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越边境口岸红木雕刻工艺传承困境成因探析
——以广西凭祥为例

2019-12-11钟媛婷

地域文化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凭祥雕刻师红木

钟媛婷

因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以及中越关系改善发展,红木产业得以在“中国红木之都”的广西边境口岸城市凭祥落地并形成红木文化产业集聚链。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却没有形成自己红木雕刻手工技艺的流派和品牌。众所周知,中国木雕工艺早在明代出现,清中期以后众多艺术流派应运而生。目前,主要流派有京作、苏作、广作、东作和仙作。且于2008年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广西的红木雕刻,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论述木雕流派的具体装饰细节①赵林红:《苏作老手艺:苏州红木雕刻厂老匠师访谈》,《综合论坛》2011年第11期。、历史②姜国圣:《红木雕刻的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探析》,《大众文艺》2016年第23期。、文化③葛永东:《红木雕刻中图案的寓意简析》,《艺术科技》2018年第7期。等方面,但对于红木雕刻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却鲜有成果。因此本文以广西边境口岸城市凭祥为田野点,实地访谈红木加工厂的消费者、商家以及雕刻大师,了解广西边境地区的红木手工雕在传承中面临的困境,并分析其成因。不足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一、凭祥红木产业发展概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红木家具收藏的兴起,广西在中越边境地区形成产业集聚区,特别是作为红木后起之秀的凭祥,自1995年起,历经20多年的茁壮成长,在产业规模、品牌效应和经济效应等方面颇见成效,已经成为地方支柱性产业之一。

(一)凭祥红木产业的现状

凭祥为广西的县级市,毗邻越南,边境线长97公里,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对此该地区的村民戏称道:(凭祥是)“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进东盟的城市”。由于地理优势、资源禀赋、中越关系正常化等因素,从20世纪90年代起,凭祥红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先后被评为“中国红木之都”“中国东盟红木家具之最”。目前,凭祥在短短20多年间,已发展成为全国红木的加工基地,红木产业在此集聚,共有红木个体户2,778个,红木企业409个,从业人员2万人,个体户约占到红木经销商总数的87.17%,红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万人,形成了红木产业链。①“凭祥红木文化商会”,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90321/newgx5c9326f2-18148931.shtml,最后访问的时间:2019年5月4日11点28分。现在,凭祥已有三个规模性的红木市场,分别是浦寨红木半成品市场、南山精品红木市场和市区红木市场。

(二)凭祥红木产业发展的历史

传统红木家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与红木原材料的供给息息有关。自郑和从南洋等国带回来大量高档优质的红木材料之后,经国内传统工匠(木匠)的采用与制作以及传统文人士大夫在雕刻方面的不断参与,红木材料的特性得以挖掘并被赋予了文化的意义,进而促进了我国传统红木家具文化的形成、深化与传承。②海峰、戴向东、章运、王菊雅、陈一中:《浙江东阳红木家具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年第1期。与其原材料的外来相对应的是,凭祥的红木产业也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中越关系正常化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的结果。凭祥红木产业发展的简史如下表1所示。

表1 凭祥红木发展简史(笔者根据网络资料自制)

1990年,中越边贸恢复初期,凭祥的边民互市点弄尧出现了在树荫下售卖越南红木家具的现象。1995年,红木加工场所正式在凭祥市工商局注册,起初只有两三家,在浦寨边贸区及市区周边分布。1995年至2003年,增加了9 个红木加工场所。2004年,凭祥红木产业一度迎来发展的春天,红木加工、销售企业以及个体户增长迅速。2007年,全市工商注册的红木加工厂有33个。2009年,凭祥红木产业中,诞生了注册资本高达5,800 万的“超级大国”——凭祥友谊红木发展有限公司,其兴建的中国东盟红木文化产业园占地497.2 亩,总投资15亿元,建设内容包括服务红木产业的国际商城、精品展馆、检测中心、拍卖中心、加工技术培训中心和加工园区等。2010年8月,政府绘制了3.98 平方公里,年产值300亿的“中国红木文化城”宏伟蓝图。2011年7月,红木企业业主首次当选市人大代表,标志着红木产业经济地位提升,影响力不断增大。①《凭祥红木产业发展研究》,https://www.jianshu.com/p/9a0bb0e5f35a,最后访问时间:2019年5月2日19点50分。2016年,凭祥红木文化产业稳步提升,其中红木文博城年销售额突破50 亿元。2017年全市红木行业销售额为80 亿元人民币。②《中国-东盟(凭祥)红木文化商会喜获全国殊荣》,http://www.pxszf.gov.cn/xwzx/zwyw/201903/t20190318_616798.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9年5月2日19点46分。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凭祥红木文化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凭祥特色主导产业,为推动凭祥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近20年的发展,凭祥红木产业已经成为国内少数几个真正具备从原料、生产、红木文化旅游等全方位、多功能的红木市场之一,在中国红木市场上占据独特的重要地位。

