的信息发布集成平台。

人工智能赋能。未来媒体必须是智能媒体,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逐渐普及,以及人工智能在媒体行业中一个个新的实际应用成果的诞生,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人工智能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中的作用。人工智能给媒体行业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推动着媒体运作流程中每个环节的变革,人工智能正成为媒体纵深融合的关键着力点,为媒体向智能化发展赋能。

人工智能在媒体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目前国内很多媒体已经开始将人工智能引入到媒体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机器人写稿、虚拟主持人、机器人播报、机器审片、自动化视频剪辑、字幕生成机器人、会议报道机器人等,随着机器人的深度学习和算法优化,越来越多的工作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来完成,媒体行业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直接或间接的运用正在不断发展,并将推广到更广泛的新场景。通过高级文本分析技术、图像和视频识别技术、语音技术、人脸与人体识别技术、个性化推荐技术等不断发展的应用,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内容制作、编辑审核、发布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将极大地提高信息生产效率,也只有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才能满足未来万物皆媒体的传播生态和实现“四全媒体”的要求。

大数据分析赋能。媒体的互联网化和智能化转型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5G网络又为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应用提供了基础能力。5G时代将是海量的数据时代,有价值的数据和数据的精确性需要大数据平台高效的分析能力。

未来媒体的数据不仅有生产的内容数据,还要能够获得全社会全行业的各项数据,同时拥有受众的各项数据以及市场数据,只有建立了全流程的传播数据体系,拥有了准确的数据体系,才能够实现精准化传播、个性化的服务需要。目前大数据在媒体行业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服务能力也越来越强大,舆情分析、热点追踪、传播效果分析、个性化推荐、精准化服务等新媒体业务正成为主流的传播模式。

大数据不仅赋能于媒体传播,还深刻地影响着媒体的运营和产业发展。流量变现方式正成为大家探索的热点话题,用户运营,直播带货,粉丝经济催生了短视频的高速发展。

大数据带来了媒体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媒体产业的创新,媒体生态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技术创新潮流下城市广电融合发展的探索

5G时代,技术革新日新月异。处于相对弱势的城市广电能否不断吸收借鉴新技术、新模式和新应用,成为实现自身内容、产业实现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笔者以济南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为切入点,结合相关实践和经验,阐述城市广电如何更好利用新技术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再造传媒生态。济南广播电视台基于互联网特性,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济南智慧全媒体中心(鹊华云),实现信息汇聚、生产、分发、反馈、监测的兼具新闻宣传和综合服务功能的智慧平台。依托平台资源,济南广播电视台秉持“全媒体融合,智慧化协同”理念,构建起“6+1”智慧媒体生态圈。其集结全媒体指挥调度系统、汇聚生产系统、智能发布系统、大数据舆情分析系统、“5G+4K+AI”智媒未来研究院、短视频MCN运营平台等6大智能系统,以及1个涵盖现代影像大数据中心、腾讯短视频运营中心、中国传媒大学智慧全媒体实验基地、中科广电智能计算产业研究院在内的鹊华云新媒体产业园。

全媒体指挥调度系统作为智慧全媒体中心的“中枢大脑”,融合“策划、采编、播发、监测”各个环节,根据大数据反馈信息,对全媒体内容统一管理,统筹策划重大选题、指挥调度采编资源。全媒体汇聚生产系统:以鹊华云为主体,采用混合云架构,整合广播、电视、新媒体媒资库,包括济南影像大数据中心媒资库,形成统一开放的资源池,具备汇聚专业生成、用户生成,以及人民网、新华社、CNTV等主流大平台和地方台资源的能力。全媒体智能发布系统:以天下泉城新闻客户端为龙头,叮咚FM、无线济南手机客户端及济南网为中枢,第三方平台为侧翼,以电台、电视台等20个广播频率、电视频道为支撑,以遍布城乡的移动电视、城市大屏、楼宇公交地铁电视、出租车屏为补充,链接济南市各委办局、县区融媒的全时空立体化传播格局。大数据舆情分析系统:以互联网数据为基础,对相关新闻内容进行全网采集、传播路径还原。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及时汇集、监测、研判,为重大决策提供舆情服务。“5G+4K+AI”智媒未来研究院:积极推进跨界合作,与移动、联通、华为、中兴共建5G新媒体港,与中科院计算所成立中科广电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与中国传媒大学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济南创新基地,合作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共建未来媒体研究院,为济南智媒体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短视频MCN运营平台:打造“腾讯+鹊华+贝壳”MCN运营系统,通过提供专业服务、商业资源、场地、平台、政策等方面支持,打造全要素立体化的特色初创项目孵化空间,塑造济南城市专属IP。鹊华云新媒体产业园:以济南媒体港新媒体产业孵化器为引擎、以中国(济南)新媒体产业园为载体,打造链接京津、沪杭互联网板块的新媒体产业高地。

