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链球菌病的诊断方法分析与防治措施
2019-12-11李希臣
李希臣
(山东省高密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山东潍坊 261500)
羊链球菌病的病原是兽疫链球菌,能够导致患病羊出现急性、热性、败血性的病症,患病羊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淋巴结肿胀,咽喉肿胀,呼吸不畅,脏器出血,胆囊肿胀。
1 羊链球菌病的发病特点
羊链球菌病主要感染绵羊,其次是山羊。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可使家兔感染。患病羊和带菌羊是羊链球菌病的主要传染源,致病菌能够通过患病羊的呼吸道排出到体外,污染外界环境,健康羊通过呼吸道感染患病,也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以及吸血昆虫的叮咬传播患病。患病羊的尸体也在该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羊链球菌病在没有患病史的新疫区呈流行性发生,在有过患病史的老疫区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患病。该病在冬春季节的发病率较高,饲草的草质对该病的发病率有一定的影响。致病菌通常在患病羊的各个脏器内都存在,且分布于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其中鼻液、肺脏中的含菌量最高。兽疫链球菌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正常室温下可以存活超过100d,因此必须通过消毒杀菌的方式将其清除。常见的消毒剂如甲酚皂溶液、苯酚等都可以有效的杀死该细菌。
2 医学临床症状
羊链球菌病的医学临床症状表现为菌血症。患病羊的体温急速升高至40℃,呼吸困难,并伴有间接性的咳嗽哮喘,咽喉、淋巴结等部位结节、肿大,黏膜充血并且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嘴巴流涎不止,粪便中常带有血丝或者黏膜,并伴有恶臭气味。患病后期羊只会出现四肢无力、痉挛的现象,造成羊只突然性倒地,或时起时卧;颈部肌肉间歇性痉挛。出现这种情况后,羊只已经病入膏肓,会在短时间内因窒息或者体力衰竭死亡。若妊娠期的母羊患病,会造成阴道处红肿,且胎儿流产。
3 病理变化
患病羊只在感染兽疫链球菌后,会出现败血症的表现。解剖患病羊,可以看到咽喉与气管的黏膜大量出血,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脏呈灰土状、肿大、有大量出血点,肺脏出现水肿、气肿的现象,有部分坏死灶与胸壁黏连,肺炎,胆囊肿大,心冠沟有点状出血点。若患病羊为妊娠期的母羊,解剖后可见母羊的子宫黏膜出现结节,导致母羊流产甚至死亡。
4 诊断措施
将患病死亡的羊只运输至实验室,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病料的采集,分别将患病羊的血液、淋巴结、肝脏、脾脏、腹水、脓汁等病变后的器官组织以及排泄物进行采集、制片。制成样片后,使用革兰氏染色阳性后,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兽疫链球菌的形状为椭圆形或者圆形,直径为0.1~1.0mm,单个或者两个共同形成荚膜。在培养兽疫链球菌的过程中,使用普通的培养基达不到理想效果,应该采用血液琼脂板进行培养,可以很好繁殖发育。最后通过医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综合确诊[1]。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措施
5.1.1 全进全出制度 在羊只养殖的过程中,严格做到全进全出制度,可以有效地控制疫病的传播。“全进全出”制度是指在一批羊只引进的过程中,不可再引进另一批羊只,避免羊只疾病的交叉传染,造成疫病的扩散。在一批羊只整体出舍后,对羊舍进行全方位的清洁打扫、消毒杀菌,消除病原微生物,避免造成循环污染。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饲养羊只期间,禁止任何羊只的皮毛以及制品进入羊只饲养场。
5.1.2 坚持科学饲养管理 羊只的饲养可以基本分为放牧与舍饲养殖,在养殖的过程中存在差异。放牧饲养羊只的抵抗力相对较强,患病率较低,但是在放牧饲养的过程中,若没有及时发现患病羊,并进行及时隔离,容易造成羊群的大面积感染。放牧饲养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对羊只的观察,若发现精神状态不佳或者疑似患病羊,应当及时隔离观察。同时放牧管理应当注意秋冬季节的养膘,并且做好防风保暖工作,避免羊只受冻。放牧饲养的很多时候没有注意羊舍的清洁消毒工作与补料工作,定期对羊舍清洁、消毒可以将羊舍内的有害病毒、细菌杀死,避免其在羊舍内大量滋生;对放牧羊只进行补料,可以帮助羊只获取生长所需的营养,避免营养不足的同时可以提高羊只生长速度。舍饲与放牧饲养不同,额外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合理控制羊只的饲养密度,保证好羊舍内的温度、湿度、光照适宜以及良好的通风。
5.1.3 免疫接种 因为羊链球菌病的发病率高,具有传染性的特点,所以为了避免其带来的危害,可以使用免疫接种,从根本上将患病率降至最低。常用的羊败血性链球菌病疫苗有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尾部皮下注射,6 月龄以上羊只接种1mL/次,有效预防期可维持12 个月。
5.2 治疗方法
羊链球菌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在发现羊只患病后需要第一时间进行隔离治疗,并对原羊舍进行清洁、消毒,原羊舍内的羊只需要进行定期观察。患病初期的羊只可以使用磺胺类药物或者青霉素药物进行治疗,肌肉注射10mL 磺胺噻唑钠,1 次/d,连续3d;也可以使用青霉素80 万IU,2 次/d,连续3d,可以有效地治疗[2]。█