短短20年间,凭祥红木家具市场经历从无到有,再到成长为全国的红木原材料供应基地,是多方合力的结果。自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之后,双方贸易往来频繁,越南优质的红木进入中国的市场,由于越南的红木原料价格相对便宜以及国人对红木家具的喜爱,很快就在中越边境城市形成产业规模。加之凭祥和越南较近的地理优势以及凭祥政府对红木产业的扶持,凭祥红木加工产业在经济总量、技术水平、企业数量、生产规模、市场开拓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突破,发展成为凭祥市新兴的优势产业。

虽然凭祥红木产业没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仅是全国红木新贵,但其红木产业的从业人员规模庞大,达到上万人;企业数量众多,形成了三个规模化的市场,并在销售额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提起凭祥的红木家具,人尽皆知。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却面临着红木雕刻工艺传承的困境。

二、中越边境红木雕刻工艺传承的困境

凭祥红木在发展迅速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红木雕刻工艺传承问题是重中之重。中越边境红木雕刻工艺传承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缺少高级技艺师。凭祥的红木产业重材质,轻工艺。艺、型、韵都离不开工匠巧夺天工的构思和精妙的设计。通过调查走访,目前凭祥红木文化产业普遍存在红木高级技师缺口,凭祥红木加工大企业平均只有两三个红木雕刻师,且并不是高级技艺工人。这些红木加工产业的技术工人以外省籍的居多,本地的工人人数少,技艺精湛者不多。一些经营者为了提高红木产品的工艺水平,不惜高价从外地聘请红木高级技师。③马振超:《红木文化产业的发展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以广西凭祥为例》,《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12期。大多数雕刻师来自浙江、福建等地,本地的雕刻师寥寥无几。一方面是因为凭祥红木产业是在20 世纪90年代得益于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并不是像其他地方土生土长成长起来的,也没有凭祥自己的品牌、流派和工艺。家具雕刻的元素和图案千篇一律。工艺品的造型大同小异。凭祥市红木加工企业侧重家具加工,对于品种繁多,可利用剩余边角料生产的红木雕刻艺术品、家居饰品开发利用不够。并且凭祥红木家具大多数是机器雕刻,人工手工雕刻少之又少。据红木从业者谭先生所言:“我们一般都是机器雕刻的多,机器雕刻迅速成型,人工雕刻耗时久,费用贵。除非是客户事先特别要求,才会请工人雕刻。要不然对于个体户而言,哪养得起雕刻师。”又如访谈者韦先生所言:“我们一般不用人工雕刻,主要是机器雕刻。因为人工雕刻价格昂贵,要到外地去请人来。交趾皇宫椅的工艺制作就要交给北京的师傅来做,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做。”

其次,表现在红木家具所展现的文化底蕴不足。凭祥红木未结合本地区文化特点而形成的“凭式”家具。红木家具所体现的缜密,更多是雕刻手法的需要。那一刀一刻,一棱一角,尽显工艺师的细心与精准,不差分毫的演绎着古典家具的精美与细腻。①《红木家具文化的十大内涵》,http://www.328f.cn/news/news.aspx?id=41103,最后访问的时间:2019年5月1日10点43分。优质的红木家具讲究“材、型、艺”兼备,即用材讲究、造型优美、工艺精良。严格来讲,按照明清家具传统工艺制作的家具方能称为红木家具。家具细部雕刻的深浅、手法都要合乎传统风格,板材衔接也必须遵从很高的标准。凭祥红木加工由于制作技术不精,难以深入领会中华传统文化深厚底蕴,以及对中国市场消费心理把握不到位,远未学到中国传统红木家具精髓。据网上排名,凭祥做工一流,浙江东阳雕工一流,云南瑞丽材质一流,福建仙游工艺一流。②《中国红木制造源》,https://wenda.so.com/q/1462793636727570,最后访问时间:2019年5月4日9点42分。详细如表2所示。由表可知:凭祥市的红木在做工方面略胜一筹,但工艺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红木产品如果想要更高的价值,必须在雕工、工艺、材质方面下功夫,红木产品“三分材质,七分工艺”,工艺中的雕刻工艺又额外重要。

表2 中国红木制造源的网络排名(表格来源于网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凭祥的红木雕刻困境,一是缺乏雕刻师。在凭祥市的手工雕刻高级技艺人员存在巨大的空缺。二是因文化底蕴不足导致雕刻无法传承和创新。凭祥市的红木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全国红木新贵。但对红木文化理解的深度不够,文化底蕴不足。

三、红木雕刻工艺传承困境的成因

红木雕刻工艺传承困境的成因是多方面造成的,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传统消费观念与现代消费观念之间的矛盾、红木雕刻师与商家利益的分割之间的矛盾以及雕刻师自身文化素养不足三个方面。

(一)传统消费观念与现代消费观念之间的矛盾

随着计划经济的瓦解,市场经济的产生,消费者的消费观随之改变。从消费观上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发生巨变,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俭以养德”消费观到受西方社会影响的“后现代”消费观的转变。传统消费观念与现代消费观念矛盾的产物。一是消费者对奢侈品背后象征性符号文化内涵的需求,即是消费者购买红木产品不再单单局限于它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更希望得到它背后的文化想象文本的需求;二是从审美角度出发:消费者对产品具有较为苛刻的要求,既注重美学体验又追求其功能性。既要求高雅低调体现其审美品位,又要求产品大气耐用,以便能区别于他人;三是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苛刻要求,既要求物美,又要求价廉。

谈到红木家具,红木材料的稀缺、工艺的精湛、民族的特色和文化内涵,都具有了奢侈品的属性。①关毅、吕晓虎:《红木家具要不要走奢侈品之路——谈红木家具的精品意识》,《商品与质量》2011年第51期。奢侈品的核心历史传承,其精髓在于文化价值。过去,消费者购买奢侈品是希望通过一些外界可识别的象征性符号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或者是获得相似群体的一些认同。曾作为旧时帝王将相、官宦贵族阶层文化象征的红木,如今已经变身为高端大众消费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消费的不仅是某个商品,更是对想象中的文本情景比如生活品质,社会阶层的消费”。②欧阳灿灿:《消费社会符号的文化本与消费主体的生产》,《上海文化》2018年第60期。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纷纷表示:他们购买目的不再是单纯炫耀商品高昂的价格以及炫耀其身份和财富的,而是更加看重奢侈品的款式、品质、服务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纵观凭祥的红木市场红木家具款式如出一辙。即使红木产品昂贵,广西边境地区红木家具展示的空间环境、红木广告营造的商业形象以及销售人员也难以给予人想象的空间。反观中国顶级奢侈品“上下”品牌设计的黄檀交椅。该椅子售价50万。“上下”的紫檀家具只保留了传统家具基本的形,去掉过于繁复的雕花,把曲线拉成直线,整个设计削弱了到本质,但保留了它的韵。③上下品牌官网http://www.shang-xia.com/CN,最后访问时间:2019年4月23日11点39分。这把椅子的售价之所以高,是因为它的设计,其简单地雕琢符合现代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喜好,体现简单、雅致的生活理念,呈现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以及上乘的品质,展现中国的生活美学和精湛的手工艺。同是红木产品,“上下”的紫檀家具的交椅价格高昂,因其审美品位符合高端人士以及产品设计独一无二,而广西的红木产品款式大众,没有独特性,少了几分精致和几分高雅,消费者难以将该地区的红木产品转化为形象和符号。据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所言:世界经历着全面化的审美,万事万物都转化为形象和符号。社会系统的运作与其说依赖于商品的剩余价值,不如说依赖于符号的审美剩余价值。大众审美的蓬勃发展,唤醒了当代人的感性解放,人的感性系统复苏,人的需求欲望高涨。

