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雏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体会

2019-12-11刘新李金容

中国动物保健 2019年3期
关键词:浆膜雏鸭鸭群

刘新,李金容

(重庆市渝北区畜牧水产站 重庆 401120)

1 病原及易感动物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在自然情况下,2~8 周龄雏鸭易感,其中以2~3周龄鸭最易感。1 周龄内和8 周龄以上不易感染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发病较多,常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的损失。

2 感染途径及常见表观症状

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被细菌污染的空气是重要的传播途径,经蛋传递可能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病初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缩颈、嗜眠、食欲减退或不思饮食、不愿走动,常呈犬坐姿势,眼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鼻腔中也有分泌物,拉呈绿色或黄绿色稀粪,部分雏鸭腹胀。

3 实例介绍

2016 年11 月初,重庆市渝北区一肉鸭养殖户引进3000 只1 日龄的雏鸭进行大棚饲养,16 日龄时早晨发现,个别雏鸭开始出现精神萎靡,不思饮食,闭目犬坐姿势,眼睑内有黏性分泌物,驱赶时发现其跛行,下午4 点左右,发现有病鸭开始转圈,站立不稳,晚上有病鸭死亡,死前两脚乱蹬,头颈向后弯曲,死亡后呈角弓反张状。此过程中,养殖者曾用氨苄青霉素进行治疗,病情得到缓解,但治疗5d 后,病情出现反复。诊断记录如下:到达现场后,一边向业主问询,一边采集黄绿色稀粪备检并解剖病死鸭12 只。问询记录:引进后,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实施了鸭病毒性弱毒冻干苗疫苗、H5N1 亚型禽流感灭活苗和鸭瘟弱毒疫苗免疫接种,饲养环境干净。解剖记录如下:打开胸腔后,发现心包积液外有明显的纤维素渗出液伴有难闻的气味并附着在气囊壁、心脏和肝脏的表面,形成灰白色纤维状膜,剥开这层膜后,发现有土黄色和红褐色两种,质地较脆,个别肝脏和脾脏肿大,还发现2 个出现肺间质水肿和蹰关节肿胀。

4 诊断

根据业主的问询记录,死前后典型的神经症状、发病日龄以及解剖特征,可以初步判定为鸭传染性浆膜炎。为了进一步确诊,对采集的病样进行实验室检测。无菌条件下,选取肝脏、脑以及血样,涂片镜检,经瑞氏染色后风干,可视野范围内散布着两极浓染的小杆菌,即为鸭疫里默氏杆菌,此时可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感染。

5 治疗

首先进行隔离和消毒。立即将病鸭进行转移隔离,无害化处理已经病死和无治疗价值的病雏鸭。对饲养环境消毒灭源,用2%的烧碱液对圈舍以及用具进行彻底消毒,再用0.3%过氧乙酸1次/d 带鸭消毒,连续5d,降低环境带毒几率;其次采取对症治疗,由于该菌极易产生耐药性,为了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笔者选取氟苯尼考、庆大霉素、林可霉素等6 中常规抗菌药对其进行药敏试验,最后发现最敏感药物为氟苯尼考,庆大霉素次之,本着最佳治疗原则,本病例选用10%的氟苯尼考注射液进行治疗,病鸭按0.2mL/只肌注,1 次/d,连用5d,对其余尚未出现病症的鸭群用1mL 此药兑入1kg 饮水中混匀后供自由采饮,连用5d,每天观察鸭群情况,病鸭一天比一天好转,到第6d,鸭群基本恢复正常,由于诊断准确,治疗及时无误,此次疫情仅死亡雏鸭51 只,避免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6 体会

6.1 做好育雏期的饲养管理是基础

育雏对于任何一种畜禽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决定着养殖成功与否,同时育雏期的畜禽各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各项生理机能都不完善,适应能力和抗击能力偏低,本文前面已经介绍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被细菌污染的空气是该病重要的传播途径。因此加强育雏期的饲养管理,保证合理的饲养密度,实施全进全出饲养策略,保持圈舍干燥,定期使用多种消毒药进行交叉消毒,舍内空气新鲜、清洁干净,适宜的温度与饲养环境,减少各类应激反应发生,是切割传播途径的最有效方法。

6.2 预防是关键

目前该类疾病的预防主要是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相结合。据资料介绍,鸭传染性浆膜炎血清型较多,而不同血清型间缺乏交叉保护,因此进行免疫接种时尽量选取多价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鸭疫里默氏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平时在预防时,建议不要使用抗生素,尽量选用中草类药物。█

猜你喜欢

浆膜雏鸭鸭群
一例鸭群发生呼吸道疾病的过程和诊治
淀粉/聚丙烯酸酯共混浆膜的吸湿放湿性能探讨
关于稻鸭共作高效模式的研究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规模化养鸭场鸭浆膜炎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一例鸭感染鸭瘟病毒的诊治
鸭群中的鸵鸟
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