重塑业务流程。在传统的内容生产体系中,每一个频道、频率、网端都是相对独立的内容生产单位,各平台多是单兵作战,不能有效形成合力。济南智慧全媒体中心(鹊华云)基于5G、大数据等技术,打造“N进N出”的生产发布体系,多信息源采集、全媒体个性化编辑、多平台全渠道分发,实现业务流程重塑。

N进是指可以汇集PGC—记者采集、UGC—民众爆料、自媒体—vlog、互联网汇聚—热点新闻、收录聚集—流收录、互联网直播—点播及区县手机台和学习强国等各类政务新媒体的内容;N出是指采集到的信息,通过智能应用制作生产出的媒体产品,多渠道持续发布:广播、电视、天下泉城、叮咚FM、无线济南、移动电视、城市大屏、公交电视、地铁电视、出租车屏等广电媒体矩阵和各县区政务平台;人民网、新华社、央视网、中国网、光明网等主流央媒平台,以及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大流量社交平台。

“N进N出”生产体系通过编织一张“网”,让济南广电全媒体内容紧紧抓住流量入口,实现内容精准触达,真正提升舆论宣传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在“N进N出”生产体系中,基于5G技术的“智能化”是最显著的标签之一。济南广播电视台打造了全国首家城市台AI虚拟主播小沫儿。她是以济南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持人、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海沫为原型,通过人脸检测、特征提取、重构、唇语识别等多项前沿技术,结合语音、图像等多模态信息进行联合建模训练后合成的虚拟主播形象。工作人员只需录入新闻文本,小沫儿就能进行播报。为了让24小时不下班的虚拟主播“小沫儿”随时有活儿干,济南智慧全媒体中心配备了24小时不间断供稿的智能写稿机器人。智能写稿机器人也将新闻生产传播的速度再度提升,只要输入相应关键词,就能在数十秒之内同时写出十几篇稿件,极大地提高了编辑们的工作效率。通过打造智能发布系统,基于大数据对用户进行人格化分析,通过内容的碎片化处理进行精准头发,最终满足用户交互化的需求。通过用户画像的精准分析,对采集到的内容进行编辑加工,引导用户主动探索,培养用户习惯,推动内容与社交的深层融合,切实提升新闻产品传播力。

引领产业升级。济南广播电视台立足“鹊华云”智慧全媒体平台,积极实现“5G+4K+AI”智媒未来研究院的智力成果转化,以短视频MCN运营平台为切入点,依托腾讯“中国城市品牌计划”,联合国内头部短视频机构贝壳视频,打造“腾讯+鹊华+贝壳”MCN运营系统,通过提供专业服务、商业资源、场地、平台、政策等方面支持,利用腾讯优质内容+强势渠道,对MCN自媒体账号、MCN机构以及相关产业链支撑公司进行聚合、扶持、投资、服务、规范,打造全要素立体化的特色初创项目孵化空间,推出一批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的“网红”“大V”,塑造济南城市专属IP。通过内容的精细化创作和用户的精准化服务,打造鹊华云新媒体产业园,赋能实体经济。

在产业生态方面,鹊华云新媒体产业园优选内容创意、大数据分析、资讯服务、数字营销、知识付费5个重点发展方向,探索规划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版权交易平台,实现网络视听内容(如数字音乐、网络文学、影视剧、短视频、游戏等)作品的著作权登记、版权认证、版权价值评估、版权交易、版权保护等综合性版权服务。围绕线上产业园、金融支持、政策扶持等方面完善生态链,其中线上产业园是利用“互联网+”思维在实体产业园基础上拓展的无边界产业园区,实现立足济南辐射全国。新媒体产业园将集“产—学—研”为一体,吸纳全球新媒体顶尖人才、优质的内容创作者、大数据研发机构等,与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共建实验室,建立新媒体内容生产实验基地、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为新媒体产业提供人才和科研等支撑;联手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开展国际新媒体教育、培训及产业合作,培养国际化新媒体从业人员,让实体产业园和线上产业园深度融合,将打造济南的新媒体产业高地,成为济南文化的“新增长极”。

当前,5G时代媒体变革的步伐正在加快,城市广电唯有立足比较优势,发展先进技术,重塑业务流程,重构传播生态,才能真正融入时代大潮,实现主流媒体的价值重塑、影响力再造。

猜你喜欢

广电济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同心守“沪”上海广电人在战“疫”一线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主要内容
广电新媒体发展需要“融合”什么样的人才
广电媒体跨界经营的三种模式
广电媒体产业化前景的三种期许
Hi济南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