众多消费者明知红木价格昂贵,但在消费盈足情况下,依旧会订制红木家具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不同的消费者,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对红木家具用品以及红木艺术品的要求不同,审美不一样,众口难调。雕刻师只能依据已有的认知和审美进行雕刻那些所谓受消费者“喜爱”的价廉的大众口味品,因而大众品充斥着市场,营造出红木产品过剩的假象。从凭祥红木家具厂老板韦HQ先生(35岁)的讲述,可以了解到消费者对价格要求极度挑剔的心理。

“我遇到最精的一个客户是这样的。客户在网上查了红木原材的价格,对不同大小规格的料摸了个门清,以耗料为基础倒算出家具的成本价,然后很‘大度’地给了我一个盈利价。”

用料成本,用工成本,物流及税费他都算到了,但漏算了开料风险,开过料的人都知道,料没有开出来之前,根本不能断定是否好料,头尾不空心,不代表中间不空,一旦出现空心,大料变小料,如果再算上我的签证费、差旅费还有劳务费,他给的所谓营利价,实际上是亏本价。

消费者对价格的苛刻要求,致使不少商家为留住客户,为满足消费者的理想价格,不惜损害自身的声誉,进行偷工减料,造假,贴皮。“物美价廉”这一说法在红木家具市场中并不存在,“三分料,七分工”——好材质好工艺是与价格成正比的。消费者对价格的苛求不仅仅表现在已成型通货红木产品本身,还体现在订制红木产品。通货品比之精品货所需的劳动时间以及劳动价值档次不同。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客户提的精品货要求并不无道理,人人都想要独一无二的精品货。然而商家在满足客户的苛刻要求的同时,作为消费者却给商家一个大众价,不但伤害商家,还浪费时间。商家打开门迎客户是为了盈利,而不是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不惜损害自身利益。原本红木原木价格不菲,消费者既想要物美价廉,又要求料大、工精、饰美。按照现实的市场行情,请一个工人雕刻少则200—300 元一天,而木料的雕刻不是一蹴而就。工艺越好,价格越高,红木家具的打造,要经过设计、选材、材料、烘干、机加工、雕刻、组装、刮磨、油漆、上蜡等环节,这些生产工艺紧密相连,造就红木家具的使用家具和艺术价值不菲。

通过以上分析,由此可见消费者作为产品链的终端,对商家过于苛刻的要求会损害这个行业的发展,使之产业延续出现危机。产业的不景气以及危机的出现,使得原本从事雕刻的技师转型或者越来越少的新鲜血液注入此行业。

(二)雕刻师与商家之间利益分配的矛盾

雕刻师与商家之间利益分割的矛盾,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谈,一是商家造假的行为导致该行业名誉受损,从而损害此地区行业雕刻师的利益。二是商家为了追逐利益,引入机器雕刻,导致市场需求的雕刻师越来越少,从事雕刻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自古商人重利,追逐利益是商人从事商业的本质。在利益无限放大的时候,人的道德行为准则愈发底线。由于红木行业水太深,造假、以假乱真、贴皮家具成为行业的害群之马。就如崇左凭祥某红木家具厂老板陈Y先生所言:

奸商不分国界,不论古今,任何行业都有害群之马。红木造假方面,如果说是消费者因为接触木料(多)的,就容易(分辨)。不多就缺乏经验的话,很难,不容易分辨出来。利益摆在那里,利益重要还是诚信重要,看个人的选择,要我就不会做这些砸坏自己名声的事。前几天,在朋友圈一直传的大红酸枝木罗汉床造假的消息,现在红木圈都知道这个消息,人尽皆知。一般来说,贴皮家具是以成品的形式出货,那是因为经木工组装以及上漆处理之后,几乎不可拆分,加大了验货的难度。

奸商欲图瞒天过海,良商则不屑为之。红木家具造假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造假的背后是商家为谋取高额利益,不惜铤而走险。红木造假形式最普遍的方式莫过于贴皮,贴皮是红木行业最恶劣的造假,也是最暴利的造假。商家的造假行为损害红木行业的发展,商家造假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损害不仅仅是自身利益,对于该地域的红木雕刻师也是极大的伤害。名誉一旦被损,消费者对其信任度下降,导致行业危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购买其他地区的家具。由此一来,凭祥雕刻师的活越来越少了,雕刻师没有活,连基本生活保障都成问题。不单单是造假行为使得红木行业受损,现代化机器的运用也纷纷掀起了与雕刻师争夺工作机会的“战争”。

某淘木堂雕刻师谭WH先生(30岁)说道:“家具雕刻,说实在手工很少,除非客户要求。现在的家具都是机器雕刻的多,手工辅修。雕刻只是工艺品多,工艺品小件出货快,来钱快。雕刻工艺品,游客来了,看中就买几个玩玩。市场工艺品大同小异,比如:弥勒佛、笔筒、猪年生产猪工艺品较多。”

一种文化的核心是其价值观念。在当前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的形势下,价值观念多元化已成为基本事实。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观念对人们的愈加深刻,时间就是金线,必须争分夺秒,提高工作效率。可是红木的雕刻,必须要求精雕细琢。完成一个作品,少则半年,多则十来年,更有甚者,一辈子执着一个佳作。家具上雕饰的图案不仅与家具的产地有对应关系,而且还可以作为判定家具制作年代的参考,雕饰图案和雕饰工艺也是判定一件家具的产地、时代以及使用者的社会阶层的重要参考依据。①李梅:《精工细作——北京地区明清家具研究与鉴赏》,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5年,第184页。商家在主动适应现代引入机器雕刻提高效率以争取更多的利益同时,传统的雕刻工人处于劣势地位。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分析,笔者认为红木产业的造假不单单是伤害商家的名誉以及利益,一旦商家名誉受损失,商家下属的雕刻师的声誉也将会受损。更重要的是东家倒了,雕刻师要面临找西家的难题。而机器雕刻的引入,使雕刻工人的利益受损,提供给雕刻师的岗位剧减,导致红木雕刻从业人员减少。在广西凭祥红木产业以机器雕刻为主,手工只是辅修作用。总而言之,商家在追逐利益的同时,导致红木手工雕刻师越来越少,雕刻工艺面临何去何从的困境。

(三)雕刻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不足

在凭祥地区从事红木雕刻工作的雕刻师,一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由于教育的局限,其创新能力不强,多数还停留在仿明清样式的阶段。

总体而言,雕刻师大多数没有接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以中小学教育水平居多。时代在进步,世界在变化,原有的审美不适应现代人的视觉。老一批的雕刻师审美一直停留在仿明清式的设计,所谓的新中式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反而搞得不中不西,不伦不类。

据某家具厂雕刻师黄先生52岁(浙江东阳人)而言:“16岁那年,初中没读完我就辍学了。广西凭祥是全国红木生产基地,距离越南近,在红木进口有天然优势。越南那边有很多农民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长期合作,进口他们的木材。”家具的研发人才多为民间工匠,基本集中在各古典家具企业,以仿制和修复古家具为主要工作。红木雕刻的传承不单单是人的传承,文化传承也重要。人的传承是针对有更多的人从事这一行业,而文化传承则是需要学者研究这一红木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红木作为濒危物种,很多国家都明令禁止出口,现在的行业行情不容乐观,学者应趁红木产业未消失之前,研究这一产业如何转型。

在访谈的雕刻师中,他们对于红木雕刻技艺的传承有几分的担忧,更有甚者担忧其代表的民俗文化消逝。红木家具的传承不单单是香火的延续,更重要的是文化传承与延续,雕刻的图案以及纹饰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从文化层面而言,传承和创新是对传统家具的继续和发扬,在精神层面上,它体现了当地的审美情趣、制度礼仪、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广西的红木文化应与壮乡文化结合,比如雕刻刘三姐的工艺品,轻巧方便携带,既有纪念意义,又是广西红木文化的典型标志。

古人制作家具并没有统一的长宽高要求,文震亨《长物志》序文中提到:“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在精而便,简而裁,巧在自然。”由此,可见明式家具只是文人家具,如今红木家具为了销量,一度追求大众口味。没有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少了几分灵动,多数商品向同质化、大众化倾斜。几分情趣,几分灵动,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的创新,更要有文化内涵的深化。较多的中国传统工艺人习惯言传身教,他们虽然拥有丰富的经验,但是文化知识的缺乏导致他们不理解革新的必要性,也没有对手工业必须产业化的紧迫感。红木雕刻师也亦如此。传统的木雕传承仅局限于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红木雕刻的艺术并没有真正走入高校,进行普及。雕刻师应依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工艺,结合西方先进的理念,向全球呈现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国红木家具。

红木雕刻师的灵感创作,来源于生活以及文化素养的酝酿,红木雕刻师的行业水准应提高,让更多的高校培养有技术、文化素质的高标准人才。

结 语

现代商业社会的急速发展,使得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加速,人们从基本消费到高端消费都在应接不暇中选择。红木家具回归中国的主流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文化上讲是中国文化的延续,从资本上讲是对利润的追逐。①刘建民:《文化权力视角下的中越边境旅游商品变迁——以广西东兴红木制品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9期。从消费者、商家和雕刻师三个不同的视角,剖析中越红木手工雕刻传承困境的缘由,解决中越红木产业的雕刻传承困境,需要从这三者中入手。首先,作为消费者应该明白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应与商家多沟通,让商家了解消费者的红木家具审美品位需求以及心仪价格,根据其消费能力以及消费水平,生产其满意的产品。其次,作为商家应该诚实守信,拒绝造假,不被利益所惑,坚持初心,生产更多精致、高雅的红木产品。合理利用现代化机器设备,用机器雕刻没有艺术化制作的步骤,在不降低红木雕刻质量和神韵的基础上降低雕刻时间,对艺术要求高的工艺进行手工雕刻。再次,雕刻师对于徒弟的培养,要采取“工匠+文人”的培养模式。不单单要定位其为工匠,更要定位其为文人,红木家具文化主要包括礼仪、民俗与家居文化,同时,红木家具还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载体。红木产品植根于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如果没有文化基础,就雕刻不出具有中华独特文化的红木产品,故此对于学徒的培养,需要提高其文化水平,使其在传统红木雕刻中添加现代饰品的设计风格提高红木雕刻的设计效果和视觉效果,增强红木雕刻的艺术韵味。凭祥的雕刻师应该结合消费市场和对当代设计的理解,研习古代器物风格及手法以及借鉴当前新艺术形式加强创新能力,吸收各大流派的精华,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凭派”家具。

2014年凭祥东南亚红木古典家具大赛现场,一件嵌螺钿的大佛柜(大富贵)作品,让人们看到螺钿镶嵌工艺的精妙与用心。螺钿工艺,在中国自古有之,早在西周时期已有工匠将蚌壳镶嵌在漆器上做装饰,到唐、五代时期这种工艺已有较大发展。明清时期,螺钿已发展到顶峰。随着历史长河的演变,近年来,螺钿工艺几近失传,国内仅在扬州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地区还传承着这样的工艺。螺钿工艺,是凭祥红木家具产业的又一大优势,应重新回归和传承,凭祥当地政府应该培养更多的螺钿技艺人才,将其成为凭式家具的特色,创造“凭派”家具。更重要的是,该行业需要注入更多的新鲜的血液,红木雕刻从业者大多年老,应激发青年人对红木雕刻艺术的兴趣和热情,为其提供学习平台,让红木雕刻者源源不断,传承“后继有人”。

猜你喜欢

凭祥雕刻师红木
雨后
漫行边城,听一曲凭祥之声
鬼斧神工!日本雕刻师化果蔬为艺术品
广西跨境劳务合作发展研究
广西跨境劳务合作发展研究
凭祥红木文博城
投资
高明雕刻师
捕捉独角兽
高明的